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路上看到许久没见的表妹,我有一瞬间认不出来。
原本是个挺有肉感的小姑娘,变成了现在的纤腰长腿。
她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怀疑是被路边的美女搭讪,因为她跟我刚刚看到不停拍照打卡的小姐姐们,差不多是一个样的。
我认得她身上的衣服,紧身短上衣、包臀格纹裙。
已经不止一次在小红书看到,也几乎看到吐,身材超好的美少女,扭着胯凹造型,为这股传说中的“BM风”做野生代言。
也许工作日的通勤路上比较少见,可是休息日的打卡点几乎放眼全都是这种“BM女孩”。
BM是意大利小众品牌Brandy Melville的首字母缩写,这个品牌主打美式复古甜酷少女风,总体设计就是“短”、“紧”、“露”,因此对身材要求也很高。
它的品牌理念是“one size fits all”,就是一个尺码适合大多数人。
可是,它的官网却只卖S码!
四舍五入,就是S码适合大多数女孩子,如果你穿不进,那一定是你的问题。
想要把BM风穿得好看,你一定必须绝对要够瘦、有腰,能把自己塞进那小小的衣服中。
于是有经验的网友提醒大家:不是瘦子,请别轻易尝试BM风。
不合理的肩宽和袖口,让我觉得它在侮辱我的智商,这是均码吗?这明显是童装吧!
哦对了,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优衣库童装被撑大跟BM风不无关系吧。
虽然条件极其苛刻,但是“能否穿进BM”毫不意外的引起女孩们的热议。
蹭着这股热度,擅长社交媒体营销的BM,也有意无意开始宣传“BM女孩”的概念,在其他媒体的推波助澜下,BM女孩也和“瘦子”挂钩。
这种风气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女孩们的身材焦虑,也为品牌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穿得下的,一边晒照沾沾自喜,一边diss别人“穿不下就别酸”。
穿不下的,默默咬牙发誓一定要用尽方法减肥,把自己塞进那件小小的衣服中。
甚至有人发明了“BM女孩身高体重对照表”,用死板的数字来衡量女性的“完美身材”标准。
因为身材而产生优越感我能理解,但可怕的是居然有女生因为达不到所谓的“BM女孩标准”而感到自卑。
“宁愿胖得精致,也不愿瘦得雷同”
其实BM在欧美一直业绩平平,不少消费者因为所谓的“one size fits all”而投诉其歧视女性、身材羞辱,还愤怒地要求它下架关店。
可是在东南亚国家,一模一样的品牌理念,却神奇的收割大批粉丝。
原因无他,就是瞅准了女孩们过度追求“白瘦幼”的畸形审美。
它的营销技巧大家都看得分明,无非是疯狂暗示“穿得进BM的女性才是有魅力的少女”,掀起一场外貌歧视的狂欢,最终引爆销量。
可是仍然有人买账,因为女孩们“审美不自信”,它便可以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随意定制并不合理的标准。
“one size fits all”的潜台词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纤瘦的身材,那你就是“不够好”的。
它并没有尊重女性,却反而收到追捧,归根结底,是因为社会风气造成的身材焦虑。
最近有位朋友结婚,带着姐妹们去试穿美美的伴娘装。
大家挑选的都是小码,看上去对自己的身材都自信满满,姐妹之间也自然开启了身材这个话题。
有一个微胖的女孩,犹豫了一下,还是挑选了同样的码数。
可是在穿到一半的时候,她明显有点吃力了。
大家似乎也注意到她的情况,都停下来为她打气。
最后,她硬是吸着肚子,一点一点地把衣服穿上,同时也收获了姐妹们的鼓励。
我们在为她心酸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身边也有很多人一样,咬着牙勉强自己去迎合其他人的审美?
更可怕的是,这种审美不仅高度统一,而且对人们价值观的侵蚀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前几天某内衣品牌官宣了周冬雨为代言人,下面的留言一大片都在调侃她的身材。
就像某个女明星胖了,网友也一边倒的说“发福了”、“仙气消失了”。
更别提那些因为自己穿得下BM就狠狠嘲笑其他人的女孩。
而那些被这种舆论分为包裹的女孩们,也因此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所以她们强迫自己节食、使用没有安全保障的催吐管,把自己的身体健康抛诸脑后。
所有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当BM还信奉着“以瘦为美”可以圈钱时,大部分女生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她们直言:“我怀疑BM的营销是对女性的PUA。”
美应该是千姿百态的,穿BM的女孩当然有自己的美,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成为“BM女孩”。
买衣服是想让衣服衬托出你的美,而不是让你去迁就一件衣服。
在学会打扮之前,更重要的是学会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