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需提防“暑邪”,权威版防暑养生妙招送给您

受访专家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教材编委 张新春教授

北京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张新超教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  秦敏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 杨小红教授

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吴海运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 鲁艺教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洪原淑医学博士

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王红蕊医生等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在“夏至”之后,而其中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随着气温节节攀高,中暑、空调病、肠道疾病等各种健康问题将接踵而来。“三伏天”有五病,分别是中暑、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病、感冒发烧、皮肤病。那么,夏季我们应该怎么科学防暑呢? 

何为暑邪?何为阴暑、阳暑?

暑为夏季主气,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暑天火热之气使人致病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时病论·卷四》说:“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中暑也称“伤暑”或“感暑”。中医文献有阴暑、阳暑之名。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出现的中暑现象,而阴暑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 阴暑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阳热亢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暑性升散,易伤津气。故暑邪侵入人体,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汗多则易耗伤津液,见口渴喜饮、尿短赤等。汗多气随汗泄,则致气虚,见气短、乏力、体倦等症。

(3)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常见暑湿相兼为病。其临床表现除有暑热症状外,尚有湿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

应当指出,暑多挟湿,不能理解为“暑必兼湿”。正如《温热经纬·卷三》雄按:“暑与湿原是二气,虽易兼感,实非中暑必定有湿也。”临床上必须同时见到暑热及湿邪相合的证候,方能诊为暑湿证。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凡具有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证候,皆应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药治疗。兼有湿邪的暑湿证,又应清热解暑化湿。若暑热化火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之变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等法。

夏季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面对热辣辣的太阳,走一步汗水都如雨下,我们应该如何防暑养生呢?炎热的夏天,适当补充阳气更利于养生,但是在保健养生的过程中,需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对症下药。其实,简单才是真,“最好的食物是白米饭,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夏季养生要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张,加上夏季又是阳气最旺盛之时,适当补充阳气更利于夏季养生。因此中医养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

生姜性辛温,具有和胃补脾护阳的功能。夏季阳气上浮,内在脏腑的阳气空虚和损耗,多吃点生姜,可适当扶阳。其实天灸疗法也是这个道理,天灸的药膏一般选用麻黄、生姜等温热性的药物,通过人体相对应的穴位治疗。专家指出,“由于穴位具有通道双向性的热点,加上夏季穴位通道较为通畅,药物渗透与吸收后,温煦肺经阳气,能把暗藏在身体内部的寒邪化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既然要补阳,当然冷饮、凉茶等要少喝;食物性味不要太凉,如二十四味,金银花和菊花等太苦寒的凉茶要少喝,尤其是体质偏寒的人群;少吹空调,注意保暖御寒。专家介绍,冷饮对脏腑阳气有一定的损害,内在来说不要多喝冷饮、凉茶或西瓜吃太多。“夏季养生,多吃温阳药物和食物来补充内脏阳气的不足,建议无论是煲汤还是煲粥,都可以适当加一些生姜和陈皮,这有温中补阳、化湿解表的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辨证体质,对症下药。中医历来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阴虚而补阳或阳虚而补阴,都会破坏人体平衡,加重病情。所以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治疗,都需要分清体质而进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学会辨证论治。如人体是属于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要分虚和实,虚里面还要分阴虚、气虚、血虚,实又分血热证、寒热证等。

防暑小贴士

露天工作人群

  盐茶:用食盐 1 克,茶叶 5 克,加开水 500 毫升,冲泡,凉后饮用,有祛热解暑,补液止渴作用。

各种人群防暑:

老人:

  薏仁扁豆粥:薏仁50克 ,扁豆50克,陈皮3克 ,粳米100克,分早晚两次食用。健脾益胃,清暑止渴。

  荷叶茯苓粥:鲜荷叶1张,鲜紫苏10片,茯苓50克 ,鲜淮山100克,薏米30克 ,粳米100克 。荷叶茯苓粥对暑热所致的头胀、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

儿童

  排骨薏米黄豆汤:排骨或瘦肉250克,薏米30克 ,黄豆30克,麦芽30克,陈皮3克,加适量水煲汤喝,可去暑湿消滞。

  黄皮蜜糖生姜水:鲜黄皮200克,连皮压碎,用开水冲泡,放凉后加入适量蜜糖和生姜汁,可放冰箱冰镇后饮用,有清热解暑、醒胃消滞之效。

孕妇

  桑寄脊骨汤:桑寄生30克,砂仁5克,陈皮3克 ,扁豆花3克,猪脊骨250克,加适量水煲汤,分次食用,可以健脾消滞,安胎解暑。

  白鲫粥:白鲫一条,砂仁5克,冬瓜皮30克,陈皮3克 ,加一小块排骨和适量米煲粥食用,有养胎解暑之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温天气需提防“暑邪”,权威版防暑养生妙招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