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6】读不懂的卫嗣君,读不懂的一座城换一个人


倾城之恋(网图侵删)

导读

这篇文章按序节选了三个故事,第一二个应该饱满的故事,司马先生又是一笔带过,而第三个如此荒唐却饱含哲理的故事却着重书写,司马老先生是想歌颂他还是讽刺他呢?

自译部分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儿子武灵王即位。设博闻师(高级顾问)三人,左右监察三人。送重礼给老爸的重要助手肥义,增加其俸禄。

公元前325年夏,四月初四,秦君称王。

卫平侯去世,子嗣君上位。魏国有一个逃犯投奔魏国,因精通医术,给魏王后治病。嗣君听说后,让人用五十金赎回。魏王不肯,拒绝五次,嗣君于是想用左氏之地(山东菏泽定陶)交换。

卫国大臣劝阻道:“为什么要以一镇换一逃犯啊?至于吗?”嗣君说:“你们根本不懂我的思路。治理国家,不能因小事而忽略,不能因扰乱不大就轻视。如果不能建立法的威严,就不能贯彻刑罚。在这样乱糟糟的形势下,即使有十个左氏那样的镇,也无济于事。如果能建立法的威严,严格贯彻刑罚,就是丢了是个左氏那样的镇,也无妨。”

魏惠王听说了卫嗣君的言论后说:“别的君主都那样说了,就按他意思办吧,不听之不详。”于是让人把那个逃犯送回了魏国。

读书笔记

1、关于赵武灵王即位。赵国在之前笔墨不多,司马光没有渲染赵国的成就,赵国在三晋中也是一股及其强大的势力。之前的历史,也许和魏国比起来,没有那么多突出点可让君主借鉴的吧。直到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即位的过程也是一笔带过。

其实在这一年里,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据资料显示,赵肃侯去世后,其他五国诸侯派精锐万人来参加会葬。这一年,赵武灵王刚满15岁,面对咄咄逼人的其他五国,担心其他五国借会葬名义实则来敲打自己,便借助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令赵国全境戒严并联合韩、宋两国,形成三角结构对付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还贿赂越(越攻击楚?)、楼烦王攻击燕和中山。经过各种牵制手段和强势抵抗后,赵武灵王终于经受了考验,各国诸侯悻悻而归。

有时候读史真的是不得已的佩服伟大的人物,赵武灵王15岁,在我们还在青春叛逆的时候,他却能独自承担灭国的压力,展现如此强硬果决的姿态跟各大国去斡旋。所以说什么是成长呢?经历过风雨、大场面才能让一个男人较快地成长吧。

2、关于秦国称王。秦国在这一年也称王了,没过几年诸侯会眼红,相继称王,唯独赵武灵王。各路诸侯争夺天下的野心,从藏着掖着,转换为摆放台面,各路诸侯也陆续成为正规化的强盗。我真的腻烦了,每天看着勾引斗角打来打去,莫名奇妙的各种牵制,真的希望尽快统一。所以说这个时代不管谁能完成大一统,都应该是积极意义大于负面意义的。

3、卫国对法的态度。这个故事分歧极大了,卫嗣君那么巴掌大的领土却宁愿用一镇换一名逃犯。我们先看看柏杨先生的见解。

柏杨先生痛批了卫嗣君的愚昧,也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第一,卫国实力及其弱小,自称君,在魏王眼里就是个蚂蚁。第二、卫国领土极小,怎么可能随便施与一镇换一逃犯。第三、如果是真的,卫嗣君与逃犯间肯定有私仇,要除之而后快。第四,卫国发疯,魏王怎么能将他放在眼里,还说不听之不详,搞的像魏怕卫国一样。

再谈谈我的想法。

卫国到此时势力十分弱小,偏偏这个国家却能出现很多留不住的人才,你说可气不可气。这件事,司马先生拿来说,不知是讽刺还是要借鉴,以他儒学大家之风做派,可能还是在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个国家的实质,礼、法、序是及其重要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他。荒唐的是,他们在谈形而上的东西时,往往忘记了很重要的物质基础,不管这是不是司马光或卫嗣君的本意。这就像我们,肚子吃饱了,就开始胡思乱想,饿的活不下去时,才不会想这些。

对卫嗣君此荒唐之举的另一个解释,就是他在搞政治作秀。一个比较愚蠢的政治作秀。毕竟也是,国太小了,没啥玩的,刷刷存在感。

不管怎么说,我们现代人是眼界宽了,我是越来越读不懂古人了。也许这个故事,大家可以敞开脑洞去想象,以古典浪漫情怀去想象,也许卫嗣君是想拯救一名他心爱的女子呢?这种倾城之恋的立意是不是又高大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战国秦汉【36】读不懂的卫嗣君,读不懂的一座城换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