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解

草稿箱里保存的还是为2019年做的却没有做完的总结,转眼2020年过去一半,我还没想好怎么和我的文字重逢。我刻意积攒或小或大的事而后沉默,我刻意想把一切套路清理成空白而后提笔。可我提笔之后,怎么还是想写该死的排比句。

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在炎热的夏天把空调打开,此时此刻,关掉影响思绪的耳机里的音乐,那是张艺兴的《十面埋伏》。说起这个,《我是唱作人》可真好看,比如就在刚才我还在看第七期。

然后就打住,我不想再纪实了,当然不是因为生活多么让人不忍启齿,而是相反,生活很好很安逸。我从前不喜欢平淡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偏偏对其中的几根刺念念不忘。后来才发现,我太俗了,我既不配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配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只有日日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然而就算“我有此身”了呢?一切就会有所改变吗?并不会。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说这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了。

这时候说自己是少年,说实话,还犹豫了片刻,但是管他呢,微博有个话题是哪个瞬间觉得“爷青结”了?我脑海中翻过了许多场景,但最后就想一拍桌板说,凭什么要结束呢?

是啊,我们总会背上很多无形的包袱,美曰其名是世俗的羁绊。活在江湖里,纵然有羁绊,但何妨不跳出来看看,最重的包袱是不是自己加上的?我们总是讨厌诸多定义,但最刻板的,是不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

我原本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不得不做一个怎样的人。抵触和抗拒,争辩和退让,愤懑和妥协。在问题到来之前,拧巴的我们几乎和自己大战二百回合。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但也是从小被教育走一条中规中矩读书的路才可以有出路。我们从小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在几年后学陶渊明与世无争的隐居精神。所以拧巴的源头呼之欲出了,不是我们,当然也并非教育,而是世界万象本身啊。这种拧巴是客观和外在的,就像总有一些花在早春盛开,暮春败落,但又有一些花在暮春才刚刚绽放。

真理虽可贵,但并非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真理。所以为什么要那么严肃呢?

我纵然不能品尝所有世间百态结下的悲喜果子,但所能够品尝的那些,终究拼凑成独一无二的我的经历。这无关是非,也无权被任何人定义。郑钧那首《青春的葬礼》有句歌词我格外喜欢:“不要去诅咒你的过去,因为它曾经因你而美丽。”说得也就是和解的意思。

和解,是与世界和解。苏轼豁达一笑,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可太喜欢这一句了,觉得这种境界才是努力的方向吧。尊重和接受任何一种存在,没有人的尊卑之分,也没有观念的尊卑之分,我不会去说服你,你也无需说服我,我们就凑在一起聊一聊开心的事。

和解,更是与内心和解。接受求之不得是人生常态,接受误解是沟通的必然,接受孤独是与生俱来,接受自己只是渺沧海之一粟。当然,我当然渴望再是普通和渺小,我的一切仍有自己的标签,从外在的穿着,到内在的思想,到附加的语言表达,和抒怀方式。所以自我认同格外重要,这里的认同,不是看清现实后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而是能够坦然接受现实最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与内心和解还有下一层深意,是接纳求之不得但依然保持希望,是接纳误解后仍然不畏表达,是接纳孤独后与之坦然共处,是接纳渺小但更爱自己的独一无二。

……

所以又是排比句?

好吧那么,我爱排比句。

就这样乘兴提笔,兴尽收笔吧。记录一下,这是一个略有不同的上午,一是因为一直燥热的夏天迎来了一场雨后格外凉爽,二是因为楼下的装修简直前所未有的大声。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