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到深处见真淳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看到肖培东的《我就想浅浅地学语文》,内心不仅大欢喜。用“浅浅地”修饰“学语文”不说深,只言浅,可见作者的谦虚内敛。而语文博大精深,能让语文化深为浅更需要无垠的学问。

撕开书的薄膜从序言读起,钱梦龙老师为其作序,称其为自己的徒弟,并赠诗“碧波深处有珍奇”,看来这位徒弟颇能让钱梦龙老师感到自豪、引以为傲。

很期待肖培东老师的书中的内容,有些课文,我不知道出自哪里,但是我想总归都能百度,我先读课文,再读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实录,那里一定有我要学的东西!

2020年4月21日

找到曾经自己也讲过的课文《江南好》,重新浸润在文字里,做了一次肖老师的学生,那种舒缓温润的语言,宛如细雨般润到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闭上眼去,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澄澈碧蓝的江水荡漾在周围,躺在画船上,两只胳膊倒扣在头后面。只身仰倚在画船栏杆边的坐凳上,耳边寻觅着凉凉的、淋淋漓漓的细雨,乍一看是那么惬意,却不知躺在船上的那个人——他——是那般地、那般地思念故乡……

垆边人再美,也不及远在家乡的老婆勾他的魂儿,呷一口酒,醉眼迷离中垆边人如霜雪般的手腕让他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女人,心里一阵苦涩及欣喜,他直起身想拉上她的手,却在那一刻酒醒如初,一切都似是梦境,苦涩再次灌进心头,欣喜化为无影无踪。江南再好,也是异乡,想起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可是肝肠寸断、满腹心酸的思念啊!

和肖老师的这篇课文做了对比之后,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我在讲这课的时候完全是自己在讲,学生整个课堂是我在表演、卖弄。而肖老师的课堂却是整个班的学生在表演,而他,就是幕后的总指挥。他得当的指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如鸟入林,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少年了,语文课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我却总是以学生能力欠缺为由,一次次地老生常谈,对新课改的观念有意忽视、置若罔闻,最终导致孩子们的成长缓慢。我讲课了,我对文本弄懂了,熟练了。但是他们却始终游离在文本之外,因为他们终究是旁观者,不曾参与。 ——2020年4月28日

今天再次品读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的学语文》,仍然感慨颇多。肖老师的语文课又哪里是“浅”,那是一种层次,是豪华落尽之后的真淳,是绚丽之极后的平淡,是武功已臻化境之后的不动声色。

朱震国老师说:“语文就是生活,读书就是生活,上课也是一种生活。”肖老师从文本出发,把握细节,举重若轻,浅浅地教语文。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入手,延伸至整个篇章,最终一步一步深入文章的内涵,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思想,这便是名师的魅力吧!

肖老师讲授《菩萨蛮》,先引导学生“学诗歌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读”。接着,肖老师就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的相关提示去读这首词。他的引导得不着痕迹,但学生却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为学生有收获,有体验,还会获得读诗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在以后的诵读活动中,学生潜意识也会注意诵读技巧,这种效果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肖老师设置的第二个问题是:“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江南。那么,江南好,好在哪里?”学生略一思考,便很快总结出“好在碧绿的春水”“好在江南的人儿很美”“好在人躺船上听雨的闲适”。这个简单的引导,让孩子们可以说、愿意说、敢于说,寓教于乐中,孩子们便收获了美的感受和体验。

肖老师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再读读画船听雨眠,想象一下碧江春雨下美丽的画船,感受那听雨眠的情趣”“我觉得好像是欣喜得不能入眠”。一个直抵核心,明确的引导,让孩子们随着老师开始进入内涵的欣赏了。诗人的哀愁,诗人的思念在孩子们的思考中渐渐清晰起来。

由浅入深地引导,层层递进地深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佳境。新课程标准里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细细想来,学生是主体,他们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学习是孩子们自己的事,只有孩子们自己愿意去学了,才有可能事半功倍。可是我们的学生心智发展未成熟,要让他们自己觉醒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引导,肖老师做到了,这便是肖老师的风采。

肖老师不着痕迹的引导,真正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更好地积累语言,形成了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还接受了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真正让语文课“五味俱全”,在我认为,这也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果我能像肖老师这样浅浅地教语文,我的语文课就一定能成最受欢迎的课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愿更加努力,向肖老师学习,像他一样,化深为浅,独自撑起一支长篙,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到深处见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