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的热情,还是培养你的热情?(一)

文 / 云峰,公众号:以礼云峰

我曾向有个人介绍到一个有趣的方程式——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并从中强调了热情的重要性。对此,对方引出“怎么维持热情”这样一个问题,不经意间让我颇受启发,因为在此之前,我对“热情”本身仅有一个笼统地的概念。

2005年6月12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体育场的讲台上,向毕业生们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主题是:自己人生中的经验教训。演讲中,他给大家提了如下一条有关“热爱”的建议:

“你需要去找到你所爱的东西。对于工作是如此,对于你的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事业, 你才能收获职业的幸福。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全心全意地去找,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的。”

无独有偶,美国有线电视HBO于2017年上映了一场名为《成为沃伦·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的纪录片。在这段传记型影片的尾声,巴菲特受邀到奥马哈的高中课堂上讲课,他向学生们说道:

“世界是场很好看的电影,但你不会想一辈子都在梦游。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份自己并不是非做不可的工作。即便如此,生活也会是多姿多彩的,你早上起来的时候,是因为你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过去60多年来,我每天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因为我做的事情正是自己所热爱的!”

与此同时,上世纪六十年代,京瓷公司创建初期,曾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没有多余的资金购齐烘干设备,稻盛和夫为了让陶瓷均匀烘干,决定抱着产品睡觉。这种“抱着产品睡觉”的干法,在日后,他解释为这是对工作的“爱情”。对此,他在自己的经营哲学里总结到:

成就事业需要“自燃型”即自我燃烧型的人。而要成为自燃型的人,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只要喜欢、热爱,热情自然涌出,努力也不在话下,就会进步神速。旁人看来你很辛苦,但你自己根本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实际上,缺乏对工作高度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可以说,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要有热情”几乎是成功典范们一致的看法,在我们生活中,也时常充斥着“要去寻找你的热情”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只要找到了热情所在,所谓的坚持、汗水、辛苦也会变成让人愉悦的精神食粮——这样一个“常识”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心里。同理,如果目前自身并没有想象中这样的热情,或者说,如果没有一种源源不断地动力,我们很容易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出了错,是不是自己没有了将这件事做得卓越的可能?

坦白地说,这个问题,我也有所困扰。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带着这样的疑问,来探寻一下“热情”这件事。

1.


关于热情,仔细回顾,它在我们身上时有发生,笔者自身也不例外。

①游泳运动。大学的时候,我清晰记得和室友四人曾一行到天大游泳馆游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进入到类似这样专业的泳池,就连他们游泳的姿势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他们换气的姿势,我以为只有那些专业的运动员才具备,没想在这里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样的游泳姿势,确切地说是正确的姿势,我一点都不会。由于我很担心自己在这样的场合出笑话,于是没怎么游,我就盘算着早点逃离这里。

自此以后,我几乎没有再进入到游泳馆里,直到工作了的时候。某一天,由于夏天的气温实在太高,酷热难耐,加之周末难得清闲,我再次到了游泳馆里。这一次,有一个表情我始终没忘记:一位游泳者缓缓地从我所在的岸边游过来,他“一吸一潜”的表情显得十分自然,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那时候的我,自尊心很高,没好意思开口向他请教。但是,我想到了替代的方法,就是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搜索视频,观看“换气”的动作要领,并反复在脑子里模拟这样的动作。直到我觉得自己已经在脑子里很熟悉这样的动作要领后,我来到了游泳馆里……奇迹发生了,在泳池里,我没用多长时间就学会了蛙泳换气的姿势,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自信,使我不再担忧自己是否会被别人笑话。

然而,经历过这样的进步之后,我彻底爱上了游泳。在接下来的自由泳学习、一公里不停歇长距离游泳的方向上,我都一一做到了。杭州某个冬季的晚上下着零星小雨,周围四处堆着雪,八点时分,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游泳馆,游泳馆里空空只有2人……有时候很难理解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我依然保持着这般热爱,而这样的热爱也一直持续到现在,未曾有所改变。

②工作。进入新公司的头一个月,是伴随压力和转变的一个月。新工作里业务有所变化,同时有一项我从未做过的工作。在上半个月里,我的业务进度量未能达到预期,我原以为业务负责人会有所不满,但她却友善地向我提了一些有用的建议,于是在下半个月的工作里我填补上了上半个月的缺口,最终勉强完成了个人业务的总体指标。

老实说,那段时间我正处于职业的倦怠期,我始终觉得我没有发挥出应该有工作水平。不过,本着不让我的领导、招聘我进公司的HR失望的底线,我重新端正起自己的工作态度。在熟悉业务的基本流程后,我从最为感兴趣的数据化运营出发,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找到工作的突破点。

幸运的是,基于这样的工作方法,在次月的初期我就注意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在随后的工作里,我继续借用这样的方法,配合其他运营的手段,打出一套工作的“组合拳”,实现了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这在当时的组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与此同时,我大幅修改了周报原来松散的结构,基于数据,力求严谨地说明我每周的工作情况。

原本我所负责的业务在公司的产品里是没有专题页面的,但是自此以后,有了属于这块业务的特定入口。或许是因为这一点,公司在录制用于年会的视频素材时,我才有机会上镜在那段视频之中。在上千人出席的年会里,那短短几秒钟的画面让我倍感荣幸!当然了,荣幸的背后是心存感激,这当中离不开其他客观条件,包括季节的因素、公司的支持以及同事的协作。

后来,我的直属领导在一次会议上,当众夸奖了我在这方面的成果,并约我到会议室聊了聊我的做事方法。当初我修改周报样式与结构的做法,使得她提议让我来负责整个组的周度数据输出。这件事推动了组内周报的规范化,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家对数据的重视。

有的同事可能觉得,我主动去为整个组做事,未免有些出头,这样做吃力不讨好,也不属于自己的KPI考核范畴。一方面对自身的业绩没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还为自己增加了工作量,且增加了工作量的同时又意味着多了份责任,当多出来的这个工作量没做好时,岂不是为自己挖了个“坑”?

其实,这样的善意的劝告一点没错,甚至为此,繁重的工作量之余,我时不时地还会加班到晚上两、三点。但是只要不给他人添麻烦,而又能创造价值,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为此,在答应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很干脆,同时在往后的工作中,即便有时候很累,但也乐在其中。

从生活里这些现实案例中,可以察觉到,“热情”的确能够推动我们持续性地取得进步,迸发出自身内在的潜力。成功典范们所一致认为的“要有热情”是有事实根据的,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只不过,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些榜样们花了很多年去找寻自己真正的兴趣,而那个最终能让他们“跳着踢踏舞”去工作的状态,并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时就具备了的。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跳着踢踏舞”去做事的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者说是在开展某件事情之前就存在的,甚至一开始我们对其不仅没有热情,有的只是畏惧和逃避。比如,像游泳的背后源于我自身明显地进步,成功克服了以往自己的“畏惧”,在精神上触摸到了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对于工作,一开始是有一定的压力,甚至是抵触的心理,但是自己在工作上的进步,以及上司的鼓励和指导,为自身的工作添加了动力,即便有时候感到身体很累,但也乐此不彼地勤于做事。

2.


如果我们仔细去翻阅成功典范们的职业路径,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

乔布斯曾就读于里德学院——这是一所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东南部的一所私立、自主的文理学院。与同时代的其他科技先知不同,学生时代的乔布斯对商业和电子都不怎么感兴趣,相反却喜欢琢磨西方历史和舞蹈,甚至还开启了一段印度修行之旅。在创办苹果公司之前,区别于联合创始人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对技术的痴迷,一开始他说服沃兹尼亚克从事组装电脑的电路板买卖,更多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为了赚点快钱;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理应上大学的他,认为上大学念书简直是浪费时间,凭借着在此之前积攒的6000美元,他准备去创业。他的父亲霍华德觉得,虽然儿子十分优秀,但是放弃上大学可不是明智之举。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才改变了想法,去了宾夕法利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父亲的这个建议为他往后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埋下了伏笔。而在哥大,巴菲特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良师益友——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这为他日后的工作计划和投资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1956年巴菲特回到自己的故乡奥马哈,他一时之间也不知道他该做什么。直到数月后,当他的一些家庭成员向他问道如何打理手中的钱时,他提议让他们加入他,成立一个合伙制企业,方才开启了日后的传奇篇章。

1954年,稻盛和夫毕业于日本鹿儿岛大学。彼时的日本,由于朝鲜战争的军需供应而带来的短暂景气逐渐消退,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加之地方大学毕业,初入职场的他没有太大竞争力。好不容易经一位教授的介绍,进入到了一家位于京都的绝缘子公司——松风工业,但这家公司内讧不断,劳资纠纷频繁,濒临破产。同期入职的其他四名大学生都相继辞职离去,他也盘算着早日离开这里,另寻他处。他向自卫队的干部候补生学校提出了申请,也参加并通过了考试,由于需要用到户籍副本,他便写信让家人寄来。可他等了数日,一直没有收到,结果却错过了截止日期——原来是他的哥哥把信给撕了,理由是他工作半年都不到就想辞职,简直太丢人。随后,他也只好回到原来的岗位上,潜心工作。转行失败,进退两难之时,谁也无法想象得到,这为他日后在陶瓷行业开发出令世界瞩目的一系列产品揭开了序幕,同时,在松风工业,他也收获了一生的挚爱。

五十年后,稻盛和夫在传达“喜欢燃起热情”的理念之时,也在《干法》一书里补充说明到,虽然说要“热爱工作,把工作当乐趣”,但实际做起来就像僧人艰苦修行一样,并非易事。所以,若只是当苦行僧,一味强调吃苦耐劳而没有快乐,那也很难持之以恒,还必须要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就是说,当工作进展顺利时,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他人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把这种喜悦和感动当成精神食粮,继而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

3.


至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提出一个假设,热情本身并不存在,一开始我们有的只是一个模糊而又脆弱的兴趣,但要获得持续性的热情,它至少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塑造。

①首先,持续性热情来自于及时的、足够的正向激励,这样的激励包括自己看得见或感受得到的进步,他人或社会的鼓励、认同、称赞、表彰或奖赏等等。成就感和外界正面反馈能刺激兴趣的发展,从而形成激情。所以,对于有些事情,如果它的正向激励比较容易得到,那么,要对它保持持续性的热情显得似乎很容易。就比如上文我所提到的游泳和工作这两件事;

②但对于另外一些事情,比如尖端研究、学习,往往在长时间里收效甚微,其正向激励自然来得不及时,也不足量,于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要保持对它纯粹的热情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时候持续性的热情还需要来源于自身对目标的信念、毅力和自律性。

简而言之,在从事某件事情时,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地、足量地获得正向激励,并对目标有着很强的信念、毅力和自律性时,我们就可以拥有持续性的热情。反之,不具备这两方面的塑造,即便我们一开始有很大的兴趣,但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就很容易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临阵脱逃。以致陷入一个浅藏辄止,不断选择,不断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你的热情,还是培养你的热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