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靠意志力完成的工作迟早会消磨光你的热情

尼克拉斯·卢曼正在翻看卡片盒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挺有写作天赋的,文章还上过当地的报纸杂志,现在对写作也还有兴趣,想趁着副业热潮,靠自媒体写作增加自己的收入。

她常常有觉得不错的想法,但一个想法要变成一篇逻辑严谨的文章又是个费劲的活。总是想得很多,却迟迟没有坐下来、写出来的动作。

看着别人的公众号都做起来了,自己上一篇文章还停留在2个月前,她很沮丧,问我要不要放弃,我说你好好想想阻止自己坐下来、写出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在害怕什么呢?

她想了想说,害怕自己写不出来,感觉想和写出来是两回事,面对空白文档卡顿着的感觉不舒服。还怕自己写的东西不够好,无人问津,就没有动力写了。

这些感觉让她止步不前,还总是做一些绕远路的事情,比如学习很多写作有关的课程,笔记也做得很认真,用这种“勤奋”掩盖自己迟迟不肯动笔写的真相。

于是,我给她介绍了一本前段时间看过的书,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德国高产作家尼克拉斯·卢曼发明的一种做笔记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改变了一个想法到一个作品的创作路径

以往我们有了一个灵感,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围绕它找资料或者头脑风暴,然后整理分析材料,写成文章,它就像大多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一样,压力慢慢代替了开始的兴趣,然后越写越没劲。更糟糕的是很可能这个想法是错的或者别人已经想到了,我们只能写出一篇平庸的文章。

而卢曼的卡片笔记法会对这些想法进行加工处理,让它们变成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

下笔写作前,90%的工作已经被完成,你的卡片盒里已经有了新颖又成熟的观点、论据、素材,剩下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汇总和调整。相信最后这一步,没有人会拖延,因为成果就在前方!

卢曼就是用这个方法在1年内完成社会学博士论文和高校定职论文,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的,在他的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几百篇文章,其中《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让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学术领袖之一。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卢曼说的一句话:

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

这有点颠覆我们总是认为做成一件事需要艰苦的努力,书中却认为获得成功更高明的方法不是克服阻力,而是用更优化的策略消解阻力

就像面对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的恐惧,一味地自责焦虑或者强打精神并不能让事情变好,或许该试试更符合我们兴趣天性的方法。

运用卢曼的卡片笔记法有3个步骤:

1、准备工具

2、记录卡片

3、编码链接

首先,准备工具有4个,分别是收集箱、文献卡片盒、主卡片盒还有项目箱,卢曼用的是木质盒子,我们可以用软件代替。

收集箱的门槛要尽可能低,随时可以拿出来记,最简单的纸笔或者手机自带的备忘录都可以。文献卡片盒和主卡片盒,书中提到了Zotero、Citavi、Flomo,也可以使用我们熟悉的印象笔记或幕布,看自己习惯。项目箱的资料会比较杂,所以还需要实体的文件夹来放一些纸质材料。

第二步记录卡片,是卡片盒笔记法发挥巨大威力还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关键一步。其实这套方法的步骤一篇文章就能说完,但作者写了一本书就是在详细反复地阐述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机制。我把这些原理结合自己的理解,画成了一张使用图解。

△Photo by Qizhu


1、闪念笔记

它的关键词是随笔,就是记录各种灵感想法,放在收集箱中,卢曼会在1-2天内处理它们,不作留存。

2、文献笔记

它的关键词是转写,我们在看书时遇到被触动或者觉得以后写作能用上的素材,就可以写一张文献笔记。但不要直接摘抄原文,而是将它们浓缩重写并注明出处,作者说这样的练习对于一个需要长期写作的人来说,就像钢琴家每天都要练习弹琴一样。

3、永久笔记

它的关键词是思想触发器,是的,主卡片盒是一个和大脑互动、共同成长的辅助工作台,而不是笔记归档的地方。这就是很多人用卡片笔记法感觉没用的根本原因,重要的不是记笔记,而是思考思考思考

思考什么呢?图解中有两类提问:一种是用来处理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的外部提问,它们能让你更系统地、批判地、创新地思考;另一种是用在主卡片盒里思想碰撞的内部提问,它们帮你在不同之处找联系,相同之处找差异。你和卡片盒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想法记一张永久笔记。

4、项目笔记

这是和某一个项目有关的资料汇总,比如最近你在研究高效沟通的课题,想写一篇文章,那么产生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文字草稿就可以放在一起,等文章写完后,就可以处理掉了。

最后一步编码链接,假如你现在的卡片盒里有3张笔记,分别是不同的话题,笔记1是关于高效沟通的,笔记2是关于情绪管理的,笔记3是关于工作效率的。

现在你又写了一张新笔记是关于时间管理的新话题,那就放在最后编为笔记4;如果这张新笔记是关于在冲突中该怎么沟通的,就可以放在笔记1后面,编作1a或1.1,因为它属于高效沟通这个话题的延展。

除了编号还要给新笔记打标签,也就是关键词,好的关键词一般不是已经在笔记中出现的词,所以软件的智能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这里有个好用的自我提问,“我想在什么话题下再看到这条笔记?”。

比如一张“智力和意志力是影响人生的两个最重要的能力。”的笔记,公司高管认为它是关于工作效率的话题,面对我们不想但该做的事,意志力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运用意志力究竟会让人变得积极还是消沉,把它划到情绪管理的范畴。这都是很个性化的解读,所以说卡片盒不同于百度百科,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视角发展的。

随着卡片盒日益丰富,里面的笔记也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通过内部提问,有些看似不相关的笔记发生了联系,这时我们需要把它们双向链接起来。

比如这本讲写作的书中说“意志力是一种消耗得快、恢复得慢的有限资源。”你做了一张新笔记,如果它不能和上面那张笔记挨着,就让它们能互相跳转,这样两张笔记就共同丰富了“意志力”这个话题。

当某一个话题或笔记链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一条主题索引,把同一个话题下的关联笔记汇总起来。这时候关于这个主题,你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路、观点、素材和案例,自然就顺利成章了。

△Photo by Qizhu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有一个更朴实的英文书名:《How To Take Smart Notes》。聪明地做笔记,把“写一篇文章”的艰巨任务转变成培养“把想法写成笔记卡片”的微习惯。

笔记卡片在卡片盒中和你的一问一答,会激活大脑的兴趣和创造力产生更多的新想法,卡片盒也得到同步的发展,而且是多个主题共同生长,观点和论据会随着思考的深入逐步完善成熟。

这时写作对你来说不再是会磨叽的苦差,而是会上瘾的乐事,因为分享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



我是七竹

专注分享好书精华,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片笔记写作法:靠意志力完成的工作迟早会消磨光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