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没有人会对你掏心掏肺

说说在上海的生活

01

上海是很冷漠的。

看到昨天刷屏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第一句话就让我愣了。

因为那句话叫“北京没有人情味”

而每次我接待从北京来上海长住的朋友,最后送他们走的时候,他们最喜欢抱怨的就是“上海没有人情味”。

他们总是说,在北京,周末经常可以呼朋唤友地出去喝酒撸串聊人生聊梦想。朋友之间没事偶尔聚一聚。而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太难找了。就算偶尔去去昌里夜市,去去寿宁路吃小龙虾,结果每个人连吃小龙虾的时候也要抱着手机出去接电话,根本没有在北京那种掏心掏肺的感觉。

因为上海人实在是太多了,它只有半个北京那么大,但如果按照官方统计的人口,却比北京市还要多上400万人。每天上班下班忙得要死,要见那么多人,早就麻木了。

甚至于大学时候要好的那些朋友,基本一年也见不上几次。

其实我就在徐家汇,他们就在陆家嘴,但就是想不起来要约,想起来要约了不同区域的人的时间也对不上,基本都是聚少离多,最多在朋友圈点个赞了不得了。

上海是一个足够冷漠的城市:你在街上绝看不到笑吟吟,热情给你打招呼的路人。你去问路,我保证路边的大爷绝没有北京胡同里的热情。就连新天地的老外,也比北京的老外看起来要高贵冷艳得多。

上海土著朋友对我说:

“现在人拍电视剧都喜欢在上海取景,比如说《欢乐颂》。”

“但欢乐颂有什么问题你知道吧?”

“欢乐颂最大的问题就是里面好像任何两个人都可以掏心掏肺,这符合现实吗?这根本就很荒唐的嘛!”

每天那么多班要加,每天那么多人要见,地铁挤,出租车难叫,路上堵,回去了还要对不同阶层,不同兴趣,甚至说不同方言的人掏心掏肺。

确实是很荒唐的。

02

上海是一座凡人的城市。

在上海,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界限,不会有人上来就和你称兄道弟,相反,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克制。

待久了你就会发现,没有人对你掏心掏肺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意味着在你自己的时间里,只要你不想和人接触,只要你不是太漂亮,那就根本没有人会来烦你,只要你不犯法,基本想干嘛就干嘛,想清静就清静,绝不会有人来打扰你的自由。

你大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分得特别清楚,因为这种自由,基本不太会影响你在上海正常办事。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干什么都要看关系的话,那上海应该是其中比较讲规则的一个——除了发展机会,这可能是许多外地人即使付不起房租也要待在这里的原因。

在这里,出了事,只要你理不亏,多半还是讲法律的。去办事,无论办事的阿姨是不是对你说普通话,态度有多不耐烦,但只要你带齐了材料,多半是不需要再托上几层关系去办的。

在上海即使你什么都不是,你还可以是一个人,过着很好的生活。但在中国的很多别的地方。如果你不是“哥们”,“兄弟”,“情人”,可能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从浦东大道的老房子那里望向陆家嘴,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最清晰的布局——每天人们从四面八方的老房子里走出来,汇聚到中心光芒万丈的高楼中,最后再回归暗淡。

他们迎着这些光芒行走,面前的每个人都光芒万丈。

所以我们说,上海是一座凡人的城市,很少有人管太远的事,每个人都遵循规则,想着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甚至于偶尔有出租车司机不用上海话和你聊天,他们也绝不会和你说国家大事,最多吐槽吐槽当地的新政策或者和你聊聊房价或他的孩子。

刚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冷漠,觉得不习惯。待久了习惯了,会发现这样生活还真挺舒服的。

03

但上海的地域歧视又是很有意思的。

有一小部分人,不管是真的讨厌外地人也好,或者只是觉得好玩也罢,或者只是外地人的自嘲也好,总之在上海,有关地域歧视的段子总是层出不穷。

不但上海人会歧视外地人,把看的不爽的外地人叫“YP”以外,就连上海本地的不同区域,说的都是不同方言,有的互相之间还会歧视。

比如你让一个崇明人和一个松江人互飚方言,可能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如果一个地域歧视的静安土著在,则会把两个人都称为“乡下人”。

有关上海的地域歧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概念叫“苏北X”。

苏北X很好理解,就是在苏北后面加上任何可以指代人的代词,比如苏北佬,苏北人或者苏北狗。

2014年10月1日,曾爆发过中国足球史上最著名的地域歧视事件:足协杯半决赛开赛前,上海知名解说周亮介绍出场球员,将江苏舜天队员介绍为

“一号苏北狗”

“二号苏北狗”

总之统统都是苏北狗。

在上海,对老一辈人来说,苏北X就是没有教养的代名词,不但可以跨省,用来指代一切省份的人,甚至有的上海人之间对骂,用词严重的时候也会说对方简直就和“苏北X”一样。

我看过比较夸张的说法来自大象公会:一位1949年赴美定居的上海老妇人在采访中表示,每当她在纽约地铁遇到素质低下,行为欠妥的波多黎各人或美国黑人时,就会说他们是苏北人。

“这样不会被认为是种族歧视。”

但无论这种歧视多夸张,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无论他们在论坛上怎么说,私底下怎么说,终究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上海的主旋律还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是冷漠。

作为外来者,在网上说完,骂完,明天依然要早起,依然要去上班。下个月房租要交,养老保险要累积,刚在港汇看中的那个包要攒钱买,所以必须得上班——他们骂不走你,再过过,估计你连这些骂声也都听不见了。

而对于绝大多数上海土著来说,他们才懒得搞什么地域歧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04

真正的上海土著,和我们的生活是不太一样的,特别是比较老的那一批大叔阿姨。

比如我曾经碰到过一个房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押一付三,一个月8000,一共32000元,他坚持不要支付宝不要微信不要银行卡转账,就要现金。问他为什么,他不好意思笑了笑,说楼下搓麻将只收现金。

他有四套房,出租了好的三套,留下一套老破小自己住。每天做的就是打打麻将收收房租,没事去肇嘉浜路或是新天地约人吃吃Brunch或是下午茶。

如果你看到他这样一个上海大叔,一个人在吃下午茶,调笑他说“这么一把年纪了还装小资啊。”,他估计会挺直身子,更正你说。

“装小资么是偶尔来的,而我吗,是天天来的。”

这种骨子里的小资是需要资本的,资本就是他中环内有四套房。

当然在上海某著名房产论坛里,有四套房的并不少见,更多的还有六套,八套,据说最多的那个人在上海滩有大两位数套房子,而他从多年前对大家的建议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每年在上海买两套房。

他们从不需要担心别人看轻他们,不用在写字楼格子间摸爬滚打以求上位,从不需要去国金恒隆买上一身LV爱马仕证明自己。他们就是穿着老旧的衣服,骑自行车从城市的这头到那头,也没人敢看轻他们。

因为他们中环内有四套房,已经不需要其它任何东西再说明了。

在上海,如果你没有这么多房子,无论你是陆家嘴的金融精英,还是静安的公关之花,你都只能一边上班,一边焦虑。

好不容易交满两年社保,向父母凑齐了首付,结果政策一下从两年改成五年了。你看着年初和年尾几乎翻倍的房价,清楚三年后自己在中环买房的计划只能改成外环了。

孩子是万万不敢生的,生了孩子也是绝对没有时间带的。只能送回在江苏,安徽,浙江的老家给父母,然后每周回去看看孩子,告诉自己。

“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

张先生那篇文章最后,他说道:

那些追梦成功的人正在逃离,他们去了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西海岸。那些追梦无望的人也在逃离,他们退回到河北,东北和故乡。

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说没有生活夸张了,说勇敢生活应该是没问题的。

其实上海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上海2400万人中的绝大多数,今天又是周一,又是需要鼓起勇气,勇敢生活的一天。

05

如果你早些年关注过人人网,现在关注过微博一些账号,会发现经常经常会有北京,上海本地人要求外地人滚出去。

他们会在每年春节的时候刷屏,说街上从来没有这么少人,路上从来没有这么少车,这座城市从来没有这么通畅过。

他们会苦口婆心地劝你离开,要求外地人把一个路不拾遗,车少人稀的城市还给他们。

但这些呼吁,这些要求终究是徒劳的。

就像北京早就已经不是老北京人的北京,而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样,无论老上海人接不接受,外地人依然会,也必须继续待在上海。

就算现在这些人离开了,也会有新的一批人进来。

在这个意义上,上海滩其实并不是那些手握四五六套房的土著的,很少有上海人是真正的土著,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当你走在上海最具有标志性的外滩时,会发现自己左手边的浦西万国建筑,是一座座或国有或外资的银行,从上海发展的伊始,就在这里看着上海滩。

而江对面的陆家嘴一栋栋高楼则全部都是金融,证券,保险公司。上面要么写着“中国平安”,要么写着“汇丰银行”。

正如我前面所说。

从浦东大道的老房子那里望向陆家嘴,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最清晰的布局——每天人们从四面八方的老房子里走出来,汇聚到中心光芒万丈的高楼中,最后再回归暗淡。

他们迎着这些光芒行走,面前的每个人都光芒万丈。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心情,只要你在那附近走一走,总有那么一瞬间会恍然大悟。

其实上海一直是那个上海,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从来都只是把梦想寄托在它身上,没有谁真正拥有它过。

一百多年来,它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从没有变过。如果真要变,也只可能在未来变成全世界的上海。

偶然间看到一部说中国美食的bbc纪录片,男女主持人从北京出发,分头吃遍中国美食,最后在上海汇合。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幕是这样的:

不管你愿不愿意,上海就是这样改变着。

一个有点残酷的事实是,家乡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其实会渐渐失去他们的家乡——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都不可能阻止外来人口流入他们的城市,改变他们的城市,然后和他们一起生活。

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香港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甚至连土著居民的反应都是一模一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上海,没有人会对你掏心掏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