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不应仅联“医”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病人能否留在基层就医。实际上,这些年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不升反降,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涌向城市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不堪重负。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就医秩序,国家大力推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希望通过大小医院联手,把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于是各种层次的医联体纷纷出现,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医联体、县级医院与卫生院的医联体、卫生院与卫生室的医联体,一时间,医联体遍布各地。


大医院的专家到基层医院坐诊,刚开始患者络绎不绝,纷至沓来。但是过了几个月,患者数量明显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患者是基层医院医生介绍来的亲戚朋友,医院宣传的力度不大,仅是在医院悬挂横幅、门诊大厅摆放易拉宝等,不去医院的患者根本无从得知专家来坐诊的消息。另一方面,专家确诊病情告知患者需要手术后,很多基层医院因为手术配套的设施设备,尤其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微创设备,专家也只能因地制宜,开展一些简单的或者传统手术术种,与患者所期望的一次性根治或者更加有效、精准、美观的的治疗诉求仍有差距。久而久之,患者就选择去其它条件更好的医院就诊了。


向日葵健康在线认为:医联体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联“医”上。大医院的专家来坐诊,可以提高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患者数量上不去,诊断后又无法解决患者后续治疗的实际需求,这依然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基层医院的医联体建设也需要在软、硬件同步提升。


第一应根据自身在区域卫生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和学科发展基础,和医联体中心医疗机构、权威专家共同确定学科发展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开展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上游医院和权威专家在区域内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自身在区域医疗服务中的优势地位;

第二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科建设要求,出台鼓励学科发展的激励政策,下大力气培养学科人才、引进前沿的诊疗技术、注重医疗规范和医疗质量管理,添置必备的诊疗设备实施;


第三应更加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全过程服务,不断完善患者在院内就医服务体系,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充分享受便捷、贴心、安心的就医过程安排。同时延伸院内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健康咨询、疾病筛查、专病检查、公益义诊、上门护理、送药、慢病管理和健康宣教。


为积极配合基层医院在妇科和乳腺专科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向日葵(北京)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依托国内重点三甲医院和妇科、乳腺权威专家的资源,开展品牌建设、学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科室规划、设备配置、病源建设、医院信息化平台搭建、远程会诊系统部署、互联网平台应用和用户跟踪服务系统等相关技术服务项目。提升医联体成员机构对各类妇科、乳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能力和区域性学科特色水平,增强成员机构在区域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中学科发展、人才发展的突出优势,扩大成员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效益,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与完善。真正让医联体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让政府满意,让医院满意,让患者满意,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联体不应仅联“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