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汉语本意指一类食物。是一种既可以凉拌又适于炒、烩、炸的加工食材。
粉丝的加工原料来源广泛,有绿豆、红薯、土豆、玉米、豌豆、蚕豆、魔芋等,在南北方各不相同。美味、扛饿,O(∩_∩)O哈哈~
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粉丝,变味了 ε(┬┬﹏┬┬)3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各种新事物兴起后,外来词汇大量涌入,我们原有的词汇表意不够用了。于是使用了大量的外来语进行音译、直译、意译的。这是我们社会包容开放的产物,我们大可骄之傲之。
翻译外来语,我觉得译得最好的就是那些把音译过来并且新造一个词的,它不会同原有词汇出现语义或语境的冲突,又能很好的表现外来语的本音。比如坦克、沙发、幽默、巧克力、芭蕾。
翻译不好的,就是直接在汉语词汇中找相对应的同音词,拿来给旧词汇赋予新的意思。比如粉丝。
我们今天聊聊fans粉丝。
粉丝一词是来源于对英文fans音译,音译得比较不是很贴切到位 ,毕竟fan同fen还是有点区别。译做烦死是不是更好些?
烦死是不是更喜感
至于为什么不单译fan为粉,而是采用加s的复数来译作粉丝?
大概率的一是单译为粉不太好听也歧义太多,又容易读成粪,二是加丝后也为了体现众多之意,毕竟,fans本义就是可体现出众多来。
英文fans原义: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慕者;风扇;扇子 扇(风);扇,吹(使火更旺);煽起;激起。而fan一词原是fantastic一词的缩写,本意指某支队伍的忠实追随者,后来这种现象多了,fan一词便被单列进词典。
而fan一词中有关“扇”“吹”的语义似乎昭示着这个词的另一个不寻常,那就是煽风点火、到处鼓动。不管是风与火,在有意识的鼓动下,它是很难控制的。其实在汉语的词汇中,不乏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词来形容此类人,比如崇拜者、迷恋者、倾慕者、爱好者等等。
不难看出,汉语中不管是哪一个词,它至多是中性词,起码不是贬义的。而fan从本义来说,是偏向贬意一些的。这是不是不用汉语词汇而音译成粉丝的原因呢?我们无从查考。
不过好像汉语中这些词汇的拥有者都没有类似fans那么大的群体基数,也没有那么疯狂。
因为fans来说,搭上网络的东风,已经脱离了崇拜与爱好,开始陷入了病态的魔怔中。为了表达对其崇拜对象的忠诚,fans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性,对不同意见者的谩骂、打压、乃至于失去自我。
喜欢、倾慕、迷恋、崇拜,都可以。为什么要疯狂?
关注他们、欣赏他们、学习他们,不是很好么?
疯狂地追逐失去自我,打扰他人影响公共秩序,这应该不是大多数被fan者所看到的。进而偷窥被fan者,影响到他们生活,这是因为喜欢么?
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
当fans们开始疯狂后,有一部分人则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无良媒体、商家、资本,为了迎合粉丝,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互联网进入高速时代后,fans之风愈刮愈烈,愈加炙热,势不可挡。从小学生到老头老太太,年龄段全覆盖。
一位阿姨人老心不老,自称汪顺的粉丝,强行给汪顺戴黑色帽子。
黑帽子有什么讲究么○( ^皿^)っHiahiahia…
看过丧尸片的,是不是觉得有丧尸围城的感觉?
而资本在利益大旗的召唤下,各样人物、势力开始推动,于是fans无往不胜。以至于延伸出来“粉丝经济”“饭圈经济”,衍生的行业也开始细化,比如狗仔、粉头,并推动不同的fans网上网下的互怼、吹捧、攀比,等等。总之在铜臭的吸引下,其形成了结构多元、分工明确、流动性强 、等级分明的一个个群体。
而最终,资本总需要一个收割才行,否则无以为利,被收割的对象就是那些自以为纯情膜拜的fan们。fan在这中间是作为消费者的,他们从收藏行为、理性成瘾、狂热消费到宗教式热忱,一步步成了资本的人血馒头 。
其实,由fans引申出来的另一个词“饭圈”,很好的给我们描述出来fans的真实面目。这就是一个饭局,大家围坐一圈,只是中间的那一盘盘的菜就是fans,华丽耀眼的盘子让fans们很满足。
只是,高楼起、宴宾客,自然也免不了楼塌了、宾客散。
fan 们,被fan们,悠着点。回归初心方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