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苏轼的词

苏轼即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料”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1.诗词一体的文学观念

苏轼在理论上突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上的区别,但它们在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上是一致的,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2.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自是一家”之说的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一致,作词应想写诗一样抒发自己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苏轼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二)变革词体的方向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如《沁园春 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改变了词作者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2.开拓词境

(1)内心世界的开拓

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感悟到人生如的梦,真切的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他并未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趋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2)外在世界的扩展

自然景物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词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既有奔走流动的气势,也有清新秀美的画面,有时将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西江月》。

乡村世界

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是以前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苏轼创作的《浣溪沙》,多角度地描写了徐州的乡村景色和村姑农叟的生活情态。他常常流露出对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的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法,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主要体现在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题序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所以词作所抒的是何种情志或因何事生发,必须有所交代和说明。因此,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2.用典

在词中大量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四)豪迈奔放的风格

1.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即使偶尔不执音律也在所不顾。正因如此,苏词像苏诗一奔放豪迈样,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2.虽然苏轼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且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倾荡磊落如无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研笔记——苏轼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