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52天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微子的离开,箕子的装疯,比干的忠义,在孔子看来是“殷有三仁焉”,这个评价代表着他认为当君王昏庸无道时,这三个人的方法是对的:一个人的离开、逃避,是不合作的态度;一个人装疯卖傻、做奴隶,也是不合作的状态;一个人强硬的对抗,表现出强烈不合作的态度。总之,不能够助纣为虐,不能同流合污。

这三人的做法,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孔子认为的“仁”。

生是仁,死亦是仁,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只要心中想的是仁,怎么做都是求仁,都能达到成仁的目的。正是“求仁而得仁”。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初听这句话,我们可能会觉得柳下惠说的还挺有道理的,实际上,柳下蕙的认知是有问题的,心理学当中有个规律叫“耦合效应”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和状态,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一个坏人做坏事,通常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当他离开这个糟糕的环境以后,可能就不再做这样的坏事。

柳下惠的这句话,虽然看上去逻辑完整,但是是有漏洞的,他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件事情的结果如何跟自己有关,跟环境无关,他的观点是天下哪里都一样,这是“固定型心态”。孔子跟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孔子依然抱有希望,不断的去换不同的环境,尝试寻找能够实行仁道的国家,这显示了孔子的“成长性心态”。

现在的家长都要给孩子买学区房,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时的孟母三迁,也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是有很大影响的。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用鲁君对待季氏的方式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来对待他。”不久,他又说道:“我老了,没什么作为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齐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