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成长|不愿动笔的三种心理

标注:写作成长专栏

推荐编辑:p小米粒


你说过,就今天


耐克有一句经典的广告语:你说过,就今天(Yesterday You Said Tomorrow)。

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只管去做(Just do it)。哪怕对自己充满怀疑,也要开始动笔。否则,朋友圈的小红点、翻了一半的书、刷了两集的剧,或者随便什么能让你逃避写作的事,都会变成火烧眉毛的大事。与其磨磨蹭蹭东想西想,等待灵感从天而降,不如用尽全力把自己送到椅子那去(必要的话用绳子把自己跟椅子绑在一起),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深呼一口气,开始在键盘上敲击。

行动起来,你才知道自己究竟能写出什么来。写作,最大的敌人只有自己。阻止我们动笔的,主要有如下三种心理:

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对别人没有价值,浪费别人时间

人类心理都是喜欢晒优越,哪怕吐槽一个东西也是在晒智商。你写了一篇文章,当然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点赞,但又担心水平不高、被人嘲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给我发了这么一条微信,她说,看了我上的一篇关于重男轻女的文章对她很有帮助。

其实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道理谁都懂,如果你能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经历,并且真诚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你的独特价值。

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很幼稚,读不下去,对自己没信心。

相信我,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的文章很幼稚。我现在才写作没几个月,但是翻出上的第一篇文章,也觉得太看不下去了。也许过半年,再看现在的文章,仍然觉得很幼稚,但如果你不写出来,永远不知道写得有多差劲,连比较、吐槽的机会都没有。

我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师鼓励我们读英文时说:“你就应该大声说英语,反正你说出来,痛苦的又不是你自己。”在你还没有成名的时候,真的没人关心你写了什么。所以要更大胆些,就想反正也没有人看,痛痛快快地去写。

冯唐有个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写作时,把你对灵感的期待、质量的要求、结果的预期,统统忘掉,允许自己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如果每次一坐下你就准备写出一篇绝妙好文的话,等待你的只有巨大的失望。对这种失望的恐惧,会让你根本没勇气动笔。这里我特别想说,没有幼稚,何谈成熟?哪一位优秀的写作者不是从磕磕碰碰中走出来的?你写的东西越多,思维得到锤炼的机会越多,写出的东西才有可能越深刻。

写作时,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扮演“审判者”

很多人写作时,脑子里经常会有跳出两个小人儿,一个感性、热情和自信(这个想法真不错,我真是个天才!),另一个理性、冷静和挑剔(这东西太垃圾了)。我们把前者称为:创作者,后者称为:审判者。前者一般出现在你思路流畅的时刻,觉得自己文思如泉涌,迫不及待地要写作的时候。突然你被打断了,审判者出现了,为了重新整理思路,你重读了刚才句子和段落,发现需要进行修改一下,然后就犯了所有新手的常见错误--中途停下,回头修改。

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修修补补,发现了许多问题,越来越不满意。最后你这次的写作无法两个结果:

第一种,你觉得这篇文章没什么可写的,或者以你现在的水平,根本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我已经搁置的那个冥想小文,卡在小道士如何入道,至今还想不出。

第二种,你终于满意了,想要往后写了。但是你的写作激情早就被你刚才来回打磨消耗一空,现在只觉得头脑短路,转不动了。

写作,需要“创造者”(无意识)和“审判者”(意识)通力合作。当无意识不受约束地自由流动,那些让你感动或战栗的素材,才会慢慢从潜意识的深井中浮现出来。意识的作用则在于辨识当下可用的素材,通过筛选、构思、编排,将它们巧妙地组合起来。

好的写作者,能够驾驭无意识与意识的出场顺序,在应该由“创造者”信马由缰尽情施展的时候,克制脑海里那个一直试图跳出来批评、吹毛求疵的家伙,让“审判者”学会候场。轮到后者出场时,思考并信赖它的判断,不对自以为是的创意过分珍惜。如此不断训练自己的思想,让两种意识相互激励,共同塑造一部好作品。

就像鹏哥以前教我们写作时说的,给自己一个限定的时间,5-20分钟,自由的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后到点后再进行整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放任自己思想的疆马肆意奔腾,把它如实的记录下来即可。至于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是否符合你自己的审美,那是后面修改的事情了。无论如何,先要写出来,才能有修改的空间。

我始终认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写,才有进步的空间;不写,永远不会提高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成长|不愿动笔的三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