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01丨
两个人从陌生走入热恋的状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内到外的吸引,一种是由外到内的吸引。
由内到外,就是两个人在初次相见时,彼此不来电,但是随着接触的深入,发现内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和吸引力。由外到内,就是常说的一见钟情,单从外表上,就可以判断此人是不是自己的菜。
两种方式有着截然相反的逻辑,前者偏精神层面的吸引,后者偏肉体层面的冲动。
不过,在当下这个时代,在自由恋爱和相亲的时代,后者显然是占据主流的。因为在浮躁信息过载的今天,鲜少人有耐心过滤掉你的外表直接了解内心的,再者了解内在的成本也很高昂的。
通常来说,通过这种通过肉身吸引走到一起的人,情感的波动性,远比通过精神吸引走到一起的人要大得多,婚姻的稳定性也正好相反。
但是,在情欲惑乱的今天,多少人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彼此你侬我侬的热恋中,带着荷尔蒙的冲动,在干柴烈火下,发誓成为彼此一生的唯一,随后走入婚姻的殿堂,以为从此真爱永远,激情永远。
但是,随着婚后彼此激情的消耗殆尽,欢愉的性爱频次便越来越低,尤其是女性在生完孩子后,此生的性生活便提前结束了。
丨02丨
在当代人对性爱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走进爱情-渴望激情永远-走进婚姻-性爱频次低下这种模式,似乎成了一种永恒的悖论。为此,著名的婚恋专家李银河女士,提出婚姻制度出现了大问题,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以后会逐渐消亡,即使不消亡,也会出现多元化的婚恋形式。
除了目前一对一长久性的婚姻形式,李银河提出了未来四种多元化的婚姻形式:第一个是开放式婚姻,两人虽然是夫妻,但是彼此不干涉对方的肉体和精神出轨。第二个是合同制婚姻,到期后可续约可不续约。第三个是同居不婚,不爱了随时分开。第四个是单身,一生可以随时交往不同的对象。
总体来看,无论说婚姻制度不再适合这个时代的,还是说李银河提出的四种新的婚恋模式,都是基于性的角度提出的。
但是,婚姻的功能明显是去激情化的,去爱情化的。不是有一个普世的说法嘛,两个人相处久了,就变成亲人了,从爱情到婚姻,就是从恋人走向亲人的过程,也就是从性爱走向泛爱的过程。
也难怪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不过,这也是人的天性屈从于伦理道德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从开始接触的那一刻起,都是新鲜感逐渐丧失的过程,因为人的天性永远是不断的追求新鲜和刺激。对于婚姻来说亦如此,婚姻里的那个人亦如此,几十年如一日的面对。
丨03丨
道德和天性,压抑和释放,忠贞和刺激,似乎永远是悖论相对,徘徊在两者边界,我常常在思考,爱究竟是什么?性真的那么重要吗?伴侣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
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下面这张图片,给到我很大的震撼和反思,那一刻突然意识到爱是什么了。这是一名医生拍摄到的一幕,看到之后抑制不住的哭了,与君百岁终须一别,这辈子谁能在床前陪你走完这一生?
以终为始,人活着就是去寻找这样一个人,经历你大半生的光景,陪着你说说话,驱走你的黑暗和孤独。从终点溯源,爱不再是性爱那么简单了,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陪伴;伴侣也不单单是一个人,他更多的是自己一生的信仰。
如此来说,婚姻,是比爱情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中,关于爱和婚姻的真谛,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刚刚做过一次大病手术的老头,他说,到了我这把岁数,你以为婚姻,还是什么争争吵吵吗?还是什么条件吗?财富吗?你看我现在的身体,什么都不意味着,就意味着午夜三点我醒来,我口渴我伤口疼,我只需要捅捅旁边,老太太就知道我这个时候要喝水。
就这一口水你说多贵?如果没有几十年经营出来的婚姻,这个时候我上哪儿去要这口昂贵的水?
这就是婚姻的价值所在,叨叨说话,默默陪伴,在相互需要的时候,永远都在身边。
丨04丨
提到陪伴,我不禁又想到Papi酱的人生关系排序,她给到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这个排序跟我的观念如出一辙,之所以伴侣会比孩子和父母重要,就是因为伴侣是家庭最小单位的组成,伴侣是唯一陪你走过半生到老的人。
在自己整个人生中,只有伴侣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父母陪你长大到成年那一刻,他们总会先你离开很多年。孩子也只会陪你他们的前十几年,成人之后他们组建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你不可能是他们生活的重心,所以,只有伴侣才是陪你一起走到老的那个人,陪你度过最美好年华的那个人。
回到今天的题目上,性和爱、肉体和精神的占比和平衡问题,已经厘清,相较于精神陪伴,性爱就是调味佐料,要有但不一定非要有,或者说不同的年龄阶段,性的占比是不同的,但它永远不会占比最重。
在今天这个欲望横流的时代,人更注重天性的释放,更注重自我的感觉,更注重当下的享受,追求感官的刺激多于精神的享受。这或许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要有意识地给真爱留些空间,而且意识到的时间越早越好。
因为两个人认识的越早,感情就越纯粹;反之,相识的越晚,感情就越不纯粹,越难建立信任关系,因为掺杂了很多现实利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