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1

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我去上海参加了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不同于以往以游客身份去参观类似展览,这是我第一次以“行业从事者”的心态加入其中,所得到的体验以及收获的感悟,和以往相比更加深刻,值得思考。在此做一些总结分享。

游客vs从业者

在南京的时候,每年我都会抱着喜闻乐见的心态去参观各种展览会,而这次作为从业者去参加展览,一来和以往的自己对比,二来与场内的游人对照,发现了很多因为身份不同而带来的行为上的差异,还有一些行为上的相似可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十分有趣。

拍照:

无论是游客还是从业者,都会在参观中拍摄照片。作为游客,拍照的意义更多是“打卡”,证明自己来过,或是记录下新奇的事物去凑“九宫格”,其重点在于照片的整体性和可观赏性;而对于从业者,拍照更多是一种记录方式,与写笔记、录音之类的等同,是用来记录在展览中看到的可供思考揣摩、值得学习借鉴的素材,这类照片的落脚点是内容本身,而在观赏性方面可能就差了一些,比方说我想拍一台机器的型号,或是一种咖啡豆的风味描述,我更在乎的就会是如何把我想要的信息拍摄清楚,而不是“这张照片该怎么构图怎么取景,要不要加个滤镜贴纸”。

产品:

博览会少不了的环节就是体验产品购买产品,但即使游客和从业者购买了同一件产品,背后的驱动力也不会相同。游客所看重的更多是一个产品的表现形式,即好不好看,好不好吃,好不好玩,只要产品有吸引人的特色,游客一般就会选择购买;而从业者购买一件产品,更多会看中产品背后的逻辑:这件产品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同的出发点带来不同的行为方式,在需要排号现场制作的咖啡前更能得到体现,现场付完钱拿到等位号就开始刷手机或者跑去其他展位参观,等叫号才回来拿产品的,大多是游客,而那些付完钱就寸步不离展位,眼睛死死盯着展位后面制作过程的人,一般都是从业者了。

选择性体验:

摊位云集的博览会一定会出现的现象,就是有些摊位被挤得水泄不通,排队排成长龙,而有些摊位则比较清闲,人来人往偶尔驻足。作为游客,喜欢热闹的就会专门挑人多的摊位参观,排队的长短就是他们的风向标,而还有一些怕麻烦讨厌排队的,就会刻意避开人多的地方,转而选择那些些不需要排队,即刻就能体验的摊位,无论是去人多的还是人少的摊位,游客更多都是选择性体验,只挑选某一些摊位参观打卡,相比之下,从业者就要做到“来者不拒”,人多的摊位得去挤——这个摊位能吸引那么多人,肯定有他的特色之处;人少的摊位也会驻足——人少不代表品质不好,更可以花长时间研究学习,甚至可以与摊主交流。

整体总结下来,游客去参观,侧重点是放松、体验新鲜事物,比较散漫随性,而从业者则更多是抱着交流学习的心态,目标更为明确。

去博览会干什么

这次博览会,是我第一次以从业者的身份参加,在去之前,我其实有些疑惑:博览会除了逛展位、看产品,还能干什么?然而当我真的到了现场,仔细阅读展览手册,才发现其实博览会的“隐藏项目”多之又多。一整天逛下来,我刷新了对博览会的认知,也逐渐明确了去博览会的意义,弄清了博览会的“正确打开方式”。

看比赛听讲座:

这次餐饮酒店博览会,除了有各种展览,还集中了许多餐饮届的赛事,比如咖啡师大赛,咖啡烘焙大赛,咖啡与酒大赛……这些大赛都是非常好的了解业内水准,学习前辈经验的机会。从他们的比赛中,我不仅可以看到以后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一个给自己定标准,模仿学习的过程。

这类大赛都分预赛和决赛,在我个人看来,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行业的“小白”,看预赛比看决赛更有意义。决赛高手云集,观赏性固然更强,但是预赛里,正因为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别人如何“出错”,以及如何现场挽救失误。有时候,看一百遍成功的示范不如看一次错误的示范,因为选手们的失误,极大可能是我们现实中也会犯的错误。

图片

图片来自Hotelex公众号

看技术:

在一个行业发展,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动态,硬件方面,有什么最先进的机器与设备,软件方面,有什么最新颖的技术与概念。可能有些人会说,最高端的机器太贵,买不起,最前卫的技术太难,学不会,比方说这次展会上的拉花机器人,普通门店根本消费不起,我们去了解他们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去了解这些行业里最厉害的东西,不是为了生搬硬套的模仿,而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指导理念和努力方向,不断改进我们自身,向它们靠近。

更何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最前沿的概念、技术和设备也会慢慢“走进寻常百姓家”。比如2013年被Matt Perger带到世界咖啡师大赛的EK43,现在已经和辣妈并驾齐驱,成了精品咖啡店的“标配”;比如被201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的冠军Sasa Sestic所宣传推广的厌氧发酵处理法,最早只能在各种赛场上见到,现在也早已普及开来,与传统的水洗日晒共同分享市场;其他的比如冰博克牛奶、液态氮急冻咖啡豆等等,这些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与设备,现在都慢慢传播开来,为普通市场门店所应用。

图片 

ek43

图片

冰博克牛奶

图片

厌氧处理咖啡豆

看市场看消费者:

店家缩小成一个个摊位,全国各地分散的门店被归拢到一起,各行各业的消费者也相对集中起来,这一类展览,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市场的缩影,相比于现实社会庞大没有边界的市场,这种展览可以减少我们的收集市场信息的困难度和资金成本。

在展览现场,我们很直观的可以看到参观者以20-35岁的人居多,其中女性的人数大于男性;而生意火爆的摊位,一类是早已经在市场上打出名气的“网红店”,比如M2M,%Arabica,Seasaw;一类是布展新颖,引人眼球的,比如有一家店放了一排虹吸壶冲咖啡,摊位前就围满了拍照、录视频的人(而且还是女生居多),还有一类就是附带周边产品的,比如有一家店附带售卖咖啡器具的小挂件:迷你的磨豆机,咖啡机,手柄,手冲壶……还有极具设计感的咖啡杯和旅行咖啡器具,也是收到很多顾客的青睐。通过这些观察,我们不难总结出,一家店铺要想收到消费者的欢迎,一是要有实力,二是要有能吸引顾客打卡的特色,三是要能将咖啡扩展成一整个文化,而不仅限于一杯饮品。

图片

虹吸壶的造型视觉冲击力很强

摆一排更能给人震撼

图片

这类周边所传递的是文化认同感

也是咖啡爱好者表达自我的一种途径

看现场实操: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咖啡展人流量巨大,每个摊位的操作透明,是一个难得学习店面操作运营、统筹规划的机会。巨大的人流量是一块试金石,一家咖啡店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是否能在订单量巨大的时候,仍然能做到有条不紊、分工明确、高效高质。试想你走进一家咖啡店,几个店员在柜台后手忙脚乱,没有任何分工配合,出餐混乱不堪,不断有送错餐品或者遗漏餐品的情况,我觉得你大概率不会再次光顾。

这次在展览上,我看到很多店家的做法,是将每张订单压在所需杯子的下面,并且按顺序排列,这样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少做或者做错的失误;生意火爆的展位,工作人员的分工也很明确,点单的、萃取和打奶的,调制的,出餐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摊位的分工是大家轮换着来的,几小时或者半天一换,保证没有人会一直做点单、打包出餐这一类“技术含量低,但是工作量巨大”的苦差事,照顾到了每个人的情绪和需求。

另一个小细节,是我注意到有一个摊位使用糖浆的方法。糖浆需要盖盖子以免落灰,而挖糖浆需要勺子,频繁开盖子势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挖完糖浆的勺子黏糊糊的容易搞得很脏。这一家店的做法,是用一个可以插吸管的带盖打包杯,将糖浆勺子的柄插入吸管口,固定在盖子上,这样一方面能防治脏东西落到糖浆里,另一方面又解决了糖浆勺子的放置问题,非常值得学习。

图片

附上笔记中简陋的示意图

作为一个刚进入行业的小白,很难完全消化这样一次盛大丰富的展会,看到的东西都还比较浅显,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能有所学习、有所进步就是非常好的事情,见到那么多厉害的人和事物,对于我都是很大的激励,咖啡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任重道远,也希望我能继续前行,不忘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咖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