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些无处安放的个人感受被言说

在这个特别追求效率的时代,焦虑的人们在交流时常常直奔主题: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每个人都关注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中自己或他人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大关心彼此内心的感受如何。

01 从不表达感受的人

在工作场合,没有人谈感受,人们更多地是在解决问题。但是悖谬的是,很多工作要求员工去关注顾客的感受,照顾顾客的需求,但领导们常常并不关心员工的感受。

如果没有人关心员工的感受,他们拿什么持之以恒地去关心工作对象的感受呢?

回到家中,人们也极少谈感受。

有的人因为很爱自己的家人,不愿意给家人带去“负能量”。而谈论工作中那些让自己感到不悦的感受,似乎就是在把所谓的“负能量”和“坏情绪”传递给家人。

不仅如此,有的人担心家人承接不了。毕竟每个人在社会上打拼都可能有情绪,一旦向伴侣抱怨,伴侣可能会说:“你不高兴,我也不高兴,你累、我也累。你要求我理解你,那谁理解我呀?” 而那些自认为可以很好地在家庭里屏蔽工作情绪的伴侣,则可能指责对方:“这么小的事,犯得着生那么大的气吗?你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每个人都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本想寻求一份温馨和关怀,但最后却变成了谁也不理谁。为了避免争吵、避免给自己添更多的堵,大家都不谈感受了。

于是,“不把情绪带回家”、“不把工作带回家”成为我们的口号。似乎,家门内外你能立刻变身。

02 需要树洞的人

以前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树,每次下班回家,就对着树洞说说自己这一天的不快乐。可能是上班的疲乏、领导的批评、在外打拼的苦累…… 等心情调整得差不多了,再进家门。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很好。

如今,人们的“树洞”变成了汽车。据说很多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前都要在车里坐上一会儿,为的是发发呆或整理心情。

人们的“树洞”变成了手机。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交友软件,使你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

回到家中,面对着亲人,却常常无话可说。

而,家,不应该是一个最好的树洞吗?你在外面受的一切委屈、积攒的一切愤怒,都可以被一个温馨的家承载和消化。第二天一早,你又信心满满地走出家门。

03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谈论感受

人们很少谈感受,而喜欢讲道理。

那么,什么是感受呢?感受和道理相对,更多指向身体和情绪层面。比如,你觉得冷或热、觉得疲惫。这些是身体层面的感受。你觉得孤单、快乐、生气、无聊……这些是情绪层面的感受。

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那些有关一个人“应该”怎么做的说教。比如:天气冷了,你应该多穿点儿。你感冒了,应该吃药。你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你应该出去走走,别在家闷着。爱说教的人,之所以讨厌,就是因为,他觉得他比你更懂得你需要什么。

讲道理却很安全,因为讲道理永远不会错。

但谈感受却有一些障碍和风险。

人们往往把感受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表达的。一类是不能表达的。

那些所谓的“好”的感受,比如快乐、感恩,往往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出来。而有些所谓“不好”的感受,则被视为是负面的、不被鼓励的。比如,人们很少会去表达愤怒、绝望、无助,这些比较强烈的情绪。为什么呢?

有些人知道怎么谈,但是却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而把那些快到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

首先,是中国家庭的文化特点。

“我想你了”,这句在朋友和恋人之间相对容易出口的话,在家人之间,却听起来很“别扭”。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比较内敛,在大多数家庭里,也没有这样的表达“文化”。我们很少从家庭中学到怎样自然而亲切地使用语言表达感情。

如果我们不想改变,我们的家庭文化就会一成不变,我们的孩子也就学不会在家庭中如何直接地表达感受。

其次,人们担心自己的感受不被接纳。

一个女孩很想告诉父母:“其实,我在学校已经很努力了。我希望周末可以出去和同学玩。但你们对我管束太多,给我安排的补习班也太多,我觉得很烦、很郁闷、很生气。”但是她却从未这么说过。为什么?

女孩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规范”,比如说,要尊敬长辈,不能说对长辈不恭敬的话。一旦女孩尝试反对父母的安排,父母马上就会给她讲道理,比如“不吃苦怎么能进步?”

因此,在这个家里,不能表达感受。女儿没办法表达不满,她的不满就一直被压抑。

再次,人们担心表达自己的感受会伤害到对方。

很多人有这样的苦恼,“如果因为我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伤害到对方,我该怎么办?”或许是因为爱,或许是因为恐惧,或许兼而有之,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要对别人不舒服的感受负责任,为了避免对方感到受伤,极少谈论自己的感受。

04 谈论感受是有意义的

然而,谈论感受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谈论感受能帮助我们更理解自己。

有时候,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够了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更无从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次,一个朋友对我说,最近睡不好觉,总是做梦。我问,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她说,“还好啊,我心情可以。”

“心情还好、心情可以”,这些都是很模糊的表达。说了等于没说。我还是不明白她情绪到底怎么样。她自己也没有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内在体验。

于是我接着问,“你生活中有什么让你觉得很有压力的事情吗?”她想了想,说:“的确有。最近在装修房子,家里人不管,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操弄。然后,家里人还很不满意。总是说这里不好哪里不好。可是真正实施的人,又只有我一个,他们又不管。”

我问:“面对这样的事,如果是我的话,很难保持平稳的心情。你呢,面对这件事,你是什么感受?”

“我很郁闷。我为家里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东奔西走地看建材、选家具,他们什么都不干,就只会挑刺。气死我了。我好想骂人啊!现在这事已经骑虎难下,我硬着头皮也要把它弄完,我好累!每天都身心俱疲!回到家,我还要辅导孩子的学习,我还要忍着不去吼孩子,老人和丈夫都不管孩子学习的事,我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什么都要依靠我,没个能帮忙的人。”

这时,她的情绪好像开闸的洪水似的,边说边抹擦眼泪。

说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帮助别人更理解我们。

我问他:“那你的家人,他们知道你的这些心情吗?知道你现在这么郁闷、这么生气、这么累、这么孤立无援吗?”

她摇摇头说:“他们很可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我每天很烦躁,他们也不知道我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之前也不懂得应该怎样去表达。”

你看,你一方面埋怨家人不理解你,另一方面你又不说出自己的感受,他们怎么能理解你呢?也许他们不是善于揣摩别人心思的人,如果你不直接表达,他们怎么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来为你分担呢?

谈论感受,可以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

恋人在刚开始交往的时候,特别不吝啬自己的爱意表达,每天都把“爱你”“想你”挂在嘴边。等相处到一定的阶段,就开始产生各种摩擦。这时候,不再表达感受的伴侣往往会变得疏离。十几二十年的夫妻,突然在孩子高考结束后提出离婚的请求,往往就是因为长期不交流和疏离所导致的。那些平日里经常彼此交流感受的伴侣则会感到彼此的关系比以前更加亲密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步入青春期,父母们常常发现亲子之间很难交流。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使用“命令式”语气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不再奏效,反而将孩子越推越远了。但是那些意识到问题并做出改变的父母们,既可以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担心,也可以邀请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和需求,彼此倾听和协商。这样,青春期孩子也能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05 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都去哪里了?

不表达并不代表不存在。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被人们深深地压抑在心底深处,压抑在身体里。但是,所有的情绪能量都需要出口。

无处安放的内在感受,常常让身体的不适为自己代言。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有研究发现,强烈持久的压抑情绪,会抑制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或加重高血压 、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身心疾病。

中医中也有“情志病”的说法。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七情,也被称为“七气”,而“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早已认识到,许多疾病都是由情绪因素造成的。很多患者总是向医生诉说食欲不振、恶心、腰痛、头痛、胸闷等躯体上的功能障碍。但医学检查并没有发现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尽管他们很少诉说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抑郁、不满等,但这些躯体不适往往与未能表达的情绪感受有关。

无法用语言来抒解的情绪,常常会被付诸行动。

很多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因为不会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导致的。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愤怒情绪),而习惯于采用比较原始的行为表达方式——动手打人。

还有的人很难对外界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只好把攻击性转向自身,伤害自己。一个有厌食症的女孩,在家庭治疗中,向心理治疗师提到,她最大的苦恼不是厌食,而是母亲的过度要求和控制。强势的母亲总是不信任她,觉得什么都做不好。她无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感觉到自己很渺小。她对母亲的不满和愤怒也是无法表达的。

05 我们都能表达感受

周恩来总理和他的妻子邓颖超之间有一些很美的书信对话。在信中,周总理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我觉得那些真是十分美好的表达。

“你的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周总理给邓颖超的信

“周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邓回信

“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周总理回信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致邓颖超

周总理不仅善于表达爱,也善于表达愤怒。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访华。周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宴会厅招待了他们。席间,田中角荣发表了一篇演讲。他先是对日本过去的侵略行径表示出极大的自责。后来,他在演讲中说“日本给中国人添了很大的「麻烦」”,这句话令周总理非常愤慨,表情极其严肃。

演讲一结束,周总理就立刻严肃地指出:“对于阁下的反省我们表示赞同,但是什么叫添了「麻烦」?添「麻烦」这个词在汉语中表示的意思相当轻,会引起人民的反感,完全不能显示出你们的道歉态度,所以我们不能接受!”

随后,总理把这件事反映给毛主席,毛主席也立刻表示必须重新措辞。经过第二天激烈的谈判后,田中角荣按照我国的意见把「添麻烦」改为「造成严重伤害」。这样的表达,获得了周总理的认可。

国与国之间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更是这样。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边界可以被侵犯,自己不能表达,那么别国或者别人一再地越界伤到你,便是你的默许了。

周总理是我们的全民偶像,如果他可以做到表里如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改变自己,做一个表里一致、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人。

怎样提高我们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呢? 

第一,自我接纳。接纳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感受,还包括自己的脆弱和种种不完美。不要等待或要求别人接纳自己。

第二,自我负责。当我们表达感受时,只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至于对方听了以后,他有什么感受,那是对方的事情,我们不应该为对方的感受负责。对方也可以感到受伤,那是对方的感受,他有权利觉得受伤。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错的。

第三,真诚表达。当你说:“你怎么还在磨蹭!快点儿!我的时间都被你给耽误了” 我不会陪笑脸,很可能我会告诉你:“你这么说,我感觉很不舒服,像是被你指责。”这就是真诚表达。

第四,互相尊重。

如果你希望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特别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觉得那些感受是不能表达的,那么就意味着你不接纳自己,而别人不接纳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表达感受的同时,要记得人与人是不同的。对同一件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观点。

结束语

表达自己的感受,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是随着你越来越多地尝试和练习,你会发现,所有的感受都像是生命的礼物,帮助你成为一个更生动、更真实的人,帮助你拥有更美好的关系。

(无戒学堂 日更)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那些无处安放的个人感受被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