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点儿枯燥乏味,以为只是讲友情而已,阿米尔背叛了哈桑,在哈桑因为帮助他而遭受痛苦时,视而不见,即使是因为懦弱胆小,即使是因为小孩子之间嫉妒父亲对别的孩子的偏爱,但他的做法也确实很寒心,为了消除自己的良心痛苦,决定眼不见心不烦,想要把哈桑赶出家。

但看到中间战争来了,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美国,哈桑和阿里也和他们分开了,阿米尔开始了在美国的生活,学习、打工、一直到成家立业,父亲因癌症溘然长逝,都一直和开始的哈桑没有脱了关系,虽然他远在美国,但那件事还是在他心底,始终是一个他没有勇气打开的结。

最后因为拉辛汗的一通电话,他要返回阿富汗,在与拉辛汗的谈话中,他知道了一个埋藏了多年的秘密,也是他活到中年、已经安居乐业后突然得知的一个真相,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曾经因为一些血统、颜面、地位、威望的关系,哈桑只能成为他们家的仆人,而且是哈扎拉人,被别人取笑的民族,一直以来,他本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它也可以成为少爷,但是命运如此,所以之前父亲对哈桑也很偏爱,也是想为自己赎罪。前文已经埋下伏笔。

此时阿米尔已经痛苦不堪,中年才得知这些真相,而且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哈桑也因为是哈扎拉人的原因被杀害了,长大之后还没有见面、还没有了了当时的心结就已经永远见不到了。

哈桑本可以不被伤害,因为他不是哈扎拉人,但是我们都不知道。此时全小说的悲剧基调已经上升到高潮,之后阿米尔开始挺身而出,他不能再懦弱下去了,为了赎罪,为了当年的愧疚,为了自己民族孩子的命运前途,他决定找到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这是他唯一可以赎罪的方式,虽然在途中坎坷艰辛,遇到了儿时欺负哈桑和他的阿塞夫,阿塞夫已经被战乱年代损坏心智,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变态,但是被阿塞夫暴打他的时候,阿米尔觉得那是一种解脱,小时候哈桑被欺负时他没有出手帮助,这种愧疚在此时他为救出索拉博被打时得到了解脱,但是我认为他的这种解脱也是比较懦弱,遭受肌肤之痛就可以弥补当时的错误和愧疚吗,当时哈桑的内心是多强大才可以在日后和自己的孩子说阿米尔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是反观也可以理解,因为阿米尔也别无他法,思想上刚遭受打击,曾经的美好国家如今已物是人非,童年的美好欢乐毁坏不再有,身上没有武器,本就一个懦弱的人此时可以挺身而出出现在那里已经是他的勇敢了,至少他已经迈出第一步了。

最后也是索拉博救了他一命,不管在什么时候,哈桑还是会帮助他,索拉博是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很像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索拉博和阿米尔回到美国,文末阿米尔为了索拉博追风筝时,也说了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也好像是和哈桑说的,最后首尾呼应,小说至此结束,也算一个完满的结局。

追风筝,这个风筝是友情、亲情、爱情,也是勇敢、正值、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追到了风筝他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才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

读完之后想一想,其实,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不是吗?

虽然风筝各不相同,颜色图案大小形状等等,但其实我们都在勇敢地追,一直追,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论是因为什么。

只要是人,我觉得或多或少都是这样的。

不愧是一部全球读者口耳相传的杰作,正如伊莎贝尔·阿连德所言: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道出了我的心声,读完之后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不知道是因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还是因为人物的性格,还是因为作者写的太好了,情节紧凑,前后呼应,伏笔铺垫等等。

大概都有吧。

此时光标闪烁不停,书中写完阿米尔的前半生,不知道他的后半生如何,索拉博如何,阿富汗他们的国家民族又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5-1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