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王刚是典型的农二代,父母含辛茹苦的从小供他上学,没怎么出过远门,唯一一次出远门还是父亲跟着村上的包工头去福建莆田干建筑,
大半年后,父亲归来,不光带回来了他的学费,还愣是用蛇皮袋扛着50斤蜜桔到家,为的只是让家里人都尝尝这福建的特产;那时候他才14岁,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庞好一阵心酸!
毕业后和大家一样,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几乎走遍了S市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刚开始找工作的那股劲也磨消殆尽。
虽然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合租的房子花不了多少钱,即便是如此,口袋里的现金也所剩无多,其实他特别想回家看看,再想想办法!
可昨天母亲在电话里提到了在家的艰辛,并让他在外面好好干,回家也是这样!
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去,只能留下,原本期待着自己工商管理的热门专业生到时候工作机会方面会很抢手,但是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样。
企业HR的口径不知怎的都是莫名的统一: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作岗位似乎只有车间操作员;而偶尔有些不需要工作经验的岗位也基本都是500:1或者2000:1的录取比例,竞争力非常大。
为此他很受挫,几乎看不到希望,也不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同学有的是家里人托关系有了着落,有的是在自家企业学习运营,还有的是干脆干起来微商……
为数不多没有着落也就是王刚他们几个难兄难弟,大家都是从小城市的农村里出来流入大城市的学堂,在大学里也只是学习到了一些简单的基础专业知识!
老师/教授们也并没有教给他们如何落户&找工作&谋生的本事,仅有的大四实习也只不过是在校办企业做个过场,意义不大!
现在的他们突然走出校门,迈向社会,无论是自己还是家里人都充斥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仿佛有了那张烫金的纸片,财富就能潮水般涌来。
可事与愿违,自从国家扩招后,每年全国700万的大学毕业生全部涌向社会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学历证书的贬值速度,如今的大学生和5-10年前的大学生显然没法比较。
所以现在的学生为了更好的生存,每年参加考研深造的人数持续逐年递增。
王刚没有这样选择,因为他不想再继续让家里的二老操心挂度,再为了学费的事情蒙受“困难”!
可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只是做了积极的思考,规划美好的未来,并充满了憧憬!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积极的思考,对未来殷切地期盼此刻反而化作了无尽的抱怨埋怨。
没有家庭背景,不是顶级学府毕业,有家不敢回,留又留不住,这一切的一切让他都无法抉择,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折磨当中。
最后为了生存,只好进去了一家电子厂做一线操作员,12小时/天,月入也就几千大洋,并不能代表什么,甚至连助学贷款也没有帮助太大。
冷静下来后他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不管是家里人还是他自己,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呢?为什么只做积极的思考,而没有综合考虑现实当下的事态!
家里人总觉得大学毕业后他理应过上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有房有车还能为家里人增光添彩。然并卵,这似乎只是单相思,盲目的停留在10年前的幻想当中。
而他自己也是如此,终究是人云亦云,父母的絮叨和唠叨变成了他的人生规划,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真实认识!
比如说:
1.自己真的能够顺利按照所思所想进行实践下去么?假如没有那么应该怎么办?
2.假如自己要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而非理想中的职场生涯,那么接下来还要如何进行下去?
3.父母面对儿女的现状,是不是应该先耐下心来倾听,而非一味地表达作为长辈的想法?假如自己的子女没有计划中表现的那么好,为人父母者又该作何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