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漫谈系列

五帝本纪:式微的图腾与家族印记/作者:那图鲁

资料补充:本纪:1、记录事情,  2、因为太史公是把五帝当做后世帝王那样对待的,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自然是视作后世的典范和榜样,所以是纲纪的意思

五帝:太史公根据《世本》、《大戴礼记》将五帝划分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世界各民族国家之成熟政体,莫不以创造祖先文化符号为凝聚全国各民族之公民的手段,以图树立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的标志。在欧洲各国之中,英国有亚瑟王,法国有阿玛迪斯、北欧的贝奥武夫。。。。。。但是由于其神话到人文时代资料有些国家缺失严重,很难窥视其全貌。到中世纪,则其由早期英雄传说人物快速转变为中世界的名将名相,与作战英勇的国王。盖其由欧洲分裂属性所决定,从而快速由氏族图腾家族传承的英雄人物的文化属性,变为王室和依附于王室的权臣和新兴资本人物的文化家族传承。


         而与之不同的中国文化属性则是由五帝开始(三皇属于神性时期)经由发展由统治者转移到权势家族,在转移到中等家族这样一种独特的祖先文化方式,其中奥义在于正统两个字。其中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由五帝时期,我们称为先秦——到东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为第一转移阶段,在由唐末到明清是第二转移阶段。在由工业革命到信息化社会是第三转移阶段。

          那么第一转移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呢?这一阶段统治者证明自己的正统性,第一需要借助神话仪式(譬如刘邦虽然没自称是五帝之后,但是他说自己是赤帝子,做了皇帝后又称自己是黑帝),第二需要借助上古帝王(即为五帝)。我们可以做一个具体分析:禹(夏王朝的实际创立者,自称黄帝的玄孙),子汤(商王朝创立者,自称帝喾之后),姬昌(自称帝喾后人),赢非(即非子,秦邦国创立者,帝颛顼后人)。刘邦(夏大臣刘累之后),刘秀(刘邦之后),曹操(曹参之后),刘备(刘邦之后)孙权(孙武之后)。刘裕(刘邦之后)

为什么到这是一个拐点,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自刘秀开始,距离先秦时代越来越远,冒称五帝之后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市场了。其正统性开始像秦汉之间的人物转移了。而且从东汉中期开始,拉帮结派的世族开始崛起。世家权臣开始由一开始不注重,偷偷摸摸的修谱,开始大摇大摆登堂入室的修筑谱系。帝王的神性和统治性开始减弱。先祖谱系系统开始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其最显著的突出特征在于,后来当了隋朝皇帝的杨坚,都不得不自称是汉杨震的后人,来维持自己的正统性(尽管也没几个人相信。但是那是弘农杨氏的大姓)

      自唐朝建立以后,虽然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一现象(主要原因第一不严格,甚至可以替考,提前打招呼决定名次,第二录取人数不多。第三科举和官吏升降没有审核严厉机制)。世族当官的人数大幅度下降,但是世族依然珍贵。世族大族的谱系传统是大大建立并发扬开来了。但是最终为什么谱系传承会流转到中等家族手里呢?这就要转入关键性的一个时刻。

         这个时刻是由唐末到明清,之前世族活跃的土壤在于权利在帝国中央政府手里。但是到了唐末,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先是藩镇不服中央,原先的中央权利落于地方手里。唐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发现,在节度使手下比在朝廷更有前途。这造成了平民和中等家族的崛起。加上唐末一系列动乱,彻底打破了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由黄巢开始开始大杀大姓的主要人物和分支,世族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祖先传统和谱系象征从此落入了中等家族和普通百姓手里。

        但是由于战乱和人口迁徙,普通百姓的谱系传承已经不能持久。于是从清末的工业时代开始。谱系传承的先祖文化符号,形成了以中等家族为助力,以官府倡导为导向的连接全国全民族的一个纽带。特别是自清末传入了民族主义国家的概念。到中华民国,各个文化人集思广益,提出了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一整体国家概念,辅助提出的五族共和炎黄子孙这一概念,开始逐步形成一定的民族向心力。(概念时常调整核心是祖先文化符号为号召。)直至今日,虽然社会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工业社会的特征),但是中等家族依旧有牢固的谱系传统,没有的单独个体也应该是承认是一种文化属性,和团结全国的手段,因此总算回归了其本来的用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漫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