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跨平台性的设计,Java的指令都是根据栈来设计的。不同平台CPU架构不同,所以不能设计为基于寄存器的。
在之前的章节也说过,基于栈的架构优点是跨平台,指令集小,编译器容易实现,缺点是性能下降,实现同样的功能需要更多的指令。
在JVM中,栈是运行的单位,堆是存储的单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栈解决程序运行问题,即程序如何执行,或者说如何处理数据,堆解决的是数据存储的问题,即数据怎么放,放在哪。
Java虚拟机栈,早期也叫Java栈。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其内部保存一个个的栈帧(Stack Frame),对应着一次次的java方法调用。是线程私有的,生命周期和线程一致。
虚拟机栈主管Java程序的运行,它保存方法的局部变量(8种数据类型,对象的引用地址),部分结果,并参与方法的调用和返回。
我们来看一段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 = new Test();
test.methodA();
}
public void methodA() {
int a = 10;
int b = 20;
methodB();
}
public void methodB() {
int c = 30;
int d = 40;
}
}
上边的方法执行过程如下图:
一个栈帧对应着一个方法。在方法执行的时候,第一个方法A入栈,调用其他的方法B的时候,被调用的方法B就会入栈,在上一个方法A上边,这个过程叫做入栈或压栈,在栈中最上边的栈帧对应着的是当前方法,当前方法B执行完成之后就会出栈,这个过程就叫做出栈或者弹栈。B方法执行完毕出栈,A方法对应的栈帧就变成了栈中最上边的栈帧,作为当前方法,A方法执行完毕,程序就结束了。
在一条活动线程中,一个时间点上,只会有一个活动的栈帧。即只有当前正在执行的方法的栈帧(栈顶方法)是有效的,这个栈帧被称为当前栈帧,定义这个方法的类就是当前类。
执行引擎运行的所有字节码指令只针对当前栈帧进行操作。
如果在该方法中调用了其他方法,对应的新的栈帧会被创建出来,放在栈的顶端,称为新的当前帧。
不同线程中所包含的栈帧是不允许存在相互引用的,即不可能在一个栈帧之中引用另外一个线程的栈帧。
如果当前方法调用了其他方法,方法返回之际,当前栈帧会传回此方法的执行结果给前一个栈帧,接着,虚拟机会丢弃当前栈帧,使用前一个栈帧重新称为当前栈帧。
Java方法有两种返回函数的方式,一种是正常的函数返回,使用return命令;另外一种是抛出异常。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会导致栈帧被弹出。
对于上边的返回函数有必要强调一下,抛出异常是指没有被try catch捕获,如果被try catch捕获属于正常的函数返回,如果抛出异常,则要看调用此函数的上一层方法/函数是否有try catch,如果没有,则会继续往上抛,直到遇到最上层的方法(栈底方法)或者被捕获,遇到最上层的方法中也没有try catch捕获属于抛出异常,程序结束,最上层的方法中或者中间的方法捕获异常属于正常的函数返回。
对于栈来说不存在垃圾回收的问题。因为栈只有入栈和出栈,但是由于栈空间有限,如果一直入栈,并不出栈,就会出现OOM.
Java虚拟机规范允许Java栈的大小是动态的或者是固定不变的。
刚刚我们说到Java栈的大小可以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使用参数-Xss来设置线程的最大栈空间,栈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函数调用的最大可达深度。
那么我们怎么证明栈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函数调用的最大可达深度呢?
来看一段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private static int a = 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Test.a);
a++;
main(args);
}
}
程序中有一个静态变量作为计数器,每调用一个main方法,a就会 + 1,我们先不设置栈空间大小,执行程序,我这边输出的a的最大值为11418:
此时我们设置栈的空间为256k : -Xss256K
我们再去执行程序,a的最大值为2459:
上边的例子也说明了,我们的JVM默认的栈空间大小是要比256k大的。
我们先看一段简单的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 = new Test();
int a = 1;
test.test();
}
public void test() {
}
}
就会出现这个页面:
选择方法->main->code
这个局部变量最大槽数就是局部变量表的长度, 也就是上边所说的方法的Code属性的maximum local variables,这个值在运行时也不会改变,因为在编译期已经确定了。
code中的LocalVariableTable就是我们说的局部变量表,有三个,分别是args,test, a。和我们程序中的代码是对应上的,其中L表示的是引用类型变量。
参数值的存放总是在局部变量数组的index0开始,到数组长度-1的索引结束。
局部变量表,最基本的存储单元是slot(变量槽)。
在局部变量表中,32位以内的类型只占用一个slot((包括returnAdress类型),64位的类型(long和double)占用两个slot.
JVM会为局部变量表中的每一个slot都分配一个访问索引,通过这个索引即可成功访问到局部变量表中所指定的局部变量值。
当一个实例方法被调用的时候,它的方法参数和方法体内定义的局部变量将会按照顺序被复制到局部变量表中的每一个slot上。
如果需要方法局部变量表中一个64bit的局部变量值时,只需要使用前一个索引即可,(比如访问long或者double类型变量)。
slot的重复利用
栈帧中的局部变量表中的槽位是可以重复重用的,如果一个局部变量过了其作用域,那么在其作用域之后申明的新的局部变量就很有可能会服用过期局部变量的槽位,从而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public void test() {
int a = 0;
// 变量b的作用域是这个大括号,出了这个大括号b就把槽位释放
{
int b = 0;
b = a + 1;
}
// 变量c占用的是b的槽位
int c = a + 1;
}
上边的方法按照上边说的局部变量表的长度应该是4,分别对应this,a, b,c。但是实际上只用了3个:
这是由于b的作用域问题,变量b的作用域是大括号,出了这个大括号b就把槽位释放,c就会占据b的槽位,所以b,c的槽位索引是一样的。
写一段代码:
public void test() {
// byte,short,char,boolean都会一int类型保存
byte i = 15;
int j = 8;
int k = i + j;
}
在jclasslib中打开:
执行流程:
指令地址的数字就是PC寄存器执行到哪一步。push执行就会将数据放到操作数栈中。store相当于出栈,放在局部变量表中。
load会将局部变量表中的数据拿到操作数栈
进行运算,然后把结果放在局部变量表中。
在之前我们说过我们使用的是基于栈式架构的虚拟机,它锁使用的零地址指令更加紧凑,但是完成一项操作就需要更多的入栈出栈指令,也就意味着将需要更多的指令分派次数和内存读写次数。
由于操作数是存储在内存中的,因此频繁的执行内存读写操作必然会影响执行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HotSpotJVM提出了栈顶缓存技术。将栈顶元素全部缓存在屋里CPU的寄存器中,寄存器的指令更少,执行速度快,以此降低对内存的读写次数,提升执行引擎的执行效率。
上边写的代码在终端进行反编译,执行 javap -v .\Test.class:
Classfile /D:/git-project/Test/out/production/Test/chunqiu/Test.class
Last modified 2022-10-15; size 572 bytes
MD5 checksum f753981425d371a4d1f2d4a1e17a4fdc
Compiled from "Test.java"
public class chunqiu.Test
minor version: 0
major version: 52
flags: ACC_PUBLIC, ACC_SUPER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5.#26 // java/lang/Object."":()V
#2 = Class #27 // chunqiu/Test
#3 = Methodref #2.#26 // chunqiu/Test."":()V
#4 = Methodref #2.#28 // chunqiu/Test.test:()V
#5 = Class #29 // java/lang/Object
#6 = Utf8
#7 = Utf8 ()V
#8 = Utf8 Code
#9 = Utf8 LineNumberTable
#10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11 = Utf8 this
#12 = Utf8 Lchunqiu/Test;
#13 = Utf8 main
#14 = Utf8 ([Ljava/lang/String;)V
#15 = Utf8 args
#16 = Utf8 [Ljava/lang/String;
#17 = Utf8 test
#18 = Utf8 a
#19 = Utf8 I
#20 = Utf8 i
#21 = Utf8 B
#22 = Utf8 j
#23 = Utf8 k
#24 = Utf8 SourceFile
#25 = Utf8 Test.java
#26 = NameAndType #6:#7 // "":()V
#27 = Utf8 chunqiu/Test
#28 = NameAndType #17:#7 // test:()V
#29 = Utf8 java/lang/Object
{
public chunqiu.Test();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1,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V
4: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3: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5 0 this Lchunqiu/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java.lang.String[]);
descriptor: ([Ljava/lang/String;)V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Code:
stack=2, locals=3, args_size=1
0: new #2 // class chunqiu/Test
3: dup
4: invokespecial #3 // Method "":()V
7: astore_1
8: iconst_1
9: istore_2
10: aload_1
11: invokevirtual #4 // Method test:()V
14: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6: 0
line 7: 8
line 8: 10
line 9: 14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5 0 args [Ljava/lang/String;
8 7 1 test Lchunqiu/Test;
10 5 2 a I
public void test();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line 13: 3
line 14: 6
line 15: 1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11 0 this Lchunqiu/Test;
3 8 1 i B
6 5 2 j I
10 1 3 k I
}
SourceFile: "Test.java"
有一块Constant pool,带#的都是符号引用,在我们的方法中就会有相关指令指向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符号引用最终都会指向真实引用。
动态链接调用图:
为什么需要常量池呢?
常量池的作用,就是为了提供一些符号引用和常量,便于指令的识别。
在JVM中,将符号引用转换为调用方法的直接饮用与方法的绑定机制有关。
对应的方法绑定机制为早起绑定和晚期绑定。绑定是一个字段,方法或者类在符号引用被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这仅仅发生一次。
由于面向对象具有封装,集成和多态等特性,这类变成语言具备多态性,那么自然也就具备早期绑定和晚期绑定两种方式。
非虚方法
虚拟机中提供了以下几条方法调用指令:
*普通调用指令:
* invokestatic :调用静态方法,解析阶段确定唯一方法版本
* inVokespecial : 调用< init >方法、私有及父类方法,解析阶段确定唯一方法版本
* inVOkeVirtual :调用所有虚方法
* invokeinterface :调用接口方法 ·
前四条指令固化在虚拟机内部,方法的调用执行不可人为千预,而 invokedynaic 指令则支持由用户确定方法版本。其中 invokestatic 指令和 invokespecial 指令调用的方法称为非虚方法,其余的( final 修饰的除外)称为虚方法。
JVM字节码指令集一直比较稳定,一直到Java7中才增加了一个invokedynamic指令,这是Java为了实现『动态类型语言』支持而做的种改进。
但是在Java7中并没有提供直接生成invokedynamic指令的方法,需要借助ASM这种底层字节码工具来产生invokedynamic指令。直到Java8的Lambda表达式的出现,invokedynamic指令的生成,在Java中才有了直接的生成方式。
动态类型语言和静态类型语言
动态类型语言和静态类型语言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类型的检查是在编译期还是在运行期,满足前者就是静态类型语言,反之是动态类型语言。
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静态类型语言是判断变量自身的类型信息;动态类型语言是判断变量值的类型信息,变量没有类型信息,变量值才有类型信息,这是动态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Java7中增加的动态语言类型支持的本质是对Java虚拟机规范的修改,而不是对Java语言规则的修改,这一块相对来讲比较复杂,增加了虚拟机中的方法调用,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运行在Java平台的动态语言的编译器。
1.找到操作数栈顶的第一个元素所执行的对象的实际类型,记作C。
2.如果在类型C中找到与常量中的描述符合简单名称都相符的方法,则进行访问权限校验,如果通过则返回这个方法的直接引用,查找过程结束;如果不通过,则返回java.lang.IllegalAccessError异常。
3.否则,按照继承关系从下往上依次对C的各个父类进行第2步的搜索和验证过程。
4.如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则抛出java.lang.AbstractMe thodError异常。
IllegalAccessError介绍:
程序试图访问或修改一个属性或调用一个方法,这个属性或方法,你没有权限访问。一般的,这个会引起编译器异常。这个错误如果发生在运行时,就说明一个类发生了不兼容的改变。
虚方法表
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会很频繁的使用到动态分派,如果在每次动态分派的过程中都要重新在类的方法元数据中搜索合适的目标的话就可能影响 执行效率。因此,为了提高性能, JvM 采用在类的方法区建立一个虚方法表 (非虚方法不会出现在表中)来实现。使用索引表来代替查找。
每个类中都有一个虚方法表,表中存放着各个方法的实际入口。
那么虚方法表 什 么时候被创建?
虚方法表会在类加载的链接阶段被创建并开始初始化,类的变量初始值准备完成之后, JVM 会把该类的方法表也初始化完毕。
说白了就是子类如果重写了父类的方法,由于虚方法表的存在,调用的时候就去虚方法表中直接使用,就用自己的,如果没有就用父类的方法,不需要再次一层层向上询问直到找到。
存放调用该方法的pc 寄存器的值。
一个方法的结束,有两种方式: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退出,在方法退出后都返回到该方法被调用的位置。方法正常退出时,==调用者的 pc 计数器的值作为返回地址,即调用该方法的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而通过异常退出的,返回地址是要通过异常表来确定,栈帧中一般不会保存这部分信息。
木质上,方法的退出就是当前栈帧出栈的过程。此时,需要恢复上层方法的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将返回值压入调用者栈帧的操作数栈、设置pc寄存器值等,让调用者方法继续执行下去。
正常完成出口和异常完成出口的区别在于:通过异常完成出口退出的不会给它的上层调用者产生任何的返回值。
当一个方法开始执行后,只有两种方式可以退出这个方法:
1 、执行引擎遇到任意一个方法返回的字节码指令( return ) ,会有返回值传递给上层的方法调用者,简称正常完成出口;
2 、在方法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异常( Exception ) ,并且这个异常没有在方法内进行处理,也就是只要在本方法的异常表中没有搜索到匹配的异常处理器,就会导致方法退出。简称异常完成出口。
方法执行过程中抛出异常时的异常处理,存储在一个异常处理表,方便在发生异常的时候找到处理异常的代码。
上图表示 如果在4-16行出现的异常,就执行19行的异常处理。
战争中还允许携带与Java虚拟机实现相关的一些附加信息。比如对程序调试提供支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