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hio's每月书单202010

久违的旅行使人心情明朗,所到之处似乎都被笼上了一层闪闪发亮的光辉。闷在家中太久,哪里都是好景。在开放和安宁的心境下,做了重要的人生决定,对遥远的未来又多了一分踏实的憧憬。


人生十论

人生十论

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产生自西方的思想观念与当下教育制度的结合,读读这本书,或许可以感受另一种不同的人生观。早前听到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书中也有同样的话,我对如何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惑,姑且是这样以为的:中国没有专门讨论抽象概念的成体系的著作。其原因,我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是人,但它不是一种纯粹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它是把人融入进宇宙天地万物间的、深知人类所处的位置从而以关注人自身的现实为倾向的思想,所以中国古人不注重对于虚无概念的推演,而只讨论与人切身相关的内容,因而它不可称作哲学,只能称为思想。如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世界观是缺席的,就又生出误解了。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学说,都有着自家明确的宇宙观,只是似乎他们不关注那些与其自身不相干的真实。或许这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世界公认的中国人的现实性;古代强国为什么自统一之后就不再对外扩张;宗族主义;和平理念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要求是首先做好自己,即修身。其他的都要以此为基础,修不好自己,其他免谈。这种思想使人成为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包括外在和内心的,并且要弄明白自己往何处去。有了这种现实性,人对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要通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成为理想的自己,就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和指引,并且古人在这个最高理想层面上,是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树立在大众心中的,自然地要求人去实现自我。传统思想中的修身是不大需要西方的制度、法律、道德来支撑的,西方在这个方面尤其重视物质层面,是要在不自由中寻找外在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却在这个层面上踏上了追求内心无限自由的道路。由此又发现了中西方文化中一个正相反的特点:西方哲学讲究崇尚真理,即精神层面的富足和自由的实现,但在实现中走上了物质富足和外在自由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强调自身的现实性,却在实现中走上为追求精神富足和自由的道路。

运动改造大脑

运动改造大脑

我从小都不相信大脑会在成人初期就停止发育或衰退,似乎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神经生物学已经找到证据证明这确实是对大脑和神经发育的误解。用进废退这才是对大脑真实的描述,重要的是先要接受勤奋使用大脑才会使它更加有活力的观点。运动无疑对大脑有重要影响。每次运动完感受到思绪的专注还真不是自己的错觉,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科学的证据。在前几日的实践中也发现,哪怕每天工作后就只进行十分钟略微剧烈的运动,心底的压力似乎也被释放了许多,不再缺乏动力,那种惯性的累到不想动的思维只会让自己一天天陷入毁灭身心健康的恶性循环中。就连睡眠记录也给出了在进行充分运动后的夜晚深度睡眠大幅提高的确凿证据,这让我更加坚信很多人并不是累到无法运动,而是缺乏运动导致和维持了疲劳状况。

独居日记

独居日记

当人真正独处的时候,或许并不会感到孤独有多可怕。人们会为自己找很多事情来填补空白的时间,也许最后都会惊讶自己竟然一天能做这么多事情。世界越浮躁,人越需要独处,它并不是要我们隔绝世界,断绝交往,而是在一切纷繁之后为心灵谋取一处安宁的归宿,让满是尘土的心得到洗涤,让心在第二天能以空灵和清爽的状态去接收下一轮繁杂日常。就我自己而言,每周如果不能自己独处个半天,与内心说说话,心绪就会不自觉地焦躁起来。在那些独自遛狗和散步的时间里,也会感到内心的平静。喜爱与人交谈,也需要与自己交谈,两者都如果都很充足,便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自在的旅行

自在的旅行

手绘地图真让人爱不释手,体现了一种对旅途的爱意。坐在图书馆的小小沙发中,心就被这些图片带到了遥远的空间去进行了一场精神旅行。假如有一天,我在旅途中不再仅是将五光十色的风光吸收进内心,而也把心中对旅途的感悟沉淀下来,或许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旅行。

生活的比喻

生活的比喻

非常细腻有味道的文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怀揣着对生活智慧感悟般的比喻。阅读像在品味一杯精致香醇的红酒,一滴滴浸入心脾,让琐碎的生活以诗意的画卷呈现在脑海中,回味甘甜。

记忆的隐味

记忆的隐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Ushio's每月书单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