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镜头速记》

今天在13班教学《岳阳楼记》最后一段,这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了这一段的议论,才能真正懂得范仲淹在文中表达出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文段开头有一个“嗟夫”,结尾有一个“噫”。我带着孩子们在这里下了一点细读的功夫,也不知道对不对。两处都是感叹号但表达的情感是不是一样呢?应该怎么翻译,怎么朗读呢?不少学生课前都做了预习,知道“嗟夫”解释成“唉”,“噫”解释成“啊”,第一处感叹词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含有一点叹息,这种叹息里有淡淡的无奈,朗读时要读出这种哀叹的语气,读出拖音。第二处则读出了作者的喜悦和暗暗的自得之意。“啊”声调短促而上扬,一般是用来赞美的。例如《黄河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充满赞美之情。这里范仲淹也是暗示自己与朋友滕子京正如古仁人一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结合开头段关于滕子京谪守巴林郡的背景介绍,孩子们就更能体会本文对自己和滕子京的劝勉之意。

在11班教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按照常规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正是抒情主体你的特点。诗歌中的“风,云烟,星子,细雨,初芽,百花,燕”等等,我突然发现诗人选择春天的意象时并不是随意的,也是按照春天来到的时间顺序选择的,春色春意是渐渐浓起来的,那对应的诗人的情感,诗人的爱的赞颂也是越来越深。跟孩子们说尝试创作诗歌时选择意象最好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图画,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一个立体的影像,这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

上面所写两个课堂教学的生成,不知道是不是正确,但,确实是我教学时突然的发现。记录下来,以后和同事们讨论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镜头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