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思想第1篇 用矛盾法则剖析不一样的“双减”政策

《毛选》思想第1篇 用矛盾法则剖析不一样的“双减”政策

 

一、楔子

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引发教育界大地震,学科类辅导班纷纷整顿关停,K12教育类公司、平台陆续改弦易辙。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辅导班、教育公司和平台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不能做到教育平等。

“双减”减的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减的是家长的经济负担。

教育界达成的共识是:教育是实现阶层流通的通道。若以之前的教育现状,优质教育资源将向权贵集中,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杜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的上升通道。

平民家长忙于工作无法有时间辅导孩子,只能咬牙挤出生活费用,重磅出资让孩子接受课外辅导的精英教育。

当辅导机构遍地开花,线上平台广告随处可见时,百姓们看到的是文教事业的欣欣向荣,努力加大教育投资,却忽视了资本的掠夺性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独立宣言》的发表在人类历史上起着开天辟地的意义,它奠定美国立国、强国之基石,其核心词便是两字:平等。

中心语句如下: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有平等,才有公平、自由,才有作为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

回归教育平等,就要回到《毛选》提倡的人民的立场。

凡是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事情,即便如日中天、如火如荼,都要被打下尘埃。

这也给我们启示,所有企业自始至终的发展及历程,均要以人民的立场为锚点,如此才能基业长青。

笔者也曾经从事教育工作,教出的成绩也在上游水平。但是,认为每个学期重复以前教的知识,似乎可以看到未来炒隔夜饭的模样。心中对教育工作失之敬重,德行不足,也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没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主动辞职。

综观一国的革新,都是由笔杆子与枪杆子推动的。

笔杆子拿到“名”,扩大的是影响力。

枪杆子拿到“权”,拥有的是权力。

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到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再到鲁迅弃医从文,均是用笔杆子反映民众心声,表达政治主张、揭露时代弊病,掀起社会革新风潮。然而,笔杆子要成为“万世表”,发表文章只是其中一途,另一途便是开坛布道、授业讲学。无论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还是鲁迅都有从教的经历,从孔圣到诸子百家,绝大多数有当教师或教官的经历,可见其一斑。

教师,从职业来讲,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工种,教学是谋生的手段;从意义来讲,教师承圣贤之教,启科学之明,树百年之才,化万孺之道。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恐怕用在教育工作者身上最为贴切。

教师节是唯一以职业命名的节日,可见国家、百姓对教育工作者的崇敬。

今天是教师节,在此祝各位奋战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二、《矛盾论》概述

 

《矛盾论》是贯穿毛泽东所有思想的根本法则。矛盾法则既是原理,也是方法论,适用于毛泽东所有的思想,在《毛选》所有篇章之中,处处可见用矛盾法则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人民的立场”、“以强胜弱”、“批评与自我批评”、“速决战”、“持久战”、“阶级分析”等等所有毛泽东思想都充满矛盾法则。以“人民的立场”为例,普罗大众所占的绝大多数,无论遇到对立面是谁,人民大众的福祉、利益诉求都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关键,是引起事物质变的根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提到:“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矛盾论》导图

 

《毛选》之前,绝大多数先贤的著述教我们认识世界,零散地教我们改造世界,而《毛选》用体系的思维教我们改造世界。

《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后大儒朱熹提出“格物穷理”,大哲学家王阳明受此影响,曾经“格竹子”多天,惨遭失败而病倒。

格物之难,可想而知。

他们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接触事物(格物)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然而,几百年来,没有人讲透怎么格物。毛泽东则一针见血,格物者,就是用矛盾法则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辩证思维古代圣贤曾有一鳞半爪的论述,但是,《矛盾论》所讲的矛盾思维却是完整性、系统性的和划时代性的。

《矛盾论》即是马哲中的(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构成: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毛泽东在著作里,不仅对字词的精准非常重视,而且对词句的顺序也非常讲究。

在《矛盾论》里,分为七个部分来论述矛盾法则:

一、两种宇宙观。涉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两种宇宙观,还提到内因与外因的概念与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涉及两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涉及三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涉及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论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涉及两点: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涉及对抗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便对抗消灭了,矛盾依然存在着。

七、结论。对全文的总结。

曾经反复读《矛盾论》,却不得其味。后来参考马哲的辩证法,这才豁然开朗。

《矛盾论》里提到的“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其顺序应该放到“一、两种宇宙观。”之后,甚至是之前。因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在《矛盾论》一至七里,几乎都提到: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正因如此,如果不首先开门见山,容易造成思维迷糊。

 

三、矛盾法则分析教育行业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以中国三次发生的国内革命战争作为案例佐证,我们要论述《矛盾论》若再以此作为分析,显然不合实用原则。因此,我们以教育行业事件为例来分析。

在教育行业里,存在着几个举足轻重的主体,分别是:教育部门、各专家、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学生、家长。客体是课程内容。

教育部门在这些主体中起着统领作用,其政策影响着后面的所有主体。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影响其他所有主体的行为变化。在这所有的主体之中,各自有不同的矛盾存在。比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家长与校外培训机构的矛盾、家长与学生的矛盾等等。其中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校外培训机构误把家长与校外培训当成主要矛盾,这也是各培训机构被整顿取缔的原因。

教师与学生这对矛盾之中,教师的德行、才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

无德无以立人育人,无才无以明智解惑。德、才之对立统一不能东风压倒西风,也不能西风压倒东风,必须德、才并重。

家长愿意把孩子再送校外培训机构,无非是承认校外老师才智更优,授课更易听懂,讲题更有针对性;同时,承认教师花费在学生的时间上更多,更有责任心,更关心学生心理,德行更足。

而部分体制内的老师把督促学生课业的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是缺失责任心的表现,是谓无德;利用题海战术硬塞给学生知识,是教师授课流于表面,抓不住重点、难点与本质的体现,说明教师对于自己讲的课没有吃透,不能讲得生动有趣,不能直击根源,是谓无才。

讲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来讲,造成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才干足的,讲得好的,学生听得如饥似渴,很快能听懂并吸收,并不需要布置大量重复的习题来训练,此谓为学生减负,是开智。同一个班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来带,有的老师能熟知每个学生的姓名、家庭、性格、喜好、擅长、交际,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关爱、奖惩,介入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并予以正面引导、塑造,此谓助学生成长,是树人。

教育行业能不能突破桎梏,在发展中前行,关键看教师之德才。教师的德、才还可以体现在对现有教学方式的革新。被实践验证的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是特殊矛盾,抽离其矛盾普遍性的方面,推向其他各校,便是矛盾的普遍性的实际应用。

举例说明: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但是教与学的主体可以不限定教师教、学生学。

学生之间,处世智慧、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经济基础与第一生产力。所有学生的关系,都是建立于此。

优生与优生交际所形成的知识壁垒阵营,差生与差生相处所形成的厌学小圈子,成为教学中的悖论。优生不愿教差生,差生不愿被优生不尊重。

教师若拥有人民的立场,将之实践于教学之中,并教会各位学生拥有人民的立场。乐于分享自己的处世智慧、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便是优秀学生最大的荣耀。优生与差生两个不同阶层的矛盾便可在教与学之中消弭。

而且同龄人之间的知识传授,或称为知识分享,因为是接受知识的当事者、眼界、阅历相当,反而教出的内容更容易被吸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前提是,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教会“对手”会让自己更精进的胸怀与斗志。

 

 

2

学生与教师、家长的矛盾之中,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学生是内因,起着根本作用。但是教师、家长等外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的教育状况是,学生普遍不明白学习的意义,不知道为谁所学。只知道老师、父母逼迫,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高收入工作。然而,对于学生来讲,生活有父母庇荫,知识有老师输送,拥有知识获得高收入工作太过遥远,也并不理解。

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然而世间一切才智、财富,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有更多空间。

在学生成长阶段,时间反而是最宝贵最本质的东西。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是时间累积的效应。

例如,对于某个考分知识点,学生没有掌握。一次考试便决定了差生与优生。而这个或这些知识点差生在同等时间(一月、一学期、一年)依然没有掌握,将步步落后于优生。时间累积之下,差生失去学习信心,失去学科兴趣,将导致性格、习惯、兴趣、人格的各种偏移,无论智识成长还是人格塑造都将落后于优生。

因此,在内因的应对举措上,学校不能仅仅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更应创造各种激发内因的外部条件上。

例如:孝道训练让学生懂父母的辛苦付出和良苦用心,并生发感恩之心;劳动训练让学生懂得生活艰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磨砺性情与习惯,培养处世智慧;视野训练让学生了解行业运转模式,打开社会智慧,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度的思考。人人生而好学,只要以这些正向训练挤占学生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学会就会在亦教亦乐之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只要坚持外部条件的激发上,量变积累,条件成熟便会产生质变,学生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得到正向塑造,其学习的内在主观能动性便被会激发出来。学习,便变成自动自发的事情,学习成绩便会突飞猛进。而学校和老师也将在学生的自主自发学习,减少教育成本的投入,并获得更好的声誉,可谓双赢之事。

在上述事例之中,学生的内因所起的作用,与其他外因起的作用,不能全部按照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来分析。因为这一事例也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矛盾的特殊性最重要的方法论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这么说,孝道训练、劳动训练、视野训练这些外因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起到了根本作用。

毛泽东《矛盾论》这一大篇幅论述可以佐证:

“有些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著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著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3

学生不爱学习,在客体上来分析,便是课程内容不具备体系化与应用性,或者说,是教师没有把课本知识梳理出体系,没有让理论知识应用于当下实践。

按照矛盾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是有联系的,呈现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以语文知识举例,每单元每篇课文的编排俱有联系,呈现因果联结与递次增强的层次性,这便是知识的体系化。教师能否梳理出体系化,并体系化地教给学生,考验的便是教师的才干。

其实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就已经呈现初中、高中、大学所要学的知识点,除了基础字词有差异,语文知识最重要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写作文的能力,破题、承题、起讲等起、承、转、合的结构是一致的。描写方式是一致的。这些体系化并一生受益的知识,可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在此突破,提一目而契领。

体系化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奥秒,是理论知识的储备。然而还无法让学生真正喜爱,本质原因在于理论不能用于实践。

依然以小学语文知识举例,所选用课文有写名山大川的,有特色风俗的等,只注重了文质的优秀,而未注意矛盾的特殊性并不能用在矛盾的普遍性之中。这也是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有的学生没去桂林游玩,结果对桂林山水没有一丝感觉,而去游玩的同学对于文章的理解要更深一些,这也是教育不平等的体现,而且这种不平等体现很多要学习的语文文章里。

为什么语文课本里不能编写用于百姓子弟常见常闻的事物?为什么不编写一些既有艺术价值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文章?

应用性问题不仅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是随处可见。学习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编写的课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能贴近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之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先有亲近感,再让学生能把知识当成工具。

A、立道,要重启学校读四书五经。

B、立德,要开办党的史学教育和人民立场。

C、立才,要开办实用工具类课程。

 

 

 

四、结论

《毛选》里的思想数十种,按理说,应以“人民的立场”开篇,恰逢教师节,便以根本性思维“矛盾论”起始。

矛盾法则第一规律便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了源泉和动力,便有了根。根扎于深壤,破土而出,萌芽和抽干的便是第二规律,即量变与质变互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这枝干能长得高,长向哪里,最终的结局又如何,便是第三规律,即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选》思想第1篇 用矛盾法则剖析不一样的“双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