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四)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四)

(博主注:这个偈子最重要之处是告诫弟子修行既要不动,又要有情。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那是枯木禅,不可取。但有情难免不妄动。保持中道,发而至中节谓之和,乃儒释道共同的第一义。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六祖大师在唐睿宗元年年号正极,在延和七月时(因在五月间将其年号改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吩咐门下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预备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终七月时落成。

(博主注:太极元年是公元712年,唐睿宗传唐玄宗,公元713年7月国恩寺建成,8月六祖圆寂。高僧一般都能预知生死,所以先做一些交代。)

在七月一日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来就说:‘你们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若还有什么疑问,趁早来问我,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心中疑惑除尽。若我往生圆寂后,就没有人教诲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问题要赶快问。’

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领所有弟子,听此番话后都放声哭起来,有的偷著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来,大概也有装著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里头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戏一样。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会他不哭,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没有知觉吧!不是的,神会年纪虽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如此才真学到不动心。如何才叫‘不动心’?就是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办道,也不欢喜。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不起烦恼。可是,若你真懒惰而有人说你,你不动心,却自辩说此是定力,那又错了。好像神会这小孩子,神情不动,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师说:‘神会小师,他现在不是小沙弥,因他已受具足戒。你们这些人看看,他虽年纪小,却都比你们进步,为什么呢?因他对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对待,而没有分别心,他真是转识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师如此地赞叹小师。

‘他对毁谤、赞叹均不动于心,亦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这位小师年纪虽小,你说他好他也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真是难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也有,年纪中的也有,考试完全没有合格,火候都还不够呢!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往生圆寂,都哭起来!嗄!这些人真没有出息!’各各都被六祖大师骂了一顿。‘你们修的是什么道?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现忧愁悲泣,忧愁那一个?你们为谁哭啊?哭谁啊?假若你们担心我,不知到什么地方去的话,我现在告诉你们:切记不要担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样。假设我不知我到何处去的话,那我也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八月间就要走了。你们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处,你们若知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泣。法的自性,本无生灭,它是不生不灭,没有来也没有去。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为你们说一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此偈有讲真的道理,也有讲假的道理,动的道理、静的道理。你们念诵此偈后,好好保存著,就和我意思相同。你们照此偈修,就不失顿教的宗旨。’

众僧被六祖大师如此呵斥后,就叩头顶礼,恭请六祖大师说偈。

(博主注:佛教的不动心似乎比道家儒家不动心更高一筹。神会得到六祖表扬,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是因为他已经悟出生死乃涅槃,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故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佛家认为:"一粒沙里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沙子也还有三千大千世界…往下推是无止境的~所有世界都是因缘转合,无始无终,无内无外。而庄子在其妻死时鼓盆而歌,是因为道家认为人之生死乃气之聚散,本属自然。道家认为宇宙本源是道,气是道的另一种表述,如同水。至于孟子所说“不动心”是“志气已定,不妄动心”,更多讲的是人生修养,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将不真的当真来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认它为真,则你所见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离开世间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心里没有真,何处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离自性,离开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觉性上就能明白这个‘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就是‘不动’。你若想修行此不动的行门,就要像无情那样不动。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而找不动,因动上就有不动。不动就是不动,而动是在有情才有动。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不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则你连佛种都没有了。在你有情知觉性上,不用识心来分别,而用成所作智来分别诸法相,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动’。你但作这种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现在告知你们诸位学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诚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门下,却执著你那生死的智慧,著相的智慧。我现为你们讲此偈颂,听后若能明心见性,那我就可和你们讨论佛理,若你听后不能言下相应,明心见性,也应合掌令一切众生欢喜。我此宗是修无生法忍,无所争论,不和人争执。你若和人一争就失去道义,失去道的本体,故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执著争论的法门,就不能出生死轮回。

(博主注:这个揭子最重要之处是告诫弟子修行既要不动,又要有情。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那是枯木禅,不可取。但有情难免不妄动。保持中道,发而至中节谓之和,乃儒释道共同的第一义。)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当时南华寺六祖大师的徒弟,听说此偈后,都虔诚叩头顶礼,且都体谅大师的心意,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闹了,也不互相辩论。从此依法修行,不互相争辩。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