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五上4单元第2课《身体的运动》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身体运动和建模活动知道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能阐明在运动过程中,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人体运动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探究实践:通过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工作原理,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呈现出人体运动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态度责任:对设计和制作模型的活动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改进意图和方法。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通过爱牛的配套材料,用学生能较轻松地用木棒,橡胶软管、回形针和橡皮筋构建一个模型,并且能清晰的分析出每种材料分别在模拟什么。

但问题会出在模型的使用上,教材中用“手举哑铃”这个动作来解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工作”。学生在拼好模型后,大部分同学会直接用手掰木棍来达到模型手臂弯曲的效果,得出“内侧肌肉会放松,外部肌肉拉长”的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实验结论。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作了这样的处理:在介绍完“骨骼、关节、肌肉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后,提问:他们各自在运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由学生独立思考各部分的作用后,再进行板书强调,尤其是肌肉要产生力量是肌肉收缩的结果。

所以在后面搭好模型,准备模拟使用时提出问题:“结合你刚刚所学知识,要举起手臂,骨骼关节和肌肉分别怎样变化的?”

会有部分同学开始思考:“为了让手臂上抬,内外侧肌肉应该怎样配合。”尽管还是有部分同学会直接抬手臂的木棍,此时老师就可以追问:真实情况下,手臂外会有其他外力施加,抬起你的手臂吗?”从而达到模拟真实的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1.2五上4单元第2课《身体的运动》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