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一、作者: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纽约大学首创媒介生态学专业。发展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

二、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三、目录。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第七章  “好……现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四、摘要。

1、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2、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3、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的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18世纪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

5、电报引入之后……“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与其他事实的关联。

6、和大脑一样,每种技术也有自己内在的偏向。在它的物质外壳下,它常常表现出要派何种用场的倾向。只有那些对技术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技术完全是中立的。

7、“好……现在”也像“呃噢”一样可怕,甚至更可怕,因为说这几个字的时候,人们不会紧锁眉头,而是带着一种弱智般的笑容……它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一种象征。

8、沃尔特·李普曼:“无法察觉谎言的社会是没有自由的。”

9、电视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杂志转而告诉电视”只有娱乐才是新闻“。

10、在现在流行的、观众来电点播节目中,观众的语言不过是一种类人的咕哝声。

11、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

12、我们在真正的宗教中看到的图像是以施展魔力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娱乐。这当中的区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我们可以获得神性,而通过娱乐,我们走得离神越来越远。

13、约翰·杜威:“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14、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15、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16、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17、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五、感受与评价。

这本书的论述实在是太精彩了!第一部分把我带到上个世纪印刷媒体占主导的时代,一个深度阅读的时代,一个思想闪光的时代。作者以“诠释时代”作为对那个时代的总结真是太精妙了!作者以电视作为电子时代的代表展开论述,政治、新闻、宗教一切严肃话语的形式都借由电视沦为公众的娱乐,没有思考,没有辩论,有的是碎片化的思想和支离破碎的话语。娱乐至死,意味着人走向理性的另一面,人抛弃了对意义的深度思考。结果就是,在电子媒体充斥的年代里,我们以为我们了解很多,其实我们一无所知。我们除了知道眼前现实的生活外,我们一无所知。多么可悲!教育没有沉淀,艺术没有思想!电子媒体技术的娱乐倾向是否开启了文化的自毁按钮?我们也曾有那样的时刻,为电子媒体绑架,一睁眼就是拿起手机,浏览各式各样的无聊琐碎的垃圾图像,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我们被娱乐狠狠戏弄了!深深悼念那个温情的纸媒时代,多读书,少玩手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娱乐至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