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小人物,大人生

图片发自App


      接触余华的书,还是缘起那本《活着》改编成的电影,短短两个小时的画面却呈现了整整七十年的沧桑巨变,作为90年后的我仿佛也能回忆起那个年代,数度眼眶湿润。在我的记忆里,有个儿童穿着缝补的衣裳,拎着一个啤酒瓶,蹦蹦跳跳地跑在泥泞的小路上,周边是金灿灿的稻谷,远处累的高高的稻草压着板车缓慢前进。最终儿童围在一位拎着木箱子的老爷爷身边,老爷爷翻开了箱盖,又扯开棉被子,取出了一根老冰棍转眼到就到了儿童的嘴巴边,欢声笑语一片。
      读这本《许三观卖血记》之前,立下誓言不会再次上余华的当了。可谁知,这简单的白纸黑字让我一下子就沉浸在里头三个小时,阅完全本,余音袅袅,灵魂都不愿回归。摸摸眼眶,泪痕还带着温度。文字的伟大之处,就是能直击你的内心深处吧!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
一、什么是善
      日日为善,可以称为是善良的人么?日日为恶,又可以称为是凶恶的人么?一个人的身份向来是有很多的,在社会中为社会成员,在家庭中为家庭成员,在朋友圈中为朋友,在工作圈中为同事,在学生圈中为同学,在陌生的人面前为路人。路人的身份伴随着一生,而我也是14亿人的路人,茫茫众生中的一叶浮萍。而社会成员,同学,同事,再到朋友,依次缩小,最后恐怕只有两三人。在这里,褪去伪装,离开繁复的世界,剩下一个虚弱的自己,连接两三人,是否还能传递出一丝温暖?因此,渺小的个体,为善的能力也就有限,无法造福万人,照顾好自己、家人和朋友,也就是为善。时间过去,力量一点一点地增强,那颗善良的心也就更有力量由己及人了。同时,善恶也没有界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也已过去。呼应内心的,可能只是对他人行为的赞同与反对。
      走过时间翻过一幕幕许三观的人生片段,其中的十分之九平淡的很像生活,只有十分之一震撼内心。可以谓之:小人物,大人生。
二、什么是家
      在这十分之九的人生了,家又占了十分之五,这个温暖的港湾不断为人生积蓄能量,让迷失在黑夜里的人也能找到方向。每日清晨,也会为了它扬帆起航。它又是堡垒,帮你挡住外面射过来的箭矢,又让浑身是血的你康复。它也有需要你的时候,你一直在就行。
      许三观因为卖血有了家,又为了家卖血三+次。当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吃一碗三鲜面的时候,却被嘲笑他的血只能用来当粉刷墙面的油漆,年迈的他第一次为自己流泪了。
三、什么是选择
      善恶没有界限,构成对错的选择也没有明显的划分。君子取之有道,道是自己假想的理由,能说服自己的道就是对的。能说服自己的,必定已经在不逾越规则的前提之下,又满足了道德伦理要求的。这个“必定”很多时候也会变成“大多数”。
      许三观在这一生中,做了多次选择,有一次“选择”能说服自己,却不满足前提。这一生又如何去评判?伤人少之为正吧。


      独善其身很难,独善其心也可。许三观的一生有许多能让人从中得到慰藉的地方,那一幕幕,就像寒冬里的一根火苗一样,温暖心房,细小却强烈。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我写到这里,可能还没有如此一样的“小的行为,大的意义”。我只能继续书写,希望有那么单薄的几页,等我年迈的时候翻阅时也会热烈眼眶。
      时刻保持温暖,温暖自己,又能温暖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小人物,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