第七节:主客之气
一、客气和主气之间的关系
【原文】
帝曰:客主之胜复(1)奈何?
歧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2)也。
帝曰:其逆从(3何如?
歧伯曰:主胜逆,客胜从(4),天之道也。
【详解】
(1)客主之胜复
“客”,指客气。所谓“客气”,亦即反常的季节气候变化。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一般来说,虽然也有规律可循,但是由于它年年转移,并不固定,出现了一次以后,又要间隔一定时间才再重来,好象客人一样,所以叫做“客气”。“主”,指主气。所谓“主气”,亦即每年各个季节气候的一般变化。由于季节气候的一般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做“主气”。“胜复”,即胜气和复气。“客主之胜复”,即客气和主气之间的胜复。此句是问客气和主气之间有无胜复现象。
(2)客主之气,胜而无复
此句是对上句的回答,意即由于客气是指季节气候的异常变化主气是指季节气候的正常变化,因此客气和主气本身只有胜的问题,不存在复的问题。张介宾注:“客气动而变,主气静而常,气强则胜,时去则已,故但以盛衰相胜而无复也。”高士宗注:“合六气而言之,则有胜有复,而客主之气,同时同位,主气一定,客气变迁,故但有胜而无复也。”均属此义。
(3)逆从
“逆”,指逆治,亦即正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其用药性味与临床症状相逆,故日“逆治”。“从”,指从治,亦即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治热以热,治寒以寒。其用药性味与临床症状相从,故从治。
(4)主胜逆,客胜从
“主胜”,即主气偏胜。“逆”,即逆治。“主胜逆”,即主气偏胜时,在治疗上应采取与主气相逆的逆治法。以每年的初之气为例。每年的初之气均为厥阴风木,气候温暖,风气偏胜。假使这一年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大温,大风数起,人体亦相应出现肝气、风气偏胜时,此时在治疗上就应给予具有清凉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温者清之”属于逆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主胜逆”“客胜从”,即客气偏胜时,在治疗上则应采取与客气相从的从治法。仍以每年的初之气为例。初之气这一段时间,从主气来说本来应该气候温暖,但这一年的初之气这一段时间气候反常,春行秋令,十分清凉。如果人体亦相应出现肺气失宣时,则此时在治疗上就不能因为是春天在治疗上只从主气来考虑,而应从实际气候变化出发,“凉者温之”,根据客气的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予以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治疗。春气本温而在治疗上仍用温药,所以属于从治。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客胜从”。于此可见,所谓“逆”和“从”,主要是指对主气和客气偏胜时的治疗原则而言,实质上仍是一切从实际气候变化出发,与前述“热以寒”、“治寒以热”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二、六气司天引发的病症
【原文】
帝曰:其生病何如?
歧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5)。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6)。少阴司天,客胜则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肿,血溢,疮疡,咳喘(7);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8)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册肿,呼吸气喘(9);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10)。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 chì zòng) (11)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2)。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13)。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14)主胜则喉嗌中鸣(15)。
【详解】
(5)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
“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阴司天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上半
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从客气来看,初气为阳明燥金,二气为太阳寒水,三气为厥阴风木。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特别是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掉眩”等肝病症状。在二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耳鸣”等肾病症状。在初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咳”等肺病症状。上述症状的发生是由于该年客气之初气二气三气偏胜的结果。
6)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主胜”,即主气偏胜。每年主气的初气为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阳相火。此句意即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主气偏胜时,初气可以由于风气偏胜而在临床上表现为胸胁痛等肝病症状。二气、三气可以由于火热之气偏胜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病症状。张隐庵注此云:“按主岁之三气,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胸胁痛者,厥阴之初气甚也,舌难以言者,二火之气胜也。”即属此义。
(7)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
“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少阴司天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上半年气候偏热。从客气来看,初气为太阳寒水,二气为阴风木,三气为少阴君火。因此在少阴司天之年,如果客气偏胜,则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可以出现“颈项强”,“肩背强”,“胕肿”等肾、膀胱病症因为寒属肾;与膀胱有关。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在人体可以出现“头痛”、“耳聋”、“目膜”等肝、胆病症。因为风属肝,与胆有关。耳为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头痛多为肝阳上亢为肝之外窍。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在人体可以出现“瞀热”、“少气发热”、“血溢”,“疮疡”等心、小肠病症。因为火属心,与小肠有关。“诸热瞀,皆属于火”,“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壮火食气”,“心主血,“血热则妄行”等。由于火胜可以刑金,心病必然传肺,因此少阴司天之年,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不但可以出现上述心病症状,而且还可以同时出现“鼽嚏”“咳喘”等肺病症状。
(8)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主胜”,即主气偏胜。每年的主气初气为厥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阳相火。此句意即少阴司天之年,上半年如主气偏胜,则初之气可以因风气偏胜而人体出现胁痛支满等肝病症状。二气、三气可以因火热之气偏胜,人体出现心热烦躁等心病症状。
(9)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肿,呼吸气喘
“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上半年气候偏湿,雨水较多。从客气的具体情况来看,初气为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太阴湿土。厥阴司天,客气偏湿时,人体可以由于水湿停聚而表现为头面部浮肿,或水饮停聚于肺出现呼吸气喘。需要指出的是,太阴司天之年,初气,二气主客气完全一致,因此,在初气、二气所主的这一段时间内,仍主要表现为湿胜,在人体疾病方面,仍以水湿停聚的表现为主。
(10)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mào
“主胜”,即主气偏胜。每年主气初气为厥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阳火。太阴司天之年,上半年主气偏胜时,由于初气、二气主客气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表现不出明显的异常情况,但在三之气所属的时间内,主气少阳相火主事,火气偏胜。火胜在临床上可以出现瞀闷不清的心病症状,火胜则湿土之气被抑,临床上则可以出现胸腹满,食后满闷不清的心、脾症状。
(11)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疭(chì zòng,解释为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
“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少阳司天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上半年气候十分炎热。从客气来看,初气为少阴君火,二气为太阴湿土,三气为少阳相火。因此在少阳司天之年,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由于热气偏胜而出现“丹胗外发”,“喉痹”,“肿”,“血溢”等心小肠病症。因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主血”,“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手太阳之脉…循咽,下膈。”咽喉为手少阴心及手太阳小肠循行部位。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可以出现呕逆等脾胃病症。因为“胃主纳”,“脾主化”,湿邪中阻即可发生呕逆。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可以出现“丹熛疮疡”,“耳聋”,“”等心火炽盛的病症。因为“丹熛疮疡”属于火胜,属于热极。
(12)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主胜”,即主气偏胜。由于主气初气为厥风木,因此初气偏胜时,人体可以因肝气偏胜而出现胸满。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阳相火因此二气三气偏胜时,人体可以因心气偏胜而出现出血、手热。因为心主血,手掌心属于手阴心包络经的循行部位。“咳”,即咳嗽。“仰息”,即仰头呼吸,表示呼吸困难;属于肺病。这也就是说在二气、三气偏胜时,人体不但可以出现心经及心包络经的病症,还可以由于火胜刑金,心病传肺而出现肺经病症。
(13)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溢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清”,指清凉之气。“清复内余”,此处指清凉之气侵犯人体内脏。“咳嗌塞”,指咳嗽、鼻出血,咽喉不利。“心鬲中热”,指胸中发热。“白”,此处指肺。“白血”,即肺出血。全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凉、偏燥,人体容易发生肺病而在临床上出现“咳嗌塞”等肺病症状。如果肺病太甚出现“咳不止”及咳血时,则预后不良。值得提出者,此节在提法上与前后文不一致,没有提客胜、主胜的问题。为何此处不提主胜客胜?《新校正》谓:“详此不言客胜主胜者,以金居火位,无客胜之理,故不言也。”张介宾谓:“金居火位,则客不胜主,故不言客主之胜。”与《新校正》同张隐庵谓:“阳明之不言主客者,谓阳明金气司天,则乾刚在上,胜于内,则与肺金相合,故不言主客者,论天之道也。”高士宗谓:“不言客胜主胜,但言清复内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之胜,而皆病可天之气,乃举一以例其余。”上述诸家注解,笔者同意高士宗注文,即阳明司天之年,如同其它年份一样,同样存在客胜、主胜的问题,但此处之所以未提客胜主胜者,因为读者可以类推。此处之所以特别提出阳明司天与肺的关系问题,意即六气虽然有客胜主胜之不同,但在具体分析气候、物候、病候时,仍应以司天之气为主。这也就是说,笔者在分析病候时,既要注意到主步的客气、主气的问题,也必须注意到司天之气总管上半年的问题。这是《内经》在论述司天在泉四间气之间的关系时的关键所在。故从高注。
(14)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
“太阳司天”,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太阳司天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上半年气候偏冷,但从客气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客气初气为少阳相火,二气为阳明燥金,三气为太阳寒水,因此太阳司天之年,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可以出现“胸中不利”等心病症状。因为胸中为心及心包络所居部位。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出清涕”等肺病症状。因为肺开窍于鼻。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也可以出现咳嗽等肺病症状。因为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寒冷,寒束肌表,就可以发生咳嗽。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感寒则咳”。
(15)主胜则喉嗌中鸣
“主胜”,即主气偏胜。主气初气为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阳相火。“喉嗌中鸣”,即咽喉不利,与心肺疾病有关全句意即太阳司天之年,总的来说,上半年气候虽然偏冷,但在主气偏胜时,特别是二气三气偏胜时,人体亦可以因火气偏胜而在临床上出现心热以及由于心病传肺,火胜刑金而出现心肺疾病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喉嗌中鸣”等症状。
三、六气在泉引发的病症
【原文】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16),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17)。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 bì(大腿,也指大腿骨) 腨 shuàn(小腿肚子) 䯒héng足病。瞀mao热心酸,肿不能久立,溲便变(18)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19)。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20)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21)。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22)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侯(23)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2)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溏,则寒厥肠,上冲胸中,甚则咳,不能久立。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26)。
帝曰:善。
【详解】
(16)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外为不便
“厥阴在泉”,即厥阴风木在泉之年。厥阴在泉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看,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但从客气具体情况来看,四气为阳明燥金,五气为太阳寒水,终气为厥阴风木。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金胜可以乘木的原因,因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大关节不利,外为不便”肢体运动障碍等肝经症状。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上述“痉强拘”等膀胱经症状。特别是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厥阴风木主时又是该年的在泉之气,所以上述症状就更加突出。高士宗注此云;“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厥阴在泉,四之客气阳明燥金,五之客气太阳寒水,终之客气阴风木,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大关节不利,大筋拘急也。颈强拘,筋不和于内也。不便,乃举止不快,筋不和于外也。”即属此义。
(17)主胜则筋骨并,腰复时痛
“主胜”,即主气偏胜。每年主气四气为太阴湿,五气为阳明燥金,终气为太阳寒水。全句意即厥阴在泉之年,下半年主气四气、终气偏胜时,可以出现腰痛、腹痛等脾病或肾病症状。五气偏胜时,可以由于金胜乘木的原因而出现“筋骨繇并”等肝病症状。“繇”(yo摇),有摇动或颤动之义。“并”,有痉挛之义。张介宾注:“繇,摇同,并,挛束不开也。”
(18)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䯒足病,瞀mao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少阴在泉”,即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少阴在泉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下半年气候偏热,但从每一步的情况来看,客气四气为太阳寒水,五气为厥阴风木,终气为少阴君火。因此少阴在泉之年,在下半年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腰、尻、股、膝、髀、腨shuàn、䯒héng、足等膀胱经病症。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瞀mao(眼疾)热以酸”等肝经病症。因为“瞀热”,亦即眩晕看不清属于肝病。“吐酸”,也属于肝病。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便变”等心、小肠病症。“便变”,即小便变为黄赤小便黄赤与心、小肠有热有关。
䯒héng胫骨上部,泛指脚胫
(19)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每年主气四气为太阴湿土,五气为阳明燥金,终气为太阳寒水少阴在泉之年,虽然一般来说下半年气候偏热,但主气四气偏胜时,则可以在四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出现“心痛发热”等脾胃病症状。此处之“心痛”,即胃脘痛,其发生常与脾胃不和,湿热内蕴有关。主气五气偏胜时,则可以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出现“魄汗不藏”等肺病症状。因为肺合皮毛,司开阖,汗出不止多由肺气不固所致。主气终气偏胜时,则可以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出现“众痹”、“四逆”等症状。“众痹”,即各种痹症。“四逆”,即四肢逆冷,亦即原文中所谓的“厥气”。痹症、厥症的发生,一般多由气血不行所致。主气终气为太阳寒水寒性凝泣,因此在寒气偏胜时人体可因寒凝经脉面发生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冬善病痹厥。”即属此义。
(20)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瘦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太阴在泉”,即太阴湿上在泉之年。太阴在泉之年,从总的气候变化来说,下半年气候偏湿,但从每一步的情况来看,由于客气四气为阴风木,五气为少阴君火,终气为太阴湿土。因此太阴在泉之年,在下半年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足痿下重”、“隐曲之疾”等肝病症状。“足痿”,即下肢运动障碍,行走不能。“隐曲之疾”,指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因为肝主疏泄,主动,主筋,主外阴,所以这些症状,多属肝病。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便不时”等肺病症状。因为肺主治节,肺主气,肺合大肠,所以这些症状多属肺病,多由肺失治节而致。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濡泄”、“肿”等脾病症状。因为脾主湿,主运
(21)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这里的“主胜”,是指主气的终气太阳寒水之气偏胜。“逆满”,是指胃脘胀满。“疝”,指寒疝,亦即少腹或阴囊睾丸疼痛此句意即太阴在泉之年,如果主气终气寒气偏胜时,人体亦可因内寒而出现心下“逆满”,“食饮不下”,“寒疝”等里寒病症。
(22)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
“少阳在泉”,即少阳相火在泉之年。少阳在泉之年,客气四气为少阴君火,五气为太阴湿土,终气为少阳相火。少阴、少阳主火,主热,太阴主湿。因此少阳在泉之年,在下半年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也就容易出现“腹痛”、“下白”、“腰痛”、“溺白”等湿热症状。“下白”,即粘液便或脓样便。腹痛、下白属大肠湿热。“溺白”,即尿液混浊。腰痛、溺白,属膀胱湿热。
(23)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主胜谓湿土、燥
金、寒水之气偏盛。客气之少阴君火则逆而心痛发热;湿土之气逆则格中而呕。与少阴在泉之年主胜所生诸症候相类。
(24)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
“阳明在泉”,即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客气四气为太阴湿土,五气为少阳相火,终气为阳明燥金。“清气动下”,即清凉之气影响人体下焦。全句意即阳明在泉之年,由于下半年客气四气湿气偏胜,五气火气偏胜,终气清气偏胜,因此人体可以因湿热交搏而出现腹胀腹泻,也可以因寒湿交搏而出现腹胀腹泻。张介宾注:“客胜则清寒之气动于下焦,故少腹坚满而便泻。”高士宗注:“阳明在泉,四之客气,太阴湿土,五之客气,少阳相火,终之客气,阳明燥金,凡此客气,皆可胜也。客胜则阳明清肃之气动于下,清气下动,则少腹坚满、始虽坚满,继而数便泻便泻,大便溏泻也”这是指因寒湿而出现的腹胀腹泻而言。张、高之注,虽然也认为“凡此客气,皆可胜也”,但实际上只谈了终气,亦即在泉之气之胜,对于四气、五气并未涉及,故作上述补充。
(25)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鶩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主气四气为太阴湿土,五气为阳明燥金,终气为太阳寒水。全句意即阳明在泉之年,如主气湿气偏胜时,临床上即可出现“溏”。“”,即鸭。“溏”,即大便溏泻如鸭粪。主气燥气偏胜时,即可出现“上冲胸中,甚则喘”。寒气偏胜时即可出现“腰重腹痛”。需要指出,阳明在泉之年,原文明确指出有客胜,有主胜。于此说明阳明司天之年未提客胜主胜者,并非阳明司天不分主客而是略而未言,有意突出主岁之气而已。
(26)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太阳在泉”,即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寒”,指寒凉之气。“寒复内余”,此处指寒凉之气侵犯人体内部。“腰尻痛”,指腰骶部疼痛“屈伸不利”,指人体肢体运动障碍。“股”,指下肢大腿部。“胫”,指下肢小腿部“膝”,指膝关节。“股胫足膝中痛”,即下肢痛。全句意即太阳在泉之年,下半年气候寒冷,人体容易出现腰骶部疼痛及下肢疼痛和运动障碍。此处“寒复内余”的涵义与前述阳明司天“清复内余”的涵义相似,旨在说明太阳寒水在泉之年,虽然亦有主胜客胜之分,但在具体分析下半年气候、物候、病侯时,仍应以在泉之气为主。高士宗注:“太阳者,寒气也。寒复内余,言太阳在泉受客气主气之胜,则太阳寒水屈而不舒,故寒气在泉于下而复有余于内也,寒复内余,则太阳经脉不舒,故腰尻痛而股胫足膝中痛。不言客胜主胜,但言寒复内余,乃举一以例其余,以明六气虽有客主之胜,而皆病在泉之经脉也。”即属此义。
四、治则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7)有余折之,不足补之(28),佐以所利,和以所宜(29)。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30),者逆之,异者从之(31)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32),余以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33)?
歧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34)。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35)。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36)。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37)水位之主,其泻以泻,其补以苦(38)。
【详解】
(27)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以下是讲客气、主气之胜时所引起人体各种疾病表现的治疗原则。“高”此处指热气偏胜。“抑”即指对此偏胜之热邪进行抑制,即治热以寒。“下”此处指寒气偏胜。“举”,即指对此偏胜之寒邪进行矫正,即治寒以热。
(28)有余折之,不足补之
“有余”和“不足”,均是指六气之胜气而言。“热气偏胜”为有余,寒气偏胜为不足。“折”利“补”,均是指对此偏胜之气进行针对性处理治热以寒曰“折”,因此“有余折之”,即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日“补”,因此“不足补之”,即治寒以热。这是后世以寒热定虚实,温清定补泻的理论依据。
(29)佐以所利,和以所宜
“佐”,指治疗上的配合。“和”,指调和。“利”和“宜”,均是指适当,亦即恰到好处。此句意即在治热以寒或治寒以热时,在具体处理上还必须注意到配伍,使治疗恰到好处。例如前述的“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说明对风胜的疾患,在治疗上既要用凉,又要用辛,还要同时用苦、用甘等等,即是佐以所利,和以所宜”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这也是后世在处方用药上主张刚柔相济、寒热并行、清补兼施、正邪兼顾的理论基础。
(30)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安”,即安定,此处指恢复正常。“主客”,此处指人体与病邪之间的关系“适”,指恰当。“寒温”,此处指治疗上的寒药和热药。此句意即在治疗上一切以恢复患者正常生理作用为度,不可矫枉过正这是对前句“佐以所利,和其所宜”这一治疗原则的进一步说明。
(31)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同”,此处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完全相同例如感受寒邪在临床上表现寒证,感受热邪在临床上表现热证就是“同”“逆”,指逆治法,即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同者逆之”,意即热病之因于热者,用寒药治疗寒病之因于寒者,用热药治疗。“异”,此处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不同,例如感受寒邪后在临床上表现为热证,感受热邪后在临床上表现为寒证就是“异”。“从”,指从治法,即治热以热,治寒以寒。“异者从之”,意即热病之因于寒者,要用热药治疗;寒病之因于热者,要用寒药治疗。治疗上的逆从,从表面来看有所差异,但实质上则并无不同,仍然是“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同者逆之,异者从之”,说明了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也就是本篇后文所讲的:“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指出了病因治疗的重要意义其二指出了治疗上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认真分析病机,辨证论治。这也就是本篇后文中所讲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特点之一
(32)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
“气”,指气候变化,也指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相得”,即相一致。“逆”,即逆治法。“不相得”,即不一致。“从”,即从治法。“气相得者逆之”,即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相一致时,在治疗上用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的逆治法。例如,在气候炎热季节,人体因感受暑邪而表现热证时,在治疗上即可以采用清暑泻热的方法,如后世治疗阳暑选用白虎汤等,即属于与气相得的逆治法。“气不相得者从之”,即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不一致时,在治疗上则应采用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的从治法。例如当气候严寒季节,人体感受寒邪表现为热证时,在治疗上采用辛温的方法如用桂枝汤治疗,即属于与气不相得的从治法。这是对前文“同者逆之,异者从之”的进一步说明。
(33)其于正味何如
“正”,即正常,亦有矫正之义。“味”,指辛甘苦咸五味,亦即指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物。此句是问在主气客气偏胜致病时应如何选用适宜性味的食物或药物来进行治疗。
(34)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木位之主”,指每年主气的初之气。“酸”,“辛”即具有酸味或辛味的药物或食物。“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意即每年主气初气为阙阴风木,由于风气偏胜而导致人体肝气偏胜者,可以给予具有酸味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因为酸主收,酸味的药物或食物可以使亢盛之肝气得到收敛或减弱,所以原文谓:“其泻以酸。”由于风气不及而导致人体肝气不及者,可以给予具有辛味的食物或药物进行治疗。因为辛主散,辛味的食物或药物可以使不及的肝气得到升散而加强,所以原文谓:“其补以辛。”因此对于肝来说,酸的作用是泻,辛的作用是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谓:“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即属此义。
(35)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
“火位之主”,指每年主气的二之气、三之气“甘”、“咸”,指具有甘味或咸味的食物或药物。“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意即每年主气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由于火气偏胜而导致人体心火偏胜者,可以给予甘味的食物或药物进行治疗。因为甘可养阴,养阴即可以清火甘味的食物或药物,特别是甘寒的食物或药物可以使亢盛之心气得到制约而恢复安静,所以原文谓“其泻以甘”由于火气偏盛、壮火食气的原因而导致人体心气不及者,可以给予威味的食物或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咸可软坚,可以通便。大便通畅则里热自清,里热清则心气自然恢复正常,所以原文谓:“其补以咸。”因此对于心来说,甘的作用是泻,咸的作用是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谓:“心欲,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即属此义。
(36)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土位之主”,指每年主气的四之气。“苦”指苦寒。“甘”,指甘温“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意即每年主气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由于湿气偏胜而导致人体脾湿偏胜时,其属于湿热者,可以用苦寒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因为苦可以清热,也可以燥湿,所以原文谓:“其泻以苦。”其属于寒湿者,则可以用甘温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因为甘可以补脾,温可以化湿,所以原文谓:“其补以甘”因此对于脾来说,苦的作用是泻,甘的作用是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谓:“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即属此义。
(37)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金位之主”,指每年主气的五之气。“辛,指辛散。“酸”指酸收。“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意即每年四之气为阳明燥金用事,凉气、燥气偏胜,由于凉气偏胜而导致人体肺气失调者,可以用具有辛散作用的食物或药物进行治疗因为辛可宣肺,辛可散寒,可以使寒凉之邪从外而解,所以原文谓:“其泻以辛。”由于燥气偏胜而导致人体肺阴不足者,则可以用具有酸收作用的药物或食物进行治疗。因为酸甘可以化阴,可以敛肺,可以使肺阴自然恢复所以原文谓:“其补以酸”因此对于肺来说,辛的作用是泻,酸的作用是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即属此义。
(38)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水位之主”,指每年主气的终之气。“咸”,指威寒。“苦”,指苦寒。“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意即每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用事,寒气偏胜。由于寒气
偏胜而导致人体肾气失调时,可以用咸寒食物或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寒气偏胜时,人体可以因为寒郁于外而热盛于内。具有咸寒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可以软坚泻热通便使热从内清。所以原文谓:“其泻以咸。”同理,里热偏胜时,由于热盛可以伤阴,可以出现相火妄动而发生阳痿、遗精等症。具有苦寒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可以清相火,可以去湿热而恢复肾的封藏职能,所以原文谓:“其补以苦。”因此对于肾来说的作用是泻,苦的作用是补。《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即属此义。所谓“坚”者,即坚固也,坚藏也。均是指肾的藏精作用而言。
五、客气之纪的治疗原则
【原文】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39)。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40)。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41)。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42)。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43)。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4),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45)。
帝曰:善。
【详解】
(39)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厥阴之客”,指客气为厥阴风术主时之年“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指客气风气偏胜时的治疗方法。此与主气风气偏胜时之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此处多“以甘缓之”一句。“甘”,即甘味的食物或药物“缓”即缓和。此句意即客气风气偏胜之年,由于客气表示季节气候的反常变化,所以在治疗上要加强对肝气偏胜的治疗,除了用补、酸泻以外,还要用甘缓的治疗方法。《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属此义。
(40)少阴之客,以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
“少阴之客”,指客气为少阴君火主时之年。“以咸补之,以甘泻之”,此与主气火气偏胜时的治法也基本相同。不同者,此处多“以咸收之”一句“收”,即收敛阳气。这里是解释为什么火气偏胜时,咸属于补。这就是说,由于咸可以通便,可以软坚,大便通畅则里热自除。里热除则心气自然恢复正常。因此,“咸”从表面来看是通,而从效果看则是收是补,这是后世以通为补的理论依据。
(41)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太阴之客”,指客气为太阴湿土主时之年。“以甘补之,以苦泄之”,与主气湿气偏胜时的治法相同。不同者,此处多“以甘缓之”一句这里是解释甘味的食物或药物不但有补脾的作用而且还同时有缓肝的作用脾虚湿滞的情况下,常常发生肝气来乘脾土的现象。如果用甘味药或食物治疗,则不但有补脾的作用而且还同时可以防肝木来乘,而且由于甘可缓肝,也可以直接制止肝木来乘,这是一举两得的治疗方法。
(42)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
“少阳之客”,指客气为少阳相火主时之年。“以补之,以甘泻之”,与主气火气偏胜时的治法相同。“以咸耎之”一句是解释“以咸补之”,意即之所以能产生补的作用者,是在于咸的软坚泻下作用。这是从另一角度来解释“以咸补之”。
(43)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阳明之客”,指客气为阳明燥金主时之年。“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与主气燥气、凉气偏胜时的治法相同。“以苦泄之”,“苦”,指苦寒药,“泄”,指泄热。此句意即燥气、凉气偏胜之时,人体可以出现外凉内热的现象严重时不但要“用辛泻之”,而且还要用“以苦泄之”,才能使里热迅速清解,这也就是后世一般常用的表里两解之法。
(44)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太阳之客”,指客气为太阳寒水主时之年。“苦补之,以咸泻之”,与主气寒气偏胜时的治法相同。“以苦坚之”一句是解释为什么以苦为补的道理。此处多“以辛润之”一句。“辛”,指辛散,意即在寒气偏胜时,除了用前述咸泻苦补的治法以外,还必须同时使用辛散的治疗方法。
(45)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这是对前句“以辛润之”的解释。“腠理”,此处指肌“致津液”,指津液保持正常运行。“通气”,指阳气通畅。此句意即寒气偏胜时,人体肌表为寒邪所束闭,阳气不能正常外散,所以才郁而为热,形成外寒里热的现象。因而在治疗上清郁热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解表寒使热邪能从外解也是重要的。辛味的食物或药物具有解表发散的作用,可以使热邪因发散而外解,热从外解则里热自清,津液自调,所以伤寒发热有表症者,必须解表。表寒里热者必须解表清里同用。这就是太阳之客除了“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之外,还要同时“以辛润之”的理由前文“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即属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