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报告》的读后感

001 自动工厂

故事设定在世界战争之后世界满目苍夷,在这个背景下,工业失去了人的控制,开始无限制的按照数据的考量,自动化生产物品。人们想要再次控制机器,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去破坏。最终成功了,但世界却机会退回到了原始社会。作者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成功是不是真的是最好的结果。

这篇故事可能表现了对非人安排下的恐惧,以及对数据霸权的恐惧和挑战。也许,我们现在的选择看似是自由意志,其实背后都是“算法”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的思考开始被“算法”潜移默化我的代替了,逐渐,我们会失去主见,会失去得知真相的权利。那,如果真的失去了这些技术的支撑,结果就一定是好的吗?

我想起《黑镜》的某一集,貌似也是这个的故事的框架,我需要去找一找。


002 上门维修

故事讲了一个,未来“斯威宝”的维修工阴错阳差被传送到了早期时间线,误入的家主是个商人,他看到了商机,所以想要从这个来自未来人的口中套出关于“斯威宝”的秘密,然后研发制造,好能占领市场。随着故事的推进,他们了解到,世界将要灭亡,而斯威宝是控制思想的一种东西,他会抹杀异己观念,让人类的思想趋同,这样就不会发生战争。

想要窃取商业机密的事情暴露之后,维修人员忿忿离开,而再次光临的未来人带来了一台“斯威宝”……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结局。我想菲利普·迪克先生作品的大部分母题都离不开思想控制。

这一篇同样是这样,科学,技术,产品的背后是资本,能看到资本逐利之下的自毁行为。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说的吧?我们为了眼前的钱,不再会会对未来产生什么结果,比如开采,比如雨林的砍伐。菲利普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作品就像一则则警世的寓言和对人性的洞悉,即便放在现在,人们丝毫没有改变。

在书末的《后记与说明》中,迪克大师说他恐惧的不是什么机械怪兽,而是电熨斗,洗衣机之类的“日常”物件。我的理解是,枪炮无法真正征服一个人,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使之成为习惯,甚至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能是一个人彻底臣服。

这有一点和现在的算法非常相似,很多符合时代发展的产品初衷都是好的,但长远的意义谁都无法准确地去断言。比如点评类的APP,产品本身并不存在善意与恶意,设计出它的设计者初衷一定好的,但是,在使用者抱有不同目的性地去使用它的过程中,设计者也在不断地去改变判断标准。用户想要更多,更快,更好,更多交流,于是出现了社交,评分,留言。于是有了恶意刷分,恶意删评,互相攻讦。在我们习惯了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用这样的APP去选择去哪都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都因为它而改变了。

这可能是电熨斗比机械怪兽可怕的地方吧。


003 囚徒专卖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有超能力的小商贩奶奶,他的超能力是能够洞悉纷繁的平行时间线以及其结果。得益于这种超能力,他把自己的商品倒卖给那些末世的幸存者们。在那里,经济体系崩坏,钱买不到任何东西,因为物资极度匮乏了。但钱对老太太的平行世界是很有用的。

末世的人们为了得到物资,没什么谈判的条件,可想而知,老太太一定是店大欺客,中饱私囊。他们就想待在监狱的囚徒,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只能顺来逆受。但在末世里幸存者有了转机,他们忍气吞声就是为了能够修好一架航天器,这样他们就能逃离这个地狱。终于他们在最后一次交易中硬气了起来!他们的航天器起飞了,他们再也不用看老太太的脸色了。

此时,故事也发生了转折。老太太知道了他们的企图,他重新调整了时间线,找到了无数可能的未来中那个起飞不成功的世界。

幸存者的飞船坠毁了,他们再次成为了老太太的囚徒。

商品化的嘲弄,我们被困在物质中,似乎没办法逃脱。房租,房贷,吃喝拉撒,薪水,工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我们是不是也被困在其中?


004 塑造杨西

这篇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木卫四,据说木卫四和土卫二是最有可能有生命的卫星。在那里,人们通过电视媒体获得信息。背后的智囊团们,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人为打造出一位虚拟的偶像——杨西。这位杨西从似是而非的言论一点点左右人们的认知。他总是给出看似很有道理的结论,来让人们接受且放弃思考。这些结论如果深入琢磨就会自相矛盾,且很难评判标准。里面大量有偷换概念的导向,等人们彻底放弃思考的时候,他就是杨西可以发好施令的时候。那是人们将彻底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星际警察发现里其中的蹊跷,最后揭露了这种卑鄙的行径。

但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关于这一点《影响力》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解读。其中有一个案例,是讲关于一个民间组织宣称某年某月地球将灭亡,于是作者的研究小组潜伏进了这个组织,当然,那个时间地球不可能灭亡,他们潜伏进去就是想看看骗子如何收场。他们一位会员们会因为被骗而震怒,但结果出乎意料。地球没有灭亡,骗子说是因为他们虔诚的祈祷所以避免了这种灾难。这个连孩子的谎言居然奏效了。

这就是《影响力》里其中一章节表达的观点,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愚蠢,所以不愿承认自己被骗,他们甚至会帮骗子去圆谎。

所以故事的最后结果,同样是利用被塑造的人物——杨西,一点点点化人们。

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施暴者和救赎者都是同一个人——被虚拟出来的人。大部分时候,载体本身是没有意识形态的,用它做好事还是坏事,全凭控制它的人。想到这一点细思极恐。

后记中迪克大师说“杨西”的原型的“艾森豪威尔”,我不太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政治,所以不太清楚角色和圆形之间有多少借鉴和差异。

我还想到一部电影,叫做《西蒙尼》影片将了一个被虚拟出来的偶像的故事,也很发人深省。


05 少数派报告

虽然阿汤哥主演的电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但情节却完全不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部小说只有短短的24页,而且和电影说的就不是一个事儿。电影仅仅用了这部作品的核心科幻设定的主角被诬陷的情节,但并没有表达小说想表达的东西。

在未来,犯罪将会被预测,从而可以实现在案发之前就把嫌疑人拘捕,用这种方式预防了绝大部分的犯罪,降低了犯罪率。这一点上引发出一个悖论,那就是所有“犯罪者”都声称自己无罪,如果从事实出发,他们是绝对无辜的。但预测一定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从这点上,他们又全部都不是无辜的——因为即将犯罪也是犯罪,或早或晚。

预测的方式是三个因辐射而获得超能力的人,用脑波预测未来,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讲,这三个超能力的人,基本属于植物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预测未来,于是脑波转化成了语言。靠着这种方式来打击犯罪。

好巧不巧,这次预言中,凶手将是——没错——主人公。主人公要杀的人是:将军。主人公和其“凶手”一样,当然不相信自己会杀人,于是逃亡开始了。

随着逃亡,他慢慢发现了,将军的阴谋,这个阴谋就是关于“悖论”。为了防止“错报”,预测的方式就是用三个超能力人一块预测,然后比对预测结果,有点像验算。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也是小说名字的由来,少数者的报告不会被公布,他的报告被称为少数派报告。如果将军宣读了少数派报告,然后主人公又符合该报告的结果,则证明,这套预测犯罪的体系是无用的。预测犯罪始终都有人不相信,将军也是其中之一,他也不相信主人公会杀了自己。

可事实是:主人公杀了他。

这个故事的底很巧妙。这部作品看似充满了宿命论,但似乎在解决难逃宿命论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变量。然后对多数人的出结论的质疑,嘲讽和挑战。

故事里的变量其实就是:对未知的已知结果的反馈。

这是什么意思呢?《骇客帝国1》中墨菲斯带着尼奥去见先知。先知在烤饼干,然后告诉他,“关于那个花瓶,没关系。”然后尼奥露出困惑的表情,“啥花瓶?”然后一不小心,碰到了肩膀旁边的一个花瓶,花瓶摔在地上,碎裂开。尼奥慌忙道歉。但他随即露出更困惑的表情。先知笑了,他觉得尼奥果然脑回路惊奇,“没错,你在想,如果我不说那句话,你会不会碰倒花瓶。”

对,这就是对未知的已知的反馈。

这就像,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将来会成一个牛逼的富翁,那么你会为此努力,还在准备躺赢呢?其实不论你做何反应,不能否认的是这句话已经对你产生了影响。我曾经认识一位同事,他说他曾拜过一位老先生学习周易,老先生告诉他,人的命数也无法准确的推演出来的,因为当他推演的那一刻起,那人的命数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和迷信不同,因为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忠告,那些施主可以逢凶化吉,趋利避害。

还有发生在我自己生上改变认知的一件事。我本命年的前一年,事事不顺意,如果要形容的话,我倒霉透顶。几位朋友跟我说我本命年那一天犯太岁,会更倒霉,让我赶紧去拜一拜,求一个符。我本人是无神论者,并不是很信,但还是去了一趟白云观。很不凑巧,那天我属相的符全部售罄。我当时想,妈呀,原来明年倒霉的人这么多。内心还嘲笑了一下他们。

既然来了,我就拜一拜吧,于是把各路神仙拜了一遍。寺庙观宇是个神奇的地方,首先环境很安静,如果说的玄一点那就是能量,在里面信步的时候,我的心安静下来。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符并非无用!因为它身上有人类的寄托!有寄托就有能量,这些寄托就能给人暗示!

我不知道是不是求符的人都有跟我一样的想法。但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如果我已经知道我流年不利的话,我应该如何应对,一个符肯定拯救不了我,但我可以救我自己,但是,是一个符让我明白的。于是那一年,我把心态放松,事事谦卑,避免与人发生口角,开始小心谨慎,不说小心翼翼草木皆兵吧,最起码我收敛了暴躁的脾气,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这就是变数。犯太岁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预测未来的报告,而能拯救你的是你自己的决定和行动。


06 回忆之灯

说实话这篇作品我太明白。好想找人聊一聊,探讨一下这部作品啊!

故事很简单,世界核战之后需要重建(菲利普大师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背景下)那么谁来决定重建呢?就有这么一波人,去评估每个城市的重建的优先级别。这位负责评估的主人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因是他不断地梦到自己会被人从高处推下而丧命。全篇的故事视角始终都是这位评估人员,中间穿插着他的一位老乡不断地去恳求他让故乡的农业区能够通过评估。但评估员始终都没同意,直接原因是他觉得那片区域没有优先恢复的价值,他的判断是应该优先恢复工业区。但似乎故事还隐含了另外的一层原因,是因为这位评估员无法坐飞机,因为他恐高。这也是他去咨询心理医生的原因。他真实的感觉到他被人从高空推了下去。随着故事的发展,道出了这种噩梦的原因——核爆让世界末日的一部分幸存者具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而这位评估员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医生确认了这一点。随后故事视角一转,变成了那位恳求者的视角,恳求者也找到了一位心理医生去咨询,他的问题是——在高处时,他总有把人推下去的冲动。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没太理解这篇作品,我唯一有所感悟的就是灾难带给人们各种各样的不幸,这种不幸全都是身不由己的悲剧。一个被杀者与一个杀人者的宿命在就已经注定在未来发生,如果命运不可改变,那控诉其原因是敲响警钟的唯一办法。但为什么评估员不同意恳求者重建家乡的要求呢?这部分是讽刺吗?讽刺重视工业而不重视农业?自然?没太理解。


07 拟态杀机

这篇作品应该是全合集中较长的作品了。故事比较接近悬疑阴谋类型片。

故事由一场预谋杀人开始,一个高科技的拟态机器的人物是去谋杀某人,然后伪装成他杀。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出了些意外状况,没能完成最后的栽赃线索的布置就改变了形态。变成了一台电视机。随后侦探登场,开始取证,在故事的设定中,只要能找到10条线索,就能快速锁定凶手。拟态机器原本的计划也是布置10条线索。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死者身份是帮派成员,嫌疑犯的范围开始缩小。两大帮派斗争中被害人的敌对方一定是嫌疑最大的。在之后的故事推进中,警长的妻子也卷入其中,他破裂的婚姻,敌对帮派的辩词,真正犯人的动机。

我并没有很理解这篇作品的核心思想,如果要我说,这篇作品的“术”大于“核”。就是它会用悬疑,反转,露出信息的早晚和多寡来调遣读者的兴奋点。至于“核”就变得没那么深刻和值得探讨。

直到我看了后记。

后记中,迪克大师说他的全部作品的第一主题是:我们能否确认宇宙真实存在?如果能,又该怎样去做?第二主题是:我们是否全都是人类。

我看完这句话之后再重新思考这篇作品就变得有趣了。如果说复制一个人是不可能的,那复制一个人的痕迹是否有可能。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下去,那么这篇作品就和之后的《假如没有本尼·赛莫利》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深入想下去,就会延伸出另一个衍生问题,是什么证明我们存在过。我去,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了。毕竟带点儿唯心主义的问题听起来都很酷,然后就算想了也没啥结果。但这都不重要,思考的过程让我快乐。

问题来了:是什么证明我们存在过?

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开始思考,每天我大概都会写些没人在意的文字。包括发泄的情绪和对某件事件的看法,因为处在了一个社交环境内,这些情绪和看法有时被压缩的模棱两可,暧昧不清,似是而非。我把它们写下来,事后我再次翻看的时候,几乎想不起当时发生了什么。我每天都会为工作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事情有时会按照我的方法变好或者变化,但无法验证是否是因为我的方法而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我对事物产生的影响可以证明我的存在么?这是个伪命题,因为变量取决于被我影响的这件事有多重要,如果是拯救世界的事儿,我可能被铭记。但是又出现一个新问题,那便是拯救世界也可以被伪造,甚至虚构出我这个英雄。似乎又和社会性死亡有了关联……这些能证明我存在过么?我不知道。

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创作的沃土啊!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总觉得能发展出很多可能的故事情节。大师不愧是大师。但如果我不看后记,我真是没看出来这个主题(哭笑不得.gif


08 我们这些探索者

这是一个以某一视角下的时间循环故事?故事特别短,讲得是一群突破万难着落的宇航员,因为成功返航、脱离危险,能够重返故乡而欣喜若狂。但他们面对的是却是个坏消息——人们告诉他们,他们已经死了。他们被认定是居心叵测的外星人的伪装者而被处死。故事的结尾,故事开始循环了,那群宇航员再次欣喜若狂地着落了……

故事的感觉十分有《爱死机》的感觉。

因为故事短小,结尾戛然而止得十分干脆,我一时间没任何反应,我赶紧再次翻看了一遍。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点哀伤和愤怒的情绪开始滋长。同时我似乎感到一种绝望,是谁杀死了那群宇航员?并不是那场灾难,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那些能够主导结论的人们。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死了,你的抗争是否会变的无力?看似极端的故事,多年之后出现了孪生一般的变体——“取消文化”。


09 战争游戏

不知道为何,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温暖。当然这温暖被狡猾地包裹在尔虞我诈的腌臢之下。也许这就是迪克大师的本意——清者见其智,浊者见其淫——我不敢妄加揣测。(也许大师只是想控诉战争,不重要,我感悟到的更重要)

故事讲述一群玩具审核员因为土卫二的动荡局势,而着重审核土卫二发货的儿童玩具。玩具有两款,其中一款是桌面卡牌游戏,十分吸引人,毫无恶意。而另一款,让审核员有些犹豫,那是一款模拟战争的游戏,几位士兵的目标是攻下城堡,每一次失败便会重新尝试新的进攻手段。审核员觉得这款游戏暗藏玄机,甚至怀疑其是隐藏拆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故事的讲述悬念重生,跌宕起伏。最后有点泄气,因为啥事都没发生。

但是有趣的就是,这让我想起了《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预言,“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务的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我们总是容易接受人畜无害的东西,但对“恶”谈虎变色,甚至一刀切的抵制。

故事中,卡牌看似人畜无害,它象征着赫胥黎式担心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而战争游戏残忍的表象之下,发人思考!这绝不是歌颂,是思考!思考残酷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思考如果避免这些战争的灾难。

如果你拿着一把弓箭,那么你看什么都是靶。


10 假如没有本尼·赛莫利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未来的末日大战之后的地球,一群人来到地球要审判战犯。因为地球切断了媒体的同步,所以那些战犯至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制裁。于是这群人选择先恢复媒体信息,好让地球人了解真相。可意外的是,媒体恢复之后出现了一篇意外的报道。报道称一位他们并不了解的人物有了新的动向,但是他们对这位人物一无所知。这群人慌了神,开始循着蛛丝马迹想要挖出这个隐藏的人物。他们的线索来源就是媒体。故事的底,战犯们为了逃避审判,在印刷的媒体刊物机器上做了手脚,虚构出这样一个人物。那群人就这样追着镜花水月追查下去了。

后记中,迪克大师说:“一直都坚信,历史上有至少一半的名人从来不曾存在。人们会发明他们需要的角色。可能连卡尔·马克思都是捏造出来的,是某个不入流作家的假想产物。如果是这样——”

话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是这样会怎么样呢?另外一个版本的《等待戈多》?从这样的角度去欣赏这部作品,还真透着浓浓的讽刺和荒诞的味道。对媒体的盲目相信,被控制的舌喉。



11 新奇演艺

这一篇看完领悟的东西不多,情节中有几处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讲关于遗忘和复仇的故事?

故事背景依旧是未来,公寓的居住权是需要通过定期通过考试和审核是否有权利留下的,然后还有一些固定的准则必须遵守,不然就待审核或者封号(划掉)罚款,主人公就生活在这所公寓里,他最近一次政治考试不及格,但他爱他的第一夫人,他的梦想就是能为第一夫人表演节目。

大概有这样几组登场的人物,想为第一夫人表演节目的主人公,审核考试结果的邻居,主人公的哥哥一个小商贩,第一夫人以及小商贩的老板。

邻居为了让主人公不能离开公寓去追求他的自由擅自修改了他的考试成绩——不及格改成了及格;哥哥为了弟弟的梦想,决定陪他一块表演“吹罐”;第一夫人只是一个名称、是一个傀儡,她的背后有委员会掌管着实权;商贩老板为了复仇利用了兄弟俩的表演考核,让他们搞砸了表演;

因为考核表演搞砸了,但第一夫人网开一面,决定不追究责任,仅把他们的记忆消除了。离别前,哥哥说从此之后他们将不在相识。我的心触动了一下。

小贩老板的复仇,邻居暗藏私信修改了成绩,第一夫人明知自己是一个傀儡,主人公明知道公寓生活并不如意。似乎所有人都困在自己或者别人的一个念头中,不能勇敢的迈出一步。最后是因为犯事儿了不得不离开。

可能,我有时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吧——但大多时候都是没逼到份上。



12 水蜘蛛

这篇信息量太大,我觉得是一封迪克大师自嘲的情书,写个科幻的情书,写个年代的情书。

我得查些资料在详细考证一下。

关于故事,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未来想要解决问题,从而从过去寻找信息而改变了时间线,造成了他们的未来状态发生了改变。故事骨架就是这样的,但血肉很有意思,因为未来人觉得过去科幻作家创作的作品都是实打实,真枪实弹的“真·科学”!有点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荒诞感,这种荒诞感里包裹着浓浓的爱。就像那个幻想的未来,那个相信科幻的年代真实存在一般。

在整套系列中每册书前都有一个序,序里面迪克大师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幻类型写作的区分看法。也表达了他对区分科幻和魔幻的方法,方法特别简单,及你相信就是科幻,你不信就是奇幻。怎么说?比如,你如果相信龙存在这个世界过,那么即便龙出现了,他也属于科幻。不得不说,这分类的方法真是任性啊!尼尔·盖曼大师也表达过自己对科幻和奇幻的看法,可惜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好像是在《尼尔·盖曼随笔集》里面提到过,我得去查一下。



13 亡者之音

此篇作品,是我个人觉得沉闷的一部。

故事设定在逝者离开后,会用科技保存其肉体,并让其脑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活性,然后由其亲属选择其醒来的时间,累计时间大概1年左右。故事里的逝者是一位有权势的生意人,在他离开人世的之后,很多人都觊觎他的商业帝国,想要击破,瓜分甚至收购其帝国。但是大家都很忌惮他的“活尸”,恐惧他的强权和铁腕,即使在他死后。

意外发生了,生意人无法被唤醒,这让某些人十分欢愉。可惜好景不长,这位亡者的声音开始从各个无线电,电子设备,电视机不间断的播放。一位柔弱的女子继承人同时登场了。

其中各方势力开始较力、权斗。也开始划分战线想要解开“亡者之音”的秘密。

我是真的看的有点懵。其中有几波人的态度会骑墙,反复,在交涉过程中也会包含谎言和欺骗。难道只是想表达逐利的尔虞我诈?我还尝试用主人公的视角感受故事,如果从现在开始,我所有接触到的信息源全是一位老人的梦呓,我会不会疯掉?我想因该会吧,但我感受不到强烈地对信息依赖的谴责感。最初我还同情这位老者,后来,因为他的絮叨,我开始讨厌他。我的反思就是,该放手的时候就洒脱地放手,有些时候死皮赖脸地招人烦——这就是我的理解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14 奥菲斯现形记

这故事挺有意思的。它讲了一个一事无成的屌丝通过类似时光机干预历史事件的服务从而为自己创造高光时刻的故事,但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按照预期那样成功地把一位本应该飞黄腾达的科幻作家引上正轨。(按照故事中的设定,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既有时间,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时机去给这些改变的人以鼓励,从而激励他们创造伟大的事情。)可惜我们这位主人公失败了,他非但没激励这位科幻作家,还因为他的到来而让这位作家心灰意冷。一生落魄,只写出一篇不受待见的科幻作品。

看到这里,我心凄然。我忽然想到我前段时间因为一位老师跳槽去了磨铁,我还浏览了一下磨铁的连载网站。偶然间看到一位创作者的留言,大概意思如下:

“唉,我这么写也不知道有没人看,反正至今也没人关注,我就这么写吧,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吧。”

我感同身受,作为创作者追求别人关注是个很正常的事儿,创作者害怕的不是批评也是吐槽,而是漠不关心,无人问津。这篇文章让我决定,我要尝试去投稿了,不论我写的好坏。

最后这位主人公被委派去和希特勒见面,好让希特勒打消他的帝国念头。你看,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哭笑不得.gif


15 珀奇·派特时代

后记中,迪克大师说这篇短篇作品给了他的长篇小说《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以灵感,而后者描述的是关于他的原始恐惧,这份恐惧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时期,跟他的父亲离开之后的痛苦和孤独有关。言辞中透露着他对这篇作品的重视。

(摊手.jpg)

我看这篇作品的时候共情不是很强烈。还是先简述一下故事吧,可能写着写着就能有些感悟呢。故事发生在末日后的幸存地,幸存者们聚集在一块不愁吃喝,(这个设定太有意思了)因为外星人出于人道主义和和平主义会定期给幸存者们空投物资。但这些幸存者不满足于这些物质生活,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精神生活——珀奇·派特游戏。这款游戏的游戏方式迪克大师并没有详细说明,大概猜测应该是类似大富翁的RPG类游戏,但所有道具可以自己制作。游戏的世界是模仿的末日前的日常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主人公的聚集地遇到了另外一个聚集地的探索者,攀谈起来,得知对方的聚集地也有类似的游戏,内容一样仅仅名称不同。言语间对方表示他们的游戏比珀奇·派特游戏要精致。主人公十分好奇且好胜,他决定下战书挑战对方并把游戏作为赌注。

大人们津津有味,可孩子们觉得这游戏很无聊。对决的日子到来了,主人公险胜了对方,当他们把战利品带回聚集地的时,却招到了大家的排挤。原因是,迎来的战利品人偶的设定——怀孕了。(这怎么表述呢?就是游戏者设定游戏使用的人偶是已婚怀孕状态)然后大家就炸毛了。而我……呃……还是一脸懵。

因为我自己没感悟到什么,我资质愚钝。所以我下意识地开始揣测迪克大师的意图(狂妄了……)首先我觉得讽刺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人,这些人用游戏的方式追溯旧时光,却从未为世界的复苏做些什么;然后连带的看问题的是迂腐,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在他们的眼中接受不了设定的成长和变化,这似乎也影射了一群人。可能是吧?我瞎说,瞎猜,别当真……


16 备胎总统

我记着前几年有一个美剧叫《指定幸存者》,大概讲的就是,美国总统的应急措施,如果总统出了意外,那么便会指定某一人担任临时总统。路子和这篇作品差不多,不知道是不是从中汲取了灵感。

这篇故事里总统职位已经被人工智担当,但因为一次外星人的进攻,人工智能Down机了。于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工会老头担任的总统,他从没有过类似的经验。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因为你对照着这个故事再去看川普,你会觉得这特么简直是按照他的模版做的创作。(当然不是指故事情节,是气质和感觉。)

结尾,最后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是,人工智能恢复了,基本属于无敌状态的超级大脑被这位备胎总统搞的再次瘫痪了……


17 拉格兰·帕克怎么办?

这个故事紧承接《备胎总统》的故事,猜测有很多政·治上的隐喻(我揣测有,因为我并不关系这类新闻或者故事,所以我也不敢确定)备胎总统的胸无点墨,草囊饭袋激起了民众的不满。于是有一位媒体大鳄开始公开反对他,他的计划是将一位之前被冤入狱的媒体明星越狱,方法非常奇特……那就是用拉格兰·帕克的超能力。此人的超能力是能把歌唱的内容变为现实(修改现实!这特么!无论在DC还是Marvel都是顶级超能力)可惜使用者过于愚蠢,在成功将媒体明星越狱之后,他也成了两方人马的眼中钉。(我就想,既然这么牛逼,为啥不把总统直接唱下台?)于是两伙人都想在拉格兰·帕克意识到自己超能力有多牛逼之前除掉他。

嘿!你猜怎么着?这位大哥自己给自己写了一首歌,给自己唱死了……

真是愚蠢啊……


18 哦,做个泡泡人!

先用句文艺的话总结一下故事的中心思想:我们最终都活成了我们讨厌的那个人。

再用句鸡汤总结一下故事的中心思想:我们这么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故事有一点点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的感觉,一点点。这篇作品带着浓浓的黑色幽默的色彩,在这种色彩之中大师完成了他对战争的控诉。

故事讲述了一位战后间谍,因战时需要打入到敌人内部,于是通过改造,自己变成了外星人,外星人长啥样呢?大概就是累瘫的史莱姆。战争结束了,他身体变不回来了,最大努力就是保持每天有一段时间人形,一段时间泡泡人。于是大哥很苦恼,心理医生开导他,还做了媒人给他介绍了一位泡泡星人做伴侣。这位泡泡星人和他一样,不过是战时对方的间谍,也因为回不去原本的样子而苦恼。于是两个受伤的人相互慰藉,结婚生子。因为女方的创意和走动关系,男的发达了!(有钱就学坏!)然后开始这B那,那B这了。有觉得女方生的孩子不是人类了,又觉得对方背叛了自己的祖宗了,诸如此类吧。就要和对方离婚。

中间不赘述了,最后,因为对利益的追求,男主舍弃了地球人的身份,彻底变成了泡泡星人。

这篇的后记迪克大师也写了一些他的看法,我就不转载了。大概意思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希特勒是成功的,因为现在全球的霸权主义横行(他觉得他那个年代就是如此了)虽然这么说有些极端,但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了。所以迪克大师才坚决反战。

从我个人出发,那便是最上面两句的感悟吧,但不完全赞同。首先我可能不会活成我讨厌的样子(仅仅是可能)第二句,我这么努力不是抗拒被这个世界改变,而是,我只想看到更大的世界。


4月书单完成一本,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数派报告》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