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Day4——打卡学习,你还在用吗?换一个,效果更好!

现代人要求进步,已经变成了一种潮流,各种打卡风也随之而起。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日拱一卒,既能看到努力的轨迹,又能增强行动的信心,而且,把大目标平摊为每天的小任务,看上去既轻松又痛苦,成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有利有弊。

弊端一: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为了打卡而打卡,因长期坚持而累,把打卡当成一种任务,一开始所有的行动动机全都处于学习成长本身,然而,打卡一旦开始,任务心态锚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学习成长的难度逐渐增大,不得不依靠更强的意志力去坚持。

有例为证:教育局提倡学生读书百日打卡活动。各班学生纷纷忙碌,读书氛围浓厚,朋友圈一打开,全是孩子们读书的照片。哎呀,书香飘荡,朋友圈,文艺范,那个赞——。一段时间坚持后,渐渐的,有的孩子掉队,不读了,再过一段时间,只有熙熙攘攘的在坚持着,更糟心的是,有的家长彻底把学生读书打卡当成一种负担,直接平台举报。无奈,所有的学生停下,喜欢读书的继续读,可以不打卡,本是一件有益的活动,最后灰溜溜的收场。

弊端二: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其实在打卡活动中,有的孩子直接就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为了打卡而打卡,打卡过程不知不觉的从学习本身转移到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从而陷入为打卡而打卡的境地。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一件事完成之前,你总会对这件事念念不忘,脑子里总是关于这件事的零零碎碎的细节。但是,只要任务一旦闭合,大脑就会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记忆空间,那件事很快就会退出脑海,行动的动机也就会消失了。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而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打卡的心态的特征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

现代人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性心里,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烦躁,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取代打卡学习呢?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第一,用记录代替打卡。

用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只要专注于学习成长活动本身,体会其中的乐趣,就能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打卡与记录看似只是叫法上的不同,但其中的差别非常的微妙。

向《微习惯》作者史蒂芬.盖斯学习: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最终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

这种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方法,咱们一起都来试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Day4——打卡学习,你还在用吗?换一个,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