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母的人生,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

现在的生活物质丰富、甚至纸醉金迷,让人容易忘记,其实最早的生活不是这个样子的,不说历史,但说父母们的年代。

我们的父母大都出生于60年代左右,解放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物资贫乏,人们最关怀的问题是温饱。

我们没有经历过大饥荒、没有经历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不足,仅仅从父母的讲述中没有办法了解当时的贫穷及当时的价值观。

还好从古至今从来不缺乏文字记录者。第一批获得茅盾文学将的作家基本都会围绕这一段历史写作,了解父母们生活的年代,这些文字是最好的途径,就如莫言,就如古华。

前段时间读完古华的《芙蓉镇》,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如果放在现在,里面的主角“芙蓉姐子”胡玉音绝对是靠着双手勤劳致富的典型,家里有地,有集市的时候去卖豆花,她长的好,性格好,人缘好,卖的豆花里面料也很足,每逢集市大家都愿意去她的摊位上坐上一坐。

终于在她的努力之下,不仅赚到了钱还起了新楼屋。

她有一个疼惜她什么都以她为先的老公,本来按照常规的发展,她应该是慢慢的过上更加幸福和富足的生活。可那时候她的努力却为他带来了不幸!

政府要重新划分成分,也就是重新划分“地富反坏右”,她被化为富农,楼屋被征用,交给自己视为亲哥哥代为保管的1500块钱转身就被上交,结果丈夫还死了,而她在最终不仅每天要面对批斗,还要去扫大街。

既使面对这这么多的不公,以及视为亲哥哥的人为了明哲保身上交她辛苦赚来的钱之后,她依然能够保持善良,除了怨自己命苦以外从来没有怨恨过任何人,这是她收获爱情的根本原因吧!

芙蓉镇的结局是好的,她和爱人孩子生活在一起。可就像古华说的,他们经历的有些事情太过残忍,读者不忍心看,他也不忍心写,我好像看到了残忍是人性中的幽暗翻身做主,它和国籍无关。

从“芙蓉姐子”的一生可观那个时代的全貌,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的父母生的稍微晚一些,没有经历那些残酷的现实,即使经历过批斗的场面,也仅仅是小孩子去围观。

父母们的年代,好像真的很遥远,是我们无法触及的,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不仅仅是为了更深的了解父母,更为了记住教训,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如果和他们说他们可能会觉得那是故事,如果让他们去找文字,他们或许会怀疑文字的真实性。

这就是黑格尔说的“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所以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或者是自己太过自负总以为自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的原因吧。

了解历史太过遥远,那就从了解父母生活年代的背景开始吧,就像陈年喜在《微尘》里说的“读懂上一代人残缺又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父母的人生,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