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一章

本文为《后现代课程观》研读小组钉钉群的灌水,直接文字整理形成。未经审校,权当记录,之后完善。

本书封面

第十一章题目为“革命是无形的”,我们看到这个题目立刻就想问,为什么革命是无形的呢?

革命,就是指范式的转换,而作者用了“革命”这个描述转变程度较为剧烈时才使用的词汇,可为什么却是“无形”的,没有引起学界较大关注呢?

科学革命是无形的,原因是它被一个权威性的来源给“系统地隐瞒”了。这个权威性来源主要是科学教科书以及模仿它们的普及读物和哲学著作(以下统称为“教科书”)。

01

教科书为何有如何“威力”呢?

普通人也好,科学家也好,我们的科学知识都得自于教科书。“这种情形其程度是其他领域前所未有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语文学科可以不通过语文教材学语文,历史学科可以不通过历史教材学历史,但科学的学习只能来自于科学教材(除了实验)。

教科书上记载的是过去科学革命的稳定成果,展示了当前常规科学的基础,更直接点说,就是当前科学共同体所承诺的特定范式。

这是范式取得胜利之后巩固和扩大成果的途径,是培养科学继承人的教学工具,也是教科书的价值所在。

02

那为什么教科书会让科学革命的过程变得隐形呢?

第一,科学革命之后,教科书会重写,在重写时,不可避免地会隐瞒革命的作用,甚至隐瞒这一次革命的存在。

因为教科书的读者,一般不会亲身经历过科学革命的过程,只能触及结果。

第二,教科书会剔除学科的历史,然后提供替代信息。

那些理论当初如何被认识、其后如何被专业采纳的整个历史过程,都被忽略掉了。

这样一来教科书上的信息是经过刻画的,部分由于选择,部分由于歪曲,都已经不是真实可靠的了。

只是随着教科书的重写,科学的发展又变得“看上去大体像是个累积性事业”。

03

这是库恩所主要反对的,于是库恩继续辨析教科书如何把科学史线性化的。

首先,教科书隐瞒了范式的变化,掩盖了科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最有意义的核心环节:科学革命。把”最有意义的环节“掩盖了,这是非常严厉的批评。

第二,曲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

第三,呈现了错误的科学发展观。教科书只是呈现范式成果,旨在让学生迅速地熟悉它们,但缺少了历史的脉络。于是,学生就会误认为:科学通过一连串的发现和发明而达到现状,这些个别事件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当下科学知识的整体。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切,是通过逐步累积成来的。

第四,暗示错误的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的谜题不是从古传到今的,我们当下的许多谜题在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早期的前辈们会用他们的仪器、准则去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将来也应该去研究我们的问题。

第五,错误地将科学事实看成一个个逐步发现的。教科书会让人觉得,客观的事实就摆在那里,然后理论一点一滴地演化,一旦理论符合了事实,事实就被发现了。可是,之前论证过,当前的许多事实对于前一范式根本不存在。

第六,错误地将关键概念视为某个科学家独立发现或发明的。这一点在绪论部分已经分析过,氧气的发现者是无法确定为某个人的,其过程有历史的关联,才能呈现出全部意义。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科书作为科学知识的权威来源,将科学发展的革命性特征变得无形。

04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科学教科书?我们应当在用科学教科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