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欠报刊亭的那两块钱,没法还了

从前的日子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有时候会很怀念那些在家门口的报亭,除了油墨香的味道,还有自己不可忘怀的年少时光,只要他们还在,总觉得自己依旧年轻。

某个外出的下午,路过老步步高的十字路口,定睛一看十米外居然有一家独立的报刊亭。亭子不大,往外延伸的亭檐却够站得下一个人。我朝着报刊亭走过去的时候,红姐正在招呼从小区出来买水的路人。红姐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妇人,今年四十岁,热情爱笑,无论是对待像我这种闲杂人等还是吐字不清的老人,她永远都是笑脸迎人,十分耐心。小生意都是靠守的…大概九几年的时候,这个报刊亭就在这块开着了,十年前红姐从年纪大了的姨姨手里接收了这个报刊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她们一直守候。提及报刊生意,红姐说:“已经不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应该是一天不如一天,希望到时候步步高重新开业生意能好点…”报刊亭的侧边,红姐放了几个椅子,供路人在这边休息,有时候附近的居民也会集在这块打牌。

这间不足3平米的小小报刊亭,仿佛就是科幻电影里的万能小卖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卖的。爷爷奶奶爱看的新周报、书报文摘,小男孩爱读的知音漫画,五花八门的各色小零食......还有口罩和烤肠,全部都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小亭子里。红姐说:“报纸几乎是卖不掉的,杂志也是一样。”现在夏天全靠着卖矿泉水赚点零钱。“8月份的书报文摘到了吗?”还没等老奶奶开口,红姐就从一叠的报纸中快速地找出所需的报纸递给这位颇具书香气息的老者。白发苍苍的奶奶双手捧着报纸认真地翻看着,不知是不是因为对这期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她犹豫之下又让红姐换了份新周报。红姐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满脸笑容的又将折叠好的新周报送到老奶奶的手中。老奶奶扶着眼镜津津有味地看了看内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布制的小钱包,付好钱,满意地走开了。红姐说,这位奶奶是她店里的老顾客了,经常会过来这边买报纸,对于他们那种单位里的退休老人读书看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现在买报看杂志的少了,但那些还在看报纸的人,他们不会因为时过境迁,改变习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报刊亭的守护有了意义。

在没有客人的时候,红姐就拿起扫帚清扫报刊亭门口的落叶,或是整理书架上的杂志报纸。红姐说,之前订杂志快递员都是会直接送到报刊亭的,现在不行了,我们得自己去邮政公司拿。不过还好,红姐家就在这附近,出行也方便,守着这个报刊亭,日子也就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她说,其实要经营好一个报刊亭也不容易,最主要的就是服务态度要好,物品摆放要整齐干净。在红姐的报刊亭里,报纸杂志摆放得都很整齐,仔细一瞧才发现,报刊全都是归类码放,相同类型的刊物一定会放在同一区域,让顾客想找什么都能一目了然,不费功夫。而零食玩具小吃,又是分门别类的摆放在另一块地方。一条坛前路之隔,绿荫下的报亭,也是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曾经在一代人心中,报刊亭也曾是外界信息的“聚集地”,大到国际时事,小到家庭琐碎,各种奇闻八卦都能在这里汇集。我们习惯,也享受着这几平米的空间带来的满足和乐趣。如果要问上学时必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想必很多人的记忆里一定少不了的就是《故事会》吧!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突然发现里面很多故事依然记忆犹新,还有些可以说是童年阴影了。传说中的作文三巨头《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这三本你一定买过。每周回校之前都要去最近的报刊亭买上一本带回学校,遇到上面写的好的句子,还要摘抄下来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后来再大一点,言情小说到处传,《花火》、《爱格》,翻开杂志,里面还有一大页的彩铃和手机主题,可以发短信下载。那样的场景,是在平淡的学习生涯里,带给我们的一点惬意。而现在,这样的报刊亭却在慢慢地与我们渐行渐远,它们终究,活成一个时代潦草的注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欠报刊亭的那两块钱,没法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