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7 空心病(3)

三、摆脱“空心病”的可能路径

1、短期应对办法

(1)治疗干预

    针对自杀等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持续时间大于1年、痛苦程度不可控、对社会功能产生阻碍等情况严重时,需要先进行临床精神治疗和心理治疗,需达到基本正常水平后再进行更多有益探索。


(2)自我救赎

    鼓励、引导和加强价值观教育,探索价值观系统,让其了解价值观体系(愿景、使命、身份、目标)对人发展的非常重要支撑作用。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做什么事情是对的、是好的,知道做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和自我肯定,是支撑我们的重要因素。发现内在的本我诉求,而非超我。

    转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帮助其挖掘动机背后的价值,相信每个人都是ok的,每个人都有资源达成目标,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最佳选择。从内在激发个人力量。

    培养成长型思维,认同我们每个人在兴趣上都存在千万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成长。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并不会怀疑或否定自己的兴趣,而是直接努力尝试去直面和解决问题,不逃避。


(3)外部支持

    心病还仍需心药医。如果是原生家庭影响,还需要从原生家庭入手开展治疗;如果是价值层崩塌,需要外界干预引导探索价值愿景;如果是成就感与自我肯定不足,需要帮助其打开更多视角去调整认知。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父母需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哪怕选错了也没事,否则孩子会在害怕选择中继续抵触父母的安排。我们小组认为,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告诉他们失败了再爬起来,其实是很难得空心病的,因为选错的代价要自己承担。另外,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多给孩子选择的信息,多些正向引导。


2、长期解决之道

(1)家庭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成长过程中,多与孩子陪伴、交流,创造出宽松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不提孩子达不成的目标(转变排名制为分数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家长自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时常思考自身,看到孩子优点,跟孩子形成正确的依恋关系,鼓励孩子、认可孩子,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不强加自身信念给孩子,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与关心、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安全、焦虑、回避、混合)、这样孩子就可以从内深深处获得价值感。

    不随意否定评价孩子,不对孩子过度保护,保护孩子的独特个性,让孩子在纷杂的社会中竞争和实践。


(2)学校德育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校德育和心理建设,改变唯分数论的价值观,不走形式主义,强化心理教育力度,不让大家感觉只有“不正常”的同学采取心理咨询,正常人也可以去做心理咨询。完善教师和绩效考评制度,不能一味把挂科率、到课率、考研率、就业率等与教师工作者的业绩挂钩,先让教师松绑,才能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

    用生命影响生命,提高教师待遇,让更多教师“活出自己”。一切教授不如身体力行,用自己实际行动树立良好教育工作者形象,培养学生勇往直前、一直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

    鼓励学生从小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例如第二课堂、模拟面试,少教授、多体验,借用生涯探索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生命潜能,寻找生命的丰度与厚度。


(3)社会实践

    规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从思想意识层面鼓励大家梳理远大志向,积极探寻自我并规划人生方向。

    说道社会价值观体系,那国外的孩子就没有空心病呢?这里以美国孩子为例,资本主义国家的孩子从小接受丛林法则洗礼,相对更容易接受竞争和生存意识,很多学生虽然学习考试不行,但有很强的独立谋生能力,懂得从关系中获得反馈,生活能力强,会个人安排自己时间,例如开车父母很早灌输,开车时候不能超速,尽量保证自己安全,关注道路和车辆情况,反观中国孩子相对规则感淡漠、生存能力弱。

    对比美中案例想说明国外也存在空心病,但是相较中国学生更为突出,原因就是社会实践的认知差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07 空心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