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令人幸福的“车前效应”

读出令人幸福的“车前效应”

芦台经济开发区一中 王术春

“车前”就是车前草,也叫车前子,是一种能入药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形如猪耳,种子成穗状,所以又叫猪耳朵穗子。“车前效应”是我自己对一种感悟地独创概括。

有一天,值夜班时遇到了已经退休的老同事郭老师,问起他的痛风病,他说车前子泡水喝,可治痛风,但他又一脸无奈地说:“只怕这东西不好找了!”。他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激起了我为他寻找车前子的好奇。我每天早晨都到田间跑步,那天为找车前子,特意到偏僻处对着手机上的图片“寻宝”,竟然在路边找到了两株。送给郭老师时,他又依据实物讲了车前的特征。几天后,我在学校音乐教室的东边发现了一排大叶车前,穗子很粗壮。又过了几天,和学生跑步时,在操场南球门的边上,绿油油的,中无杂菜,尽是车前!更让人想不到是,第二天当我跑在每天跑步的小路上时,先是偶尔看见几株绿穗的车前藏在草丛中,越跑越多,越跑越多!后来在自己的脚边,铺满两道光光的车辙间空地的,都是小小的碧绿的车前子!

初知车前,辨识车前,寻找车前,遍地车前……随着自己对车前认识地不断加深,车前在我的世界里也变得丰富起来。这就是一种认知规律:不知车前时,世上无车前;认识车前,求车前,满眼尽是车前。一项工作,你对它了解得越广博越深刻,它给你带来的发现就越丰富。读书也是这样,读一个人,读一本书,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由此引出很多个自己不曾预料到的“新世界”。

读书,读着读着,会遇到很多高人。

工作之初,急切的渴望突破语文教学的困境,邮购的第一本书是《三老语文教学论文精粹》,从此知道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读起来虽懵懵懂懂,但能明确地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方向是错的。于是,探索之心更加急切。后来读魏书生,从学生管理到语文教学,自己的观念产生了极大的颠覆,但是自己的功力和追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的是更大的痛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随领导去北京买资料,在西单图书大厦看到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见我喜欢,领导为我买下三本。从此,赵谦翔带着他的“绿色语文”来了,钱梦龙带着他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来了,孙双金带着他的“情智教育”来了。语文,在我的眼前突然变得鲜活深邃起来!读完了绿色语文,我开始重视用自己的“示范”来训练学生;读完了三主四式,我知道了课堂应该是“交流”的乐园;读完了情智教育,我更深地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曾经是多么的苍白。

几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从此我的语文世界里有了更多的榜样。

于漪老师教我带着“两把尺子”和民族情怀,教大语文;程翔老师用他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告诉我,语文教师必须是探索者和学问家;于永正、支玉恒以其质朴大气的教风,让我领略了什么是真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王君的青春语文最有激情和智慧,让我认识了语文课堂的大革命——用生命爱语文,用生命教语文,活法即教法;最感谢的是余映潮老师和王崧舟老师,他们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有力的抓手和更有诗意的追求;最近在学的是王开东的深度语文和肖培东的浅教语文,一深一浅,说的都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些大师不约而至,悄悄地立在了我的面前,这宏大的景象就缘自我当初对语文的热爱和追寻。曾经的孤独苦闷,因为不懈地探寻而变得热闹光明起来。所以,别小看了困惑的萌芽,只要向往光明,持续生长,总有机会看见阳光;持续生长,不断向上,会有雨露,会有清风,会有广阔的蓝天。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这就是成长的力量。

读书,读着读着,会领悟到新的境界和哲学。

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闭塞的环境中,让人痛苦的不是劳累,而是孤独,伴随孤独的还有茫然。在无人指点方向的日子里,我曾想过,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但总觉得无聊的酒桌文化不是我想要的日子。于是,我开始叩问生命,叩问生活,叩问课堂,日子,我到底应该怎么过?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对于我来说,真正称得上精神阅读的是读刘墉的《超越自己》。“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种强烈的念头在心中升起: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塑造自己!我开始阅读,并做摘抄。跑步,让我知道了《跑步圣经》,“跑步就是遇见最好的自己!”乔治希恩引领着我开始寻找自我。2012年3月3日,我开始慢跑,并视跑步为“续命”。“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尽除。”,因为读王崧舟知道了陶继新老师,《语文的文化品格》正式开启我的传统文化之旅。2010年初读《论语》,2011年通背《老子》。读书真的可以治病,它让我沉静下来,不再浮躁了。

不与人争利益之长短,专与己争品德之高下。

我是我非任人说,专心致志尽职守,止谤莫若修身。

琐怨细愁由他去,心无旁骛读圣贤,避暑莫若亲冰。

这是当年日记里感悟,可见读书已使我的心境有了变化。

《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父亲南怀瑾》、《佛陀传》、白燕升的自传《大幕拉开》、盛道和夫的《活法》、《匠人精神》,这些书都曾照亮过我的心灵。精神的明亮,带来的是对课堂的全新理解。

“爱岗就是行善,敬业便是积德。”从此,我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开始追问我的课堂:学生上课沉闷了,我们就断定这些学生学习态不端正,并以此为我们不认真教找借口。真的是那样吗?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就永远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灵的困惑。学生渴望激励,我们给了吗?学生渴望在展示中得到自信,我们帮他们创造机会了吗?

读书和思考,使我对教学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解:

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寓居"于知识的过程,是能力发生、发展、形成、提高的过程。

不把学生引入情境里,就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境中学"。

不一样的学生,应有不一样的要求;不一样的学生 , 应有不一样的“问”。教育的情怀,就是面对学生的时候,眼前是一群各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班的学生看作一群人。

教师上课,是“讲自己”还是“练学生”。——决定了教师是强迫着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学,还是教师要适应着学生的心理来教。

读书,最大的妙处就是,读着读着,它便引领你到达一个全新的境界。知道了自己的长进,却很难说出是哪本书给了自己新的灵魂。就好像我在开头写到的,在每天跑步的路上发现车前子一样,生活就像变戏法一样,给不懈追寻的你变出了你未曾设计的,但却是你想要的一切。

读着读着,一群你渴望遇见的人出现在了眼前;读着读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在了心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关读书的“车前效应”。

要读出“发现车前子”的幸福,需要专于一境。一境就是一种现象,一项工作,一个问题,围绕这个“一”来读,一线串珠,联系起与之相关的人,串联起相关的书。例如,专一于语文教学,就会联系起众多的专家和相关的书;专一于生命思考,就会引来很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专一而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台阶,一步一个境界。

要读出“发现车前子”的幸福,需要持之以恒。很多时候,之所以感受不到读书的快乐,就是没有坚持。没有坚持将一本书读完,没有坚持去读更多的相关的书,没有坚持寻找,这样就断了很多联系。很多时候,是持之以恒的坚持,使理解有了多角度的联系,从而使其变得全面立体而深刻。坚持读下去,坚持探寻下去,眼前就会出现宏大的场面。

要读出“发现车前子”的幸福,需要静谧自怡。静,就是要安得下心;怡,就是找得到快乐。读书,只有能静下来,才能将心止于文字间,只有能从文字间体会出深层的意蕴来,才能从中享受到快乐。书能给人想象,书能给人慰藉,读书是心灵的与文字的默契。读书快乐的前提是心静,静静地读下去,文字间的清泉就会不断地涌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出令人幸福的“车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