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遭遇伪科学

  (作于2019.03.12)

现在的妈妈们,几乎都在推崇科学育儿。

  为什么?因为科学最科学啊!

  老一辈的经验呢?跟科学违背的那一定要靠边站啊!

  那么假如你崇尚的某些“科学育儿法”突然被认证为“伪科学”呢?

  如果科学育儿也会有问题,那是不是就不要学习这些所谓的科学育儿了呢?

  当然,我们说很多事都会有风险,但风险也有一个概率。我们无法给出精确的百分比,但是大家心里也多少有数。经验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差异所受的影响太多。首先是地域差异,环境的差异,再有个人理解的差异,还有孩子与孩子的差异等等。

  养一个孩子,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面临诸多问题,担心各种各样检查,怎么吃能养好胎,要不要胎教,选什么样的胎教,顺产还是剖腹产,选一个靠谱的月嫂…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很多心思,还要上网查、找人问,斟酌、筛选。

  娃生了,问题更多了。什么洛杉矶的凌晨四点。有了娃以后什么一二三四五点见到的不要太多好吗?照顾一个孩子长大,付出的心思是难以想象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稍微有一点“问题”很可能你要面临各方面的指责,不仅是爱人以及长辈,连邻居甚至不认识的人都会站出来教育你。

 

 

  学习。现在都讲究科学育儿,所以大家对育儿标准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面对不管是老一辈的老思想还是别人对孩子差异的不理解,妈妈不仅要心理强大,也要让你的强大是“靠谱”的。那就是,你要真正懂得这些育儿知识,让你所相信的这些想法是可信的。现在各种指标、数据、检测特别齐全。还有各种育儿专家、育儿app上都有很多的育儿知识分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也开始有了一些精化与细分。

  比如我知道的,有专门研究给孩子做辅食的,有专门研究孩子睡眠的(附有指导性措施)、有研究儿童心理的、还有各种早教等等。更别说层出不穷的各种育儿小常识。

  但是有一点也特别特别重要,一定要提醒家长的就是,你学习是为了知道怎么养孩子,那如果育儿专家们说的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时候你要如何选呢?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还有多学习。从各种原理角度入手,当你积累多了,自然会加强你的甄别能力。比如前些年风靡网络的哭声免疫法,当年可谓是网络红文,说得头头是道,人们似乎找到一个强心剂一样,到处转发学习。可是近年来却被指出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所以说甄别很重要,但是这个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很多理论与经验的支持。就算你不懂科学,可是你起码要知道一个儿童正常的认知轨迹是什么,哪些问题并不是问题,分析一个方法还需要科学的数据,就算给出了数据也要思考数据是否可靠,有没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那些越是敢于夸张效果的,就越要引起你质疑的心态,很多时候,敢于去质疑正是让真相浮出的最佳利器。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曾经见过一个妈妈,在前几年特别流行按时喂养的时候,非常恪守这样的方式,可能妈妈本身也是这样严谨自律的个性。 当后来又有专家提出按需喂养这样的说法,两个一对比,妈妈就心软了,但是孩子已经好几岁了,这时妈妈就开始愧疚,脑补孩子当年会不会饿了肚子、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会不会给他带来心理创伤、脑补孩子现在的某些问题会不会和当年的这些教养方式有关…然后妈妈说着说着开始掉眼泪了。

  但是这个妈妈依旧值得我们称赞,因为她还是在继续关注与学习的。那么她一定也会从这样的经验中得到更多的觉察,也会将更多的学习关注到孩子本身。事实上我所见的也确实是这样。这个妈妈为了孩子非常用心,不断学习。所作所为值得钦佩。

  当妈妈的基本都是真心爱孩子,即便很多时候也会不理智,会有一些自己时候觉得并不太好的方法,会有愧疚,会有自责。但是我们依旧要说,你能给予的,也已经是你能做到的最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很多时候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认知与能力所能决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烙印,生活的压力,自我的局限…

  科学与“伪科学”,本身就是一场界限不清的战役。今天所奉真理很可能明天自己亲手将它推下神坛。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育儿遭遇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