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痛点,更是学校的痛点。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李亚兰在议案中建议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单独立法,不能让校园霸凌因为年龄小而钻了法律漏洞。在校园霸凌事件处置上倘若真能有具体可行的法律依据做保障,对于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来说,自然是皆大欢喜的。然而,校园霸凌的背后,值得教育者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法律不是教育,我们期待“反校园霸凌法”出台,是为了解决校园霸凌事件有法可依,对霸凌者有相应的威慑,但本质上解决不了校园霸凌的发生。

校园霸凌,本质上是人与人相处中出现的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弊病的社会显现。对校园霸凌的追问,应该直指教育的本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每次听到校园霸凌事件,都会恨得咬牙切齿,反复在问: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没有人帮他?每次追问到最后,会反问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预防校园霸凌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否有一颗足够敏感的关爱学生的心呢?当得知有孩子为某生倒餐盘,有学生问某孩子要零食,有人为别人打开水等时……当有学生突然有一段缄口不语,有学生突然暴富而消费提高……我们是否关切的问过:最近爱和谁一起玩?家里有没有什么趣事发生?表达关切,看似闲聊,有时恰恰能防患于未然。

我们是否应该重视起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呢?班级里是否总会有那么几个默不作声,有可能被遗忘和边缘化的学生呢?一次小小的班级选举,民意有时候都可能被裹挟,而不是各自意见的表达。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需要我们多给予表现或发声的机会,比如:可以轮流读故事,轮流写班志,举办各种类别的活动等。让每一个孩子不因传统课堂或评价方式的单调而失去自信,包裹住自己脆弱而自卑的内心。大胆的表达喜怒哀乐,敢于质疑,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甚至于树立说“不”的意识和权利,有时候比知识和得分更重要。

我们是否还可以多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感知危机存在时应该与朋友相伴,暂时的妥协,思考化解危机的根源,寻求老师或者大人的保护,往人多的地方跑等等。  我们也期待,每一个具有强势倾向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扶助弱小而不是欺压良善。

其实,霸凌事件两端的孩子,都是教育失败的产物。根本上讲我们还可以研究两者之间相处的艺术,也许,两者身上因各自成长因素形成的缺陷性可以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实现互补呢?面对校园霸凌,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河南宏力学校  姚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