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一

在007战友的推荐下开始读《亲密关系》,嗯,作者反复说自己是一本严谨的人际关系学著作,类似于说自己不是那种烂大街共情的鸡汤文,也是有道理的,看起来就像是一篇综述一样,到处都是引用的文献,尤其第二部分在讲述“研究方法”时让我有种拿错了《医学统计学》的感觉。



如果我们要正常的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在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的交往。这种亲密关系中酒包含有人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归属需要和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大关系,只要他们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就能得到满足。

在我的这段感情中,我可能需要的是这里说的是归属需要,期待对方关注我,包容我,极大程度的,所以老是不觉得被满足,就会生出期待、渴望、隐忍,进而是求之不得的歇斯底里,或许以后还会有心如死灰,但是不希望走到那一步。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快乐的与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2.痴迷型:就是儿童的焦虑-矛盾型,这类人若要觉得心安,就得过分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度的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这类人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那般亲密。

3.恐惧型:因为害怕拒绝而极力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是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

4.疏离型:认为与他人发生关系得不偿失,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我觉得自己就是痴迷型的典型代表了,我一直比较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付出真心,很希望照顾别人的感受。后来想过,不是那种无私的照顾别人的感受,只是如果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被我捕捉到可能会让我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避免自己这种痛苦,习惯性的做之前左右看看揣测一下。所以,这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顾及,时间久了被压抑的自我就会爆发,同时,更加不会选择,更加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老公是哪一类型,我不知道,似乎没法具体归入一种,他就是那种无所谓型,或许骨子里有一点恐惧型吧。

所以在我的感情中,我是投入感情很多的,我也需要等量或者更多的回应,但是我老公能给我的,虽然在他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绝大多数都给了我,量比起我期待的还是差很多很多(数量级)。因此就会有欲求不满的感觉,这么多年,从认识开始吧,感觉自己就一直在求关注求关注,求之不得想的开的时候就算了,想不开忍不了了就会歇斯底里一番,然后照旧。

这可能真的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和性格也有关系。因为父母总是吵架,冷战,我总是会担心有一天离婚了不要我怎么办,习惯性的去揣测他们的喜怒,去求关注,去顺应他们的要求。

书里还说“在亲密关系中满足、快乐的母亲,她们的孩子也倾向于拥有这种风格,而不安全型的母亲则往往有不安全的孩子”,我感觉我女儿特别的玻璃心,我已经八小时工作时间外全天候在陪伴她了,自认为也是有质量的那种,但是她总是表现出欲求不满,除去她是一个高需求宝宝,很可能孕期和出生之后,我和爸爸之间这种亲密关系需求不对等进而忧思、争执有关。现在我顺理成章的把这种亲密关系中被需要被关注的对象转嫁到孩子身上,虽然她粘着我,但是我有存在感,可能就是归属需求被满足了吧。有时候想想,就这样,母女俩,她上学我上班,中午我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下午下班放学陪她学习玩耍,也挺好的呀。我不是没有自我,我也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事情,只是坐下来觉得这些自己的美好幸福里没有老公的参与,很遗憾,很想一起。写完上面那句,我发现,只是孩子现在没有真正意义自己的爱好,就是过家家、讲故事,而且容易忽悠,我们两个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做这些,未必她再长大点,还愿意我陪着她做这个,她也会有自己的观点、爱好,我们可能有没有交集了,和她爸爸一样。

这个死胡同应该就是很多人说的,不一定要做一样的事,一样的爱好,你去做,他支持你,在背后笑着等你,就够了。可能我过多的追求了亲密关系中的仪式感和交集吧。感觉又是一个死胡同,说不清楚。

就这些吧,下次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0710《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