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41:需求总是变,项目何时才能完?

需求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其实就是范围管理,客户想要实现的需求,就是项目要实现的范围。只是在实践中,甲方想要的需求和乙方所做的范围就像是两个圆,它们的关系可能是相离、相交、包含、重合,一下能达到重合的,多半是理想情况,多数情况下,是要把两个相交的圆,想办法弄成重合或是尽量重合。

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能画个重合的圆呢?这与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风险性等特性有关。项目不同于产品,可以多次重复复制,它往往是根据特定客户的特定需要而新建的,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项目的成品究竟是什么样子,只能有个初步的设想和规划,项目实施方,是否能够完全理解客户的需求也是个问题。对于和业务挂钩的软件项目来说,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业务怎么变,往往依据外界环境,而外界环境会怎么变,又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件,也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此种种,造成了项目的范围管理既重要,又有些许无奈。

重要之处在于,范围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蓝图,没有范围,项目也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更不知道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无奈之处则是因为无论前期计划得有多么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范围发生变更,不得不在后期进行调整和改动。

项目管理中,范围管理包括5个部分,依次是:收集需求,项目范围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项目范围确认和项目范围控制。

1.收集需求是项目范围管理的首要工作

有需求,才有项目做。需求不仅仅解决客户想要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具体的市场环境、竞争关系、技术水平、法律政策等。这么看来,收集需求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你可能要从项目的重要干系人那里,了解到足够充分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从而构思整个项目的需求。于是也就有了第二步,定义项目范围。

2.项目范围定义的主要工作是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进一步分析、归纳、整理,明确项目的目标、基本内容、可交付成果等,输出项目范围书

关于项目目标的确定,管理学上常用SMART原则,该原则也常常被用在目标管理上。即目标应该具备以下5个特质:Specific(具体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Result-oriented(关注结果)和Time-based(时间性)。

3.创建工作分解结构,是把大目标逐步细化成小目标的过程

让你一口吃进去一颗西瓜显然很是费劲,但若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吃,就容易多了。工作分解结构也是如此,把大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划分、再划分,分解成一个个明确的、可行动的小任务。有了这些小任务,行动起来就知道该如何着手,对于如何分配工作、如何控制进度、如何保障质量、哪里需要控制风险,也都指明了方向。

4.确认项目范围

工作分解结构创建好了,是不是立刻就能开始干活儿了?且慢,别忘了和你的客户确认一下,即第四步,确认项目范围。这是不是他想要的,这样的分解是否合理、是否有遗漏?如果没有问题,签字确认后,这个工作分解结构才算是能够正式采用了。

5.项目范围的控制

最后一步,就是项目范围的控制,也常被叫做需求变更。尽管前期做了那么多准备和确认工作,但也难以保证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有时候是外界环境变化导致项目需求变更,有些时候是在定义范围时出现了错误或遗漏,也可能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有所变动。

变动发生后,就需要对原有的范围做一些修正,即偏差分析。分析这些变化对整个项目带来的影响,对现有的工作分解结构进行改动,必要时对进度和成本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相关的文档也需要及时更新。

如何能做好项目的范围管理呢?作为需求的提出方,需要尽可能明确地表达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描述清楚流程、关键节点;对项目的实施方来说,则是要在前期尽可能了解和熟悉客户的业务,甚至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全面地思考,对于客户未曾考虑到的细节,也要进行沟通和确认,更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如何使用、如何操作。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最近在做的一个项目,在实施前与实施方的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沟通时,看到他们拿着我们的需求一脸懵逼、却连连点头说自己明白了的样子,就意识到后期会有很多问题,果然不出所料……真是一把辛酸泪~~~

赏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D341:需求总是变,项目何时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