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美]艾德·卡特姆 [美]埃米·华莱士 著 靳婷婷 译

皮克斯成立后的头几年,打过几场胜仗:1987年,约翰执导的《顽皮跳跳灯》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其中的主角台灯也成为皮克斯公司的标志;次年,《锡铁小兵》上映,这部短片讲述了发条玩具锡兵鼓手和一个憨头憨脑的人类婴儿之间的故事,为皮克斯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奖项。然而,公司几乎一直处于“烧钱”的状态。不用多说,这也让我们和乔布斯之间的摩擦越发激烈。我们觉得他并不理解我们的需求,而他也不相信我们具备运营公司的能力。双方的判断都没错。乔布斯对我们的担忧绝对合情合理。在皮克斯最为低迷的时期,我们举步维艰、赢利无望,而乔布斯从自己腰包中掏出的5 400万美元也石沉大海。

对皮克斯信心全无的乔布斯曾三次尝试将公司转手。尽管他觉得心灰意冷,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与我们“一刀两断”。微软曾打算出价9 000万美元买下皮克斯,乔布斯却选择了放弃。汽车工业设计软件公司阿利亚斯和硅谷图形公司也曾有意购买皮克斯,却都以相同的结果收场。每次面对买家,乔布斯都会开出一个高价,不给对方留回旋的余地。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寻找解脱,而是想从外界得到对皮克斯公司的肯定。

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一起经历磨难的过程中,我和乔布斯逐渐磨合出一种合作方式,也逐渐产生了对彼此的理解。

当我们意见相左时,我会把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但乔布斯的脑筋比我转得快许多,所以经常把我的论点驳倒。我便冷静一周,整理自己的思路,再找他重新理论。他或许依然会对我的观点嗤之以鼻,但我锲而不舍,直到出现以下情况:一是他回话说“哦好,我明白了”,然后向我提供所需的支持;二是我意识到他才是对的,也就不再说服他;三是双方都不愿妥协,我就不管那么多,直接按照自己的提案去做。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同,可一旦碰到第三种情况,乔布斯绝对不会质疑我。尽管他固执己见,但他懂得尊重别人的热情。如果我对某些事情抱有强烈的信念,那么这信念也能感染到他,他会觉得有这样的信念至少不会全盘皆输。

皮克斯的基本信念是:无论你的职位是什么,畅通无阻的交流对你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了目标,才有一切

不要将目标与方法混淆。我们应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通过优化、简化及提高效率等方式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但这并非我们的目标。打造出优秀的产品,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起点微不足道,志向却很远大。受到这样的“逼迫”,人们快速学习的能力往往可以被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

影片的制作是一项涉及几百人的工程,因此组织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但别将沟通渠道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混为一谈。

因此,我们希望大家彼此之间可以不分级别、不分时间地进行交流,不必惧怕会招致任何斥责。也就是说,不必再经过等级的门槛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毫无疑问,信息的交换对我们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但我相信,信息的交流不应是压力的来源,应当也能够摆脱程序的桎梏。人们彼此间应当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事后再通知上级也不晚。这比让每件事都遵循“正确”的程序和经过“正规”的渠道要明智多了。

我们认识到,大家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创建一所制作大片的工作室,而是孕育一种鼓励不断提出问题的创新文化。

找准方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意氛围,克服心中的抵触和阻碍,发自内心地将诚信、超越、交流、创新以及自我评估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这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需要夜以继日的全身心投入。

孕育一种企业文化,用“火眼金睛”捕捉问题,让这家企业不仅能制作出赚钱的原创影片,更能为社会带来积极的贡献。这样的目标听上去难免有高大上之嫌,但这确实是我们自创立之时起就定下的。我们很幸运能拥有一支卓越的团队,他们不仅总能推陈出新,敢于冒险,还乐于不断探索创新的方式。

锤炼企业的个性

大家都想吸纳有才之人,但是这些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重点。一支优秀的团队是由配合得相得益彰的队员组成的。找到配合默契的合适的人才,要比挖掘高明的点子更加重要。

我们总结出了两条至关重要的创意法则。某种意义上,这两条法则成了我们的“座右铭”,我们不仅把它们铭记于心,还在会议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

一条法则是“故事为王”。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允许诸如科技或商业的任何因素影响故事的发展。观众们热衷谈论的大多是影片带给他们的感觉,而不是让影片得以制作完成的技术。

另一条法则是“信赖过程”。之所以信奉这一法则,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安全感:困难和失误是任何复杂的创意事业都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往往会在工作过程中摸索出道路。皮克斯赋予艺术家自由徜徉的空间,将掌控大权交付导演手中,也相信员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故事的高手自有牵动观众心弦的方法,把高明的点子交予平庸的团队,点子就会毁在他们手上。把平庸的点子交予一支卓越的团队,那么团队要么对点子进行改进,要么将点子推翻,并提出更好的构想。

组织一支得力的团队是保证点子发光的前提。不可否认,大家都想吸纳有才之人,但是这些人才之间的合作交流方式才是真正的重点。如果搭配不当,即使是最优秀的人才也组建不出一个有力的团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重视的是团队的协作,而非队员的个人才干。一个优秀的团队是由配合默契的人员组成的,找到配合默契的合适的人才,要比想出高明的点子更加重要。这一原则看似显而易见,但在我看来却一点儿也不简单。

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点子,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

思想来源于人才,因此,人才要比点子更加重要。对于任何创意事业而言,人员的工作习惯、才华与价值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核心,而人才是无可争议的重中之重。创意部门不应再负责润色剧本,而应该去物色优秀的人才,满足人才的需求,以人才的天资、禀赋为基础合理分配任务,确保人才之间的默契合作。

如果我们想要在这一行打持久战,就得学会自我照顾。我们要倡导健康的习惯,鼓励员工们在职场外也有充实的生活。除此之外,随着员工及其子女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也会有所改变。相应地,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不应让产假及陪产假成为晋升途中的阻碍。

想要鼓励员工追求张弛有度的生活,不是光嘴上说说就行的,我们要采取实际措施,协助员工找到平衡点。并不只是员工的健康问题,还有员工长期的职业发展和长远的幸福。这些方面的投入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追求品质的路上,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去换取“卓越”。避免口号与实际意义脱节,这是优秀领导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如果我们相信终点总会到达,那么失败的威慑力也就被大大削弱了。信赖过程,能让我们相信自己的百折不挠,也能提醒我们,虽然遭遇过挫折,但我们次次都能化险为夷,成为最终的赢家。如果我们能信赖过程,或者更准确地说,如果我们能信赖那些在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我们就能既积极乐观又脚踏实地。我们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相信同事们不但不会对我们的失误横加指责,反而会鼓励我们挑战极限,这些就是我们相互信任的基础。然而,在我看来,我们要谨防被信赖诱惑而怠慢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因为一旦落入这个陷阱,我们就会一味地重复老路,产出空洞而毫无新意的东西。

诚信与坦诚

仅仅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点子是不够的。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主动采取行动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学会激发员工们的灵感,还应时常激励他们开动脑筋为公司出谋划策。

人们时常需要一点儿遮掩和迂回,在职场中与人交流时,我们常常会将真心掩饰起来。

这就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想要了解解决问题和进行高效率合作所需的细微情况,都需要通过坦诚的交流来建立合作的桥梁,遮遮掩掩、刻意误导都是大忌。毋庸置疑,如果我们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参考大家的真实想法,我们的决策也会容易得多。未经粉饰的信息的确难能可贵,我们也一直宣称这点很重要,但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会让我们有所保留。想要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就需要挣开诚信施予我们的羁绊。

坦诚是一种直爽,一种率真,严格来说,这个词与“诚信”并无异处。但在日常用语中,坦诚一词不仅指讲真话,还带有一种不甚内敛沉稳的意味。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有所保留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交往方式,还是自我保护的一项必备特质。

诚然,有时你所处的境况的确不允许你毫无顾虑地说实话。在工作中,如果稍加遮掩可以避免尴尬或是触怒对方,我便不会一味地坦白相告。在许多场合,如果我觉得言辞谨慎才是上策,我就会小心斟酌自己的用词。但这并不是说,闪烁其词是值得称颂的。人人都能自由交流思想和观念,也能无所顾虑地提出批评,这是创意文化健康发展的一大标志。如果我们任由口是心非的势头发展下去,必会招致企业文化的瘫痪。

恐惧与失败

恐惧是创意之路上最大的阻碍之一,失败在所难免,恐惧却不然。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失败与恐惧拆分开来,也就是营造出一种企业环境,让员工们不为犯错而担惊受怕。

拒绝失败、规避错误,这些目标看起来很远大,实际却是从根本上走入了歧途。

在一个人人畏首畏尾、人人视失败为眼中钉的企业文化中,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冒险和探索抱有能避则避的态度。为了规避风险,他们会尽量去重复那些经过验证的经验,而他们的工作也变成了毫无创意的沿袭。不过,如果你能营造出一种文化,鼓励大家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失败,那么你就能收获截然相反的结果。

那么,你该如何做才能让大家毫无畏惧地直面失败呢?

有一些解决方法是很实用的:如果身为领导者的我们能够分享自己的失误,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么失败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再危险。我们不必一见失败就逃遁,也不必自欺欺人地对失败视而不见。因此,在皮克斯,我非常重视公开我们的重大失误,因为我觉得失败能教会我们重要的一课: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分享失败,这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第一步。我的目标并不是将人们对失败的恐惧一扫而光,因为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环境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我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解开失败对我们的桎梏。我们当然不希望失败一个接一个的来,但也应将失败造成的损失看作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如果你打造出一种勇敢无畏的企业文化(至少在人类本性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人们就能放开手脚去探索新的疆域,敢于踏上未知的道路。他们会逐渐发现果断行事的好处:如果他们不把时间浪费在踟蹰或纠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上,那么当他们撞了南墙时,就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出发了。

单单选好路径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实实在在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起跑线上看不到的风景。一路上或许不总是繁花似锦,有些地方甚至让你晕头转向,但用我们的话来说,至少你“探索了周围的环境”。请大家切记:即便你认为自己已经误入歧途,你仍然有时间重归正轨。虽说走上了岔路,你之前的计划和思考也并不全是白费功夫,因为虽然你沿途接触的绝大部分信息不能解决你眼下的问题,但你肯定也会收获到迟早能够派上用场的东西。同理,你在探索途中有些好的发现虽然暂时解不了近渴,但你仍可以把这些发现记在心中,以备不时之需。

“零失误”对于一些行业而言的确至关重要,但并不表示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在创意工作中,零失误的概念不仅毫无用处,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诚然,失败会造成金钱上的损失。生产劣质产品或是出现重大丑闻,不仅有损企业的名誉,更会挫伤员工的干劲。所以,我们会尽量减少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减少大家为失败承担的责任。比如说,我们允许导演在一部影片的构思阶段花费数年的时间,因为在这个阶段,即便推翻重来或尝试探索,所用经费都是相对容易承受的。(在这个阶段,我们支付的是导演的聘金和剧本制作人员的薪金,还没有在最砸钱的制作上投入成本。)

遭遇小的挫折,可以帮助人们在摸爬滚打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但灾难性的重大失误当头时,又该如何面对呢?如果你在一个项目上砸下数百万美元,还向公众夸下海口,最终却不得不以放弃收场,你该何去何从?许多企业就是因为不敢冒险而在创新之路上停滞不前,他们把新鲜的构思拒之门外,也因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许,与那些敢于突破极限、敢于承担失败的企业相比,畏首畏尾的企业反倒更容易走霉运。

想要打造一家创意无限的企业,你必须做些有失败风险的尝试。

然而,我们应该在何时选择放弃呢?犯多少错误才算过分呢?有的失败只是通往卓越之路上的一个暂停标志,有的失败则是鞭策你做出改变的警示牌,然而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呢?我们寄望于智囊团会议,希望导演们能得到他们所需的反馈和支持,但会议毕竟不是万能的。如果大家不能畅所欲言,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面对失败时需要解决的。

然而,创意公司中出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不只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牵扯到许多人。如果你所管理的企业出了问题,那么任何一个问题你都脱不了干系。除此之外,如果你和你的同事不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那么失败制造的契机也就白白流失了。任何一次失败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失败本身,以及失败为所有的参与者带来的失意、困惑和耻辱;其次是我们对失败的反应,这部分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我们应该自我反省、掩耳盗铃,还是消极逃避呢?我们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大家敢于认错和汲取失败经验的环境,还是一遇到失误就不容置辩地指责他人呢?我们要切记,失败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如果对这些机会置之不理,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失败当头,我们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呢?皮克斯出现重大失误的时候,我们会坚持从内部发掘问题的根源。

大家一起分析我们决策失误背后的原因。在挑选导演时,有没有哪些重要的特质是我们曾经忽视,而又急需重新予以关注的呢?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帮导演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让他去担负重任呢?“我们是绝不会让我们的导演失败的”,这句话我们说了多少次,可最后却为何没能履行呢?

然后,我们又将目光转向未来。我们挑选了一批具有导演潜力的人才,把他们的优缺点分别列出,并详细讨论了如何才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支持,以及如何增加他们的阅历。在经历了失败的洗礼之后,我们仍然不甘心于仅仅挑“安全”的路走。我们明白,在创意和选择方面冒险,是皮克斯不能扔掉的一个特质。这就意味着,有时候,我们必须把钥匙交到那些不大符合传统导演标准的新人手中。但也需要为那些我们认为具备导演潜质的人才提供培训和历练的机会。设置了一套正规的培训课程,每位资深导演每周都要和自己所培训的新人进行交流,对新人的电影构思给予激励并提出建议。

通过加深我们对失败的理解,我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在创意上全情投入。恐惧是创意之路上最大的阻碍之一,失败在所难免,恐惧却不然。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失败与恐惧拆分开来,也就是营造出一种企业环境,让员工们不为犯错而担惊受怕。

在现实的压力下,一般的管理者只能选择两条出路:要么把每件事都管得死死的,要么装出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但是,如果我们把掌控一切视为目标,就会为企业文化罩上阴影。

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动员中层管理者容忍工作上的失误和意料之外的状况。他们往往觉得一旦犯错,就要为自己的过失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我们该如何扭转他们对工作方法和风险的看法呢?

信任是恐惧的解药,人们都希望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找到可以信赖的东西。恐惧和信任的力量都很强大,二者虽然不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情感,但是信赖却是驱走恐惧的最佳工具。信任他人并不表示别人不会犯错,而是在别人(或你自己)犯错的时候,你相信对方会用切实的行动推动问题的解决。恐惧的产生可以是一瞬间的事,信任却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耐心一些,真诚一些,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信赖之门终将打开。

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员工知道,你的企业不以失败为耻呢?

这种不但包容失败,还会“期盼”失败的理念,帮助皮克斯建立起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

我们没有浪费精力试图抑制问题的出现,而是笃信我们的员工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希望解决问题。事实也一次次证明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我们把责任交给员工,允许错误的出现,并让员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恐惧的出现,必有其缘由,我们的职责就是揪出病因,根除问题。管理人员的职责并不是预防风险,而是培养大家的恢复力。

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

在创意环境中,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捍卫新生的构思不受这些人的摧残。捍卫未来,不要驻足过去。

独到的创意是脆弱的。创意刚刚诞生之时,往往与光鲜扯不上关系。因此,我把影片的初样叫作“丑陋的婴儿”。这些“婴儿”并不是靓丽动人的成片的缩小版,而是实实在在的丑小鸭:既别扭又不成形,既弱不禁风又有残缺。这些婴儿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耐心去培养,才能茁壮成长。也就是说,婴儿和野兽难以共存。

当有人酝酿出一个原创的构思时,这构思有可能既拙劣又模糊不清,但与此同时,这个构思既没有成型,也没有发展到积重难返的地步,而这正是这种构思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在一切未有定论的阶段,那些目光短浅或没有耐心让这构思逐渐丰满起来的人难免会唱反调,致使这些构思不幸夭折。想要看到伟大的构思,就得挨过那些不甚光鲜的阶段,而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保护这些新构思免遭不懂这个道理之人的破坏。这就好比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过程:毛毛虫有了茧的包裹,才得以生存。换言之,毛毛虫的生存离不开茧对威胁的抵御,茧抵挡了野兽的侵袭。

如果只是工作流程高效流畅,而其他方面却捉襟见肘,那么,我们新生的构想——也就是我们丑陋的婴儿——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无法茁壮成长。这样一来,婴儿们不是被遗弃就是遭遇胎死腹中的命运。人们倾向于将精力专注于比较保险的、沿袭赚钱的老套路的项目上,这样至少能保证企业不会空转。这样的理念遏制了产生真正灵感所需的思想的自然碰撞,只能催生出老套乏味的作品。但这样做却能够满足野兽的胃口。

野兽是个贪吃鬼,但能提供宝贵的推动力。婴儿的确纯洁无瑕、潜力巨大,却变化无常,离不开别人的照顾,还让人彻夜难眠。让野兽和婴儿在一起和平共处是十分关键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将双方平衡地统筹在一起。

该如何加以平衡呢?野兽的需求总是能压制住婴儿的需求,因为婴儿的真正价值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真正显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管制住这只野兽呢?如何才能在不侵犯公司利益的前提下管住野兽的胃口呢?每家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野兽,野兽迫使企业明确截止日期,制造紧迫感。这自然是好事,但前提是野兽不能失控,这一点便是考验人的地方了。

很显然,我们的解决方法就是喂饱这头野兽,把野兽的时间占满,让它无暇顾及旁事,并将它的禀赋利用起来。但是,即便你能做到这些,野兽也无法心满意足,它会催你快马加鞭,再夺取胜利,这也是生活与我们开的众多残酷的玩笑中的一个吧。

所有行业的野兽都有一个共通点。通常来说,管控这野兽的人是企业中执行性最强的人,也就是那些确保事事按计划和预算进行的人。然而,随着这类人的权势增长及利益膨胀,与其对抗的力量不足以为新生创意提供保护,问题就出现了。这时,野兽便占了上风。

想要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关键是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在一家企业中,不同团队之间的互谦互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所说的驯服野兽其实是指,如果你能在野兽的需求与企业创意部门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那么你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强大。

如果其中有哪个团队“赢了”,那么整体就输了。

在一个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中,每个团队都认为如果自己团队的任务能够凌驾于其他团队的任务之上,就会为企业带来益处。而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各个群体都明白,在竞争比拼的欲望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希望自己得到重视,却不必高过别人一头。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做指导,这些人才之间自然而然产生的互动便会营造出我们所追求的平衡。我们只有将追求平衡奉为企业的核心目标,才能达到这样和谐的效果。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家将冲突与矛盾看成组织运转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轻拿目标、紧抓意图。

随着新信息的流入,我们必须抱着开放的心态对目标做出适当调整,否则我们就会被本以为了如指掌、实则知之甚少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只要我们的用意(或者说我们的价值观)保持不变,我们的目标是可以按需调整的。试着让目标适合于现状,唯有通过这种做法,我们才能开垦出创意生长所必需的土壤:一种保护新生事物的文化氛围。

在皮克斯,我们的保护措施就是在剧本讨论会上将懂得捍卫创意的人召集在一起。这些人明白,发展新构思的过程是举步维艰且稍纵即逝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我们的人员提供支持,因为我们明白,只有让我们的员工平安挺过难关,最棒的构思才能应运而生。最后要提一点,我们的保护措施并不意味着永远都要为新生事物遮风挡雨。事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新生构思便需要与企业的需求及各团队的利益联系起来,婴儿总有见野兽的那一天。只要控制住野兽,不让它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保持我们的价值观不被扭曲,那么,野兽的存在便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变化是必然,也是机会

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皆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对此不应抗拒,而应该磨炼在意外发生时迅速恢复的能力。如果你不能时刻准备着揭露和探索那些不可见的因素,那么你就不配当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人们习惯抓住行之有效的事物不放:引人共鸣的故事,约定俗成的方法,成效显著的策略,都是如此。你的构思有了实效,你便一直沿袭这种想法,任何懂得借鉴经验的企业都会这样做。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这些方法不断得到巩固,我们对改变就会更加抵触。

而改变毕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更加死守着自己的经验不放。在区分什么东西是卓有成效的,什么东西是值得坚守的,什么东西是应当摒弃的诸如此类的事情上,我们的洞察力往往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我们大脑的回路天生就不适合捕捉随机事件,而习惯于从视觉、听觉、互动交流以及周围发生的事件中寻找规律。这种机制根深蒂固,甚至能让我们从毫无规律可循的地方硬是挖掘出规律来。这背后的原因有些微妙:我们虽然能在大脑中储存规律和定论,却无法把随机偶然的东西装进去。随机事件是一个不能分门别类的概念,从定义上看,这是一种来去无踪且不可预知的东西。虽然我们能从理性上承认随机事件的存在,但我们的大脑却并不能够将其剖析透彻。因此,随机事件对我们的意识的影响并没有那些可见、可量、可归类的事物的影响大。

当企业蒸蒸日上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领导者管理有方的结果,领导者也自认为找到了将企业带向康庄大道的诀窍。但实际上,机遇和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小觑的。

一般人都会认为,越简单的事物越真实。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大多会去寻找那些看似简单的解释。然而在面对随机事件时,我们对简单的渴望却会对我们造成误导。并非事事都能让人一目了然,一味强求简单就是在扭曲现实。

我认为,将简单的规律和模式强加于复杂的机制上,对于项目本身甚至企业整体都无异于削足适履。简单的理论对人的诱惑力很大,因此,有些人宁愿生搬硬套也要强求简单。

那么,如果我们非要通过过分简化来让日子好过些,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偏要抓住那些曾经为我们解决了问题的老方法不放,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在我看来,后果很严重。

在创意行业,我们必须学会面对未知事物。如果我们为了追求简单而对现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异于蒙上了自己的双眼,那么成功又从何谈起呢?早在我们的祖先执棍打跑剑齿虎之前,我们的大脑就已经懂得让我们远离未知的威胁自保了。然而在创意领域,未知的事物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我们能够对未知抱持接纳而非排斥的态度,未知就会为我们带来灵感和创意。然而,我们又该如何与随机和未知的事物共处呢?如何才能在无法控制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从容呢?如果我们能认识到随机事件无处不在,就更能泰然处之。

从总体来说,事情的冲击力越大,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小,这不得不说是万幸。但是,就像树枝看上去好像一棵缩小的树一样,这些挑战虽然难易程度各不相同,但共通点却比我们想象的多。

虽然我们在事后很容易归纳出事情的规律和原因,但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都是一无所知的。换句话说,我们虽然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归纳出规律,但随机事件并非按时或按计划发生的。不同的人也各自面对着不同性质和数量的问题,我的问题看似和你的问题相同,实则不同。另外,随机事件并非凭空发生,而是由我们循环往复的日常生活叠加而成,并且通常都是深藏不露的。

有的时候,石破天惊的大事会为我们带来天翻地覆的剧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更容易将大事件与小事情完全区别对待。在企业中,这样的理念会引发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把挫折分装在两种桶里,一种是装“经营中的平常事”的桶,一种是装“弥天大祸”的桶,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是会埋下祸根的。我们一门心思地解决大问题,却忽视了小漏洞。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小漏洞也会遗留下影响长远的后果,因此,也可以说小漏洞是大问题的雏形。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对大小问题“一视同仁”,因为二者其实是具有自相似性的。也就是说,即便在“大难当头”时——也就是我前面所指的“弥天大祸”发生时,我们也不要惊慌失措或者埋怨别人。我们需要放平心态,因为无法预料的事情突如其来,并不是任何人的错。

我们从中汲取的第二条经验,涉及我们对大与小、好与坏、重与轻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意料之中的小漏洞与不可预测的大灾难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线。这样的理念导致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说的两只桶的概念——去分别对待这两种问题。但是,这所谓的界线是子虚乌有的。在本质上,大小问题是没有区别的。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却难以消化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喜欢给事情排序,把大的问题排在前面,把较小的漏洞放在后面。然而,小的问题太多,无法一一考虑,因此,人们会在大小问题之间划出一条分明的“三八线”,把全部精力放在大的问题上。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唯一的做法:如果我们给更多人自行解决问题的自由,如果我们能容忍他人的错误(而非拿这贬低别人),我们就能把精力用来解决更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遭到突发事件的袭击,我们也不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已经摆脱了恐惧失败的阴影。这样一来,企业和个人都能用最清醒的头脑去应对问题。这样的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根除错误,但凭我的经验,会让错误的数量越来越少,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且能让我们及早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

在刚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有的问题看似不起眼,实则是企业成败之间的那道界线。你可能习惯对问题进行分类,但对于如何分类的判断或许是错误的。难点在于,我们总喜欢给各种问题分出孰大孰小、孰轻孰重,并且因为小问题的数量太多而懒得理睬。但是,如果你能将处理问题的权力下放到企业各个层级,那么无论眼前的问题是大是小,人人都会敢于(且乐意)尝试着自己动手解决。我无法预测员工的一举一动,也不知道他们将采取怎样的解决方式,但这未尝不是好事。设立与问题性质相匹配的解决机制,这才是关键。

重大挫折背后隐藏着一线光明,能给管理者们提供一次向企业成员明确传达企业价值观的机会,让员工们明白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面对影片开发过程中的缺憾,皮克斯选择从头再来,这让员工们看到,影片的质量是我们企业的珍宝。

除此之外,人类的潜能也有其随机性。人的身上有太多不可预知也难以衡量的特质,我们无法自欺欺人地装作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他人。人人都说想要雇用卓越之才,但实际上,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判断出到底谁才会脱颖而出。我们应当设置一套挖掘潜能的机制,培育有天赋与才能的人。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展翅高飞,但我们应该抱有美好的期望。

随机事件的存在同时也提醒我们,老方法并不是屡试不爽的。既然改变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试图回避改变,还是接受和拥抱改变,让改变为我们所用呢?在我看来,与改变和谐共存才是打开创意之门的金钥匙。

认清“暗藏势力”

惊喜有时会从天而降,但在这些惊喜之中也潜伏着暗藏势力,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这些暗藏势力的推动。并非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能被我们捕捉到,因此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些事件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至关重要。

在管理方面,更应常常自省:我们真正能够洞察到的事情有多少?又有多少东西挡住了我们的双眼?

面对不可预知的暗藏势力,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防范。

资金方面的保护伞的确能帮我们在遭受损失后恢复元气。但比搭建保护伞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保持警惕,时刻洞见关于漏洞的蛛丝马迹。当然,没有人知道我们何时会跌跟头,也没人知道这些漏洞会以怎样的方式“现形”。

许多失败企业的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洞察力是有限的。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盲点,他们便以为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你不去挖掘那些看不到的问题,不去试图弄懂这些问题,你就没有做好当一位优秀领导者的准备。

对自己缺乏认识的人,大家可能都遇到过。我们之所以这样判定某些人,是因为这些人对自身一些明显的特征视而不见,而且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这一点全然不知。那么,我们是否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呢?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所见和所知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我们就会努力寻找认清自己的方法,或者说努力“扫除盲点”。我不敢自称“明察秋毫”,但我已在脑中为那些盲点腾出了空间。我相信,未雨绸缪让我成为一名更称职的管理者。

未知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干扰,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应对。其中一个应对方法,就是试着去理解造成有些东西难以或无法被我们捕捉到的原因。想要悟出其中真谛,我们需要对这些暗藏势力的各个层面加以认识。

对于任何一个部门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我的同事们都比我更有发言权。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在日期限制、资源冲突、营销问题,或是那些不方便也不适合公之于众的人事问题等方面,我的了解要比那些负责影片制作的员工更加全面深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不完整的信息为依据来做判断的。我们每个人的洞察力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们不应觉得自己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想对任何一家公司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都是困难重重,甚至根本不可能。这个事实不容易被接受,尤其对于成功企业来说。因为成功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做事方式是正确的,而这种自信最容易把人引上固执己见的歧途。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告诉自己,只要肯下功夫,我们就能揭开并理解每个问题的每一面,这的确能鼓舞自己。但它其实只是谬见。

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现实,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把复杂环境的每一面都剖析清楚,然后集中精力去寻找方法,把各方的不同观点统筹在一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不同观点看作互补而非对立的,那么,我们的构思或决断就会经过这种理念的打磨,我们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率。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企业环境中,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不但可以毫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反对意见,让大家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我们不认清暗藏势力的强大,那么从长远来看,吃亏的还是我们。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事实,接受我们洞察力的局限性,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灵活,更善于变通。

我们知道,在规划下一步时,我们其实是在选择通往未来的路。我们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选择正确的路。由于我们喜爱寻找规律的倾向会让我们只选择为某些回忆赋予意义,会极力美化我们过往的经历,会从他人的回忆以及自己有限的信息库中寻找资源,来优化我们为往事搭建起来的模型。即便如此,模型也仅仅是模型,与现实是有出入的。

我们都拥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表达自我的潜力,而妨碍我们支撑这一潜力的是一些隐形的障碍,也就是那些在无意间阻滞我们道路的误解和推断。因此,对于暗藏势力的讨论也就不应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而应该让大家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来加以尝试。对既存模式紧抓不放,面对改变手足无措,错误估计自己在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想要剔除这些我们前进路上的障碍物,我们就绝对不能忽视暗藏势力,还应加强对暗藏势力的认识。迎战未知事物,尽量减少对未知的惶恐不安。

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都应像孩童一样,敞开心扉去面对未知的事物。同样,人不应被自己所知的东西束缚住,这个理念叫作“初心”。如果你压制了初学者的心态,那就很容易重复自己的老路,而不是去开拓新的疆土。

我的管理理念的四个想法。

第一,我们的思维模式严重地扭曲了我们看社会的视角,有时让我们看不到摆在面前的现实。

第二,我们往往无法区分由外界而来的新信息以及我们老旧的既成观念,而是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第三,如果我们在无意之间沉溺于自己对事物的解读,就很容易钻进固执己见的死胡同,对摆在面前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第四,由于距离的拉近以及共同经历的增加,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彼此紧密交织在一起。由于两人在一起,他们“合体”的思维模式便要比其中一人的思维模式更加复杂,也更有局限性。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思维模式的碰撞都是无可避免的。如果不加注意,这些矛盾会让各个团队甘愿禁锢于自己狭隘的框框之中,而实际上,组成团队的个人往往是愿意接纳更好的想法的。

随着团队成员的增加,团队也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难变通。从原则上来说,一个集体的确需要具备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然而,将这条原则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有些“固执己见”的人——我指的是一意认定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正确的人——并不是一眼就能辨识的。人们看世界的方式具有扭曲作用,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也会出现盲目做判断的情况。同理,一个组织或集体也会透过既有的成见,来对这个世界做出评判。

在皮克斯,为了避免不同观点的摩擦阻碍合作,我们特地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设限的力量

皮克斯有一个现象,被我们的制片人叫作“看不见的完美硬币”,这个词指代的是皮克斯制作人员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执着给我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真是无法想象。

人人都知道需要有一个限度,却往往不知道具体该在何处设限。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管理层的失败,实际上,我们也常常为如何设立合理的界限,以及如何为大家明确划出这个“度”而苦恼。

许多界限的存在并不是我们内部的工作方式导致的,而是因为受制于有限的资源、截止日期以及经济或商业格局的变动等外部现实因素,这些因素都在我们的掌握之外。但是,如果我们能从内部正确地部署,就可以通过在公司内部设定的界限来推动人们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及设计出新的工作方式。界限理念告诉大家,你不可能将你想做的所有事都完成,因此,我们必须设计出更巧妙的工作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非要等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调整的必要性。设定界限会迫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工作方式,推动我们在创意方面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设限还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控制胃口”。以皮克斯为例,有时,我们制作的电影对投入的要求就像个无底洞,这时如果你不设定界限,工作人员便会抱着“我们只是在努力做出一部更好的电影”这样的心态,无止境地投入时间和经费。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对影片的某个细节非常在意,又无法在影片的整体背景之下对这个细节进行客观定位。在他们看来,想要成功,只能投入更多资源。

在完成任何一项与创意有关的任务时,要想让作品更加接近完美,你就会有一个长长的清单写满你想要加入影片中的特效和元素。你终究会发现,想要把清单上的东西都添加进去是不可能的。因此,你会定下一个截止日期,然后不得不把清单上的事项依重要性重新排序。你要经过艰难的取舍来决定清单上的哪些事项才是真正必要的,或许还要通过集体讨论来判定你的制作计划到底有没有可行性。这些取舍工作最好不要做得太早,因为制作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摸清自己究竟该干些什么。但是,如果你做出取舍的时机太晚,你的时间和资源就可能被耗尽。

短期实验

在绝大多数企业里,做许多事情之前都要找好理由。然而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事事都去找理由,我们需要留出一扇门,迎接意料之外的“机会”。科学研究就是按这种方式运作的:在开始实验时,大家并不确定是否能够有突破性的发现。你的努力很可能就白费了,但你也有可能在途中偶然拾到一块拼图的碎片,或者说,能有幸窥见那未知的世界。

制作短片就是皮克斯的一种实验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制作短片来一瞥未知世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制作短片来多做些尝试,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短片制作变成有望执导动画长片的新导演的“练兵场”。短片制作的经费被我们归入研发经费中。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能用短片作为科技创新的磨刀石,那么单凭这一点,短片制作项目的经费投入就是值得的。最终,这个计划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收益,其中不少都是我们意料之外的。

举例来说,动画长片规模庞大、复杂度高,因此对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的分工也更加精细。而在制作短片时,工作人员便可以积攒更加广泛的经验。短片的人手会少得多,因此每位员工要负责的方面也就相对增多,这样一来,他们的许多技能都能得到锻炼,这些技能会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提供方便。此外,在规模较小的团队中,人们更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些关系可能会让皮克斯今后的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

另外,我们的短片还在另外两个关键领域创造了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外部看,这些短片为我们与观众之间提供了一条连接的纽带。观众将短片看作一种福利,觉得这些短片是为了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欢乐而制作的。从内部看,因为员工们都知道短片并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我们对短片的坚持让大家看到,皮克斯是一家重视艺术的企业,这进一步肯定并巩固了我们企业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在企业之中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成为大家不断汲取活力的源泉。

我们最终意识到,相比之下,如果在短片上出了问题,造成的损失并不会太大。

未来等你创造

“预知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但是,我们该如何着手创造这未知的未来呢?我觉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营造出最优环境,为这未知的未来提供生长和开花的沃土。

我们大都对创意的迸发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创意就是能在眨眼间转化为一部电影或一款产品的构思。在这个构思的引导下,制作团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达成了使命。但实际上,我本人从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皮克斯和迪士尼及其他环境中,我结识了许多称得上是创意天才的人,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项目最初的构思准确地表述出来。

在我看来,创意人员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和坚韧不拔的持久努力,才能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愿景。如此说来,与其将创意比作冲刺,不如说是一场马拉松,而我们则必须为自己定好速度。

我们无法预测科技的未来,因为未来毕竟尚未来到。虽然我们对未来有所想象,但在一步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倚靠自己的指导原则和目标,而不应将注意力放在预见未来和抢占先机上。

我们该如何着手创造这未知的未来呢?我觉得,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营造出最优环境,为这未知的未来提供生长和开花的沃土。这个时候,真正的信心就要派上用场了。这种信心可不是对一切行动十拿九稳的胸有成竹,而是坚信只要大家携手前进,就一定会找到出路。

不确定因素的确会让人不安。人类总是想要弄清楚前路的方向,但是创意却让我们不得不踏上未知的旅程。这就要求我们朝着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界线靠近,我们虽然都有创造的潜力,但有些人畏缩不前,有些人勇往直前。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带领这些人向着未知进发呢?那些天资超凡、知人善任的人通过切身体验意识到,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有一个最佳切入点,创意就是由此处萌生的。关键是要学会摒弃焦虑不安,在创意之泉周围徜徉。在皮克斯和迪士尼动画的电影制作人员看来,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大家形成一种让灵感源源不断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想法听起来也许有些过于简单或华而不实,在我看来却至关重要。有时候,尤其是在一个令人抓狂的项目的初始阶段,除了思维模式的支撑,我们别无其他。

如果你决定进行一个与人密切合作才能完成的创意项目,那么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合作必定会带来麻烦。他人的加入会为你带来诸多益处,他们会帮你拓宽视野,会在你松懈时为你鼓劲,还会为你贡献好点子。但是,他人的加入同时也意味着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说,团队其他成员都是你的同盟,但是,这种同盟关系是需要你不断用努力来浇灌的,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是因此觉得不耐烦。

如果我们把创意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那么我们就是把不存在的东西错当成了实际的存在,恐惧与不安也由此而生。

人们往往会重复行之有效的老方法,想以此来消除恐惧感。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让你原地踏步,不如说是让你与创意渐行渐远。运用我们的能力和知识进行发明创造,远比抄袭模仿更有意义。

每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路途中,都有一套独一无二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逆境。

尚未创造的世界是一片虚无而广袤的空间,令人不寒而栗,因此,绝大多数人只会死死攥住自己已知的东西,在自己所理解的范围内做小的调整,而不愿涉足未知领域。想要走进这片恐怖地带,把它充实起来,我们就必须将所有的资源都调动起来。

在东方文化中,懂得存在于当下非常重要,这个理念所蕴藏的哲学寓意即活在当下:万事皆无常,变化是永恒的,而我们无法阻挡变化的脚步。硬要阻挠变化,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更甚的是,抗拒变化还会让你失去初心,无法敞开心胸接受新的事物。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丝毫不松懈地关注问题,就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他们在紧盯问题的同时,在潜意识层面仍然受着焦虑和期望的羁绊,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视线的局限性,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那么,他们的心态就称不上是开放的。

同理,企业中的团队常常会死守着计划或过去的经验,而不肯心无挂碍地去迎接眼前正在发生的变化。

变化是永恒的。既然这样,我们就需要适应变化,不仅要适应新的思想,有时甚至还要接受从头开始的新考验:无论是你的项目、你的团队、你的部门,甚至整个企业,都是如此。面对改变,我们需要来自家庭及同事的支持。

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坚持不懈地寻找着答案。未来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大方向。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为大家指出正确的道路,并且在那些无可避免的错误发生时及时改正。我可以感觉到,下一个危机已经在不远处蠢蠢欲动了。想要让创意文化永葆生机,我们就不能惧怕时刻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在不确定因素面前,我们只能像面对天气的阴晴冷暖一样被动接受。不确定因素和变化就像生命的常量,而人生也因此充满乐趣。

实际上,随着挑战的出现,错误必然是难免的,因此我们的工作永远也没有完结的一天。问题永远存在,只是有许多还没有浮现出来;而我们要努力挖掘这些问题,即便我们要为此挑战自己的极限也在所不辞;一旦遇到问题,我们就必须调动全部精力来解决问题。这些“宣言”可能会让你感觉似曾相识,因为我就是用这句话作为本书开头的。下面,我还要说一句值得你反复琢磨的话:想要释放创意,我们就得放松钳制,接受风险,信任同事并为他们铺平道路,还要注意防备任何可能引发恐惧感的因素。即便这些都做到了,也不一定能减轻创意文化管理工作的包袱。但是,轻松并非我们的目标,卓越才是我们的追求。

创意文化管理札记

几年来,在营造一种健康的创意文化并保护这种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理念。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理念提炼成T恤上的标语,就可能会给别人造成误解,并且提炼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导致理念内涵的流失。一句值得重复的箴言,其实离一句无意义的空话并不遥远。漂亮话并非一定能付诸实践。我一直认为这种所谓提炼的真理是不足为训的。但是我觉得,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最为珍视的理念,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但要注意:请把每一条理念当作一个起点或一条往深层探寻的通道,而不要直接视作定论。

·把高明的点子交予平庸的团队,点子就会毁在他们手上。把平庸的点子交予一支卓越的团队,那么团队要么就对点子进行改进,要么就是将点子推翻,提出更好的构想。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那么他们就能给你好点子。

·在聘用员工的时候,请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技能能够有所提升。这些员工未来能够达到的水平,要比当下展示出来的技能更加重要。

·永远记得:发掘那些比你聪明的人才。即便雇用强者看起来会造成潜在的威胁,也要冒这个险。

·如果你的企业里有人不敢畅所欲言地提出建议,那么受损失的人是你。不要因为一个点子的来源不够“正统”就不重视,因为,灵感可以来自任何地方。

·仅仅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点子是不够的。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主动采取行动的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管理者,你必须学会激发员工们的灵感,还应该时常激励他们开动脑筋为公司出谋划策。

·在职场环境里,有诸多导致大家不能坦诚相见的障碍。你的任务就是去挖掘并扫除这些障碍。

·与你意见相左的人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你需要去理解对方观点背后的道理。

·如果你的企业中弥漫着一股恐惧感,那么这背后定有原因。我们的任务有三:一是找出原因所在;二是把原因弄清楚;三是把这原因根除。

·想要驳倒反对意见,最有效的利器就是对自己观点的笃信。

·通常来说,在抒发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时,大家都会有些顾虑。而智囊团会议、审片会、事后讨论会以及点评日都是鼓励大家勇于直抒己见的方式。这些鼓励自我评估的方式,都是我们为让大家说真话所做的努力。

·如果大家在走廊里要比在会议室里更容易说真话,那你就有麻烦了。

·许多管理者都觉得,如果自己没有对消息掌握优先权或是在会议上被搞得猝不及防,就表示自己没有得到管理者应得的尊重。拜托,别这么斤斤计较好吗?

·想要轻描淡写地低调处理问题,可能会让别人觉得你要么是在回避问题,不坦诚,要么就是无知或漠不关心。把问题与大家分享不失为一种团结人心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员工觉得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分子。

·我们对成败所下的第一结论通常都是错误的。只看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估方法是会造成误导的。

·不要天真地认为只要能规避错误,你就不必费心纠正错误了。实际上,规避错误的代价往往要比纠正错误的代价更惨重。

·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皆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抗拒变化,而应该磨炼在意外发生时迅速恢复的能力。如果你不能时刻准备揭露和探索那些不可见的因素,那么你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管理者的任务并非规避风险,而是营造一个让员工能够安全承担风险的环境。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实际上,失败一点儿都不能算是坏事,而是做新尝试时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

·信赖他人并不代表你相信此人不会犯错,而是在他犯错时你仍然信赖他。

·在遇到问题时,负责实施计划的人必须拥有最终决定权,也就是说,他们不必得到上级批准就可以制定相应决策。寻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是每个员工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应该拥有暂停流水线的权力。

·事事都顺利进行是不可能的。如果以此为目标,会让你以员工所犯的错误作为评判标准,而忽略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妄想等到事事完美再公之于众。早些与人分享,多多与人分享。作品在完成之时会绽放光彩,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却只是丑小鸭。

·一家企业的沟通体制不应成为组织结构的翻版,人与人的交流不应有等级的阻隔。

·切忌制定过于烦冗的规矩。规矩的确可以为管理者减轻负担,但也会为其余95%的人带来羁绊。不要为了5%的人的利益而设置规矩,对于有违常理的行为单独处理就好。这虽然会加重管理者的工作量,但最终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有时,设定限制反而能激发创意。令人不适或看似不稳定的环境,或许能催生优秀的作品。

·挑战那些极端困难的问题,能迫使我们用新的视角看问题。

·一个组织要比构成组织的个人更容易停滞不前、难以改变。不要以为泛泛的协议就意味着改变。即便大家表面赞同改变,但想要让一支团队真正行动起来,是需要你实实在在付出心血的。

·在运作良好的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事项虽然存在差异,目标却是彼此相联的。如果只偏重单个部门的工作事项,那么大家的利益都会受损。

·想要见证伟大,就必然经历一段不伟大的平庸,这个道理有些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创意环境中,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捍卫新生的构思不受这些人的摧残。放眼未来,不要驻足过去。

·新出现的危机并不一定意味着噩运,这些危机可以测验和彰显一家企业的价值所在。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可以将员工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敦促大家将目光放在当下。

·卓越、品质和优秀这三个词应该是通过付出而获得的,应由别人冠给我们,而不是由自己来宣称。

·不要一不小心把稳定错当成了目标。平衡要比稳定来得重要。

·不要将目标与方法混淆。我们应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通过优化、简化及提高效率等方式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但这并非我们的目标。打造出优秀的产品才是我们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195《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