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

今年因为疫情,高考又改在了7月7号,这个我们早已习惯并曾经走过的日子。

我们那时候的高考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因为那时各大学没有自主招生权,也没有民办高校,合作办学这些方式。要想继续上学,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考上一个大中专院校。毕业以后国家包分配,成为国家干部。

在正式高考前一个多月,还有一个预考。预考不过,连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这个预考非常残酷,不乏平时优秀的学生提前出局的意外发生,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

所以说,教育体制改革以前的高考压力,比现在的学生要大得多。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我那一届录取率网上公布是20%,实际上我们那时候得到的数据是16%,再算上预考刷掉的,大概就是百分之几。

老师也不轻松

话说回来。在我们厉兵秣马紧张复习的时候,考前几天,我们那个满头白发的班主任老头,有一次把全班女同学叫出去,说,“为了保证考试顺利,你们生理期如果碰到是那几天的,吃药或想办法错开。”第一次听说,为了考试还有这样拿命来拼的

那年高考考场,离我家很远,在城市的另一头。班上有一个同学,他父亲是单位厂长,就安排了一辆车,这三天负责接送住在附近的学生去考试。于是我们10多个同学组成的应试队伍,浩浩荡荡奔赴考场。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地理。第二天上午数学,下午历史。第三天上午英语,下午政治。

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了。印象最深的一个作文题是《50年前的今天》,指的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如果历史没学好,那这个作文就难以发挥了。

第一天因为太紧张,考试时脑子里是完全空白,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怎么交卷出来的也不知道。

中午吃饭休息是在学校的食堂。本来父母说要给我送饭,被我拒绝了。我不好意思,大热天让他们跑那么远的路,这样子会給我更大的压力。自己带了干粮去吃,天气太热,心情不好也不想吃。

下午考地理,一道简单的填空题,直接让我蒙圈。就是最常见的,讲一个人从东半球到西半球,时差怎样加减的问题。

长大以后,在东西半球之间跨越,随时都要做这个计算,我已经不能想象,为什么当时自己觉得那么难。而当时的我同样也不明白这颠三倒四的关系,学地理为什么还要做计算?凡是跟数字有关的对我都难于上青天。

以前觉得难是因为理解力不够,很多东西是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的,不需要专门去学。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去考一个未经世面的学生,那轻而易举就能把她脆弱的心理一举击溃。

三天考完,我也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还在梦中走不出来,内心充满悔恨和不甘。觉得考砸了,这辈子完了。当初也就是因为背负这么大的压力,才导致考场失手。

我当时考的是文科里的外语类。还有个听力口试,那是另外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的。

至少两个监考老师

考完以后紧接着就是估分填志愿。这个估分填志愿现在听来是匪夷所思。但是那时候,如果低估或者高估了分数,志愿填不好,直接就导致没学可上,或者去了跟你实际分数不匹配的学校。所以这种盲人摸象的估分填志愿就像赌博,既是技术活,也是碰运气。既考验记忆力,也鼓励投机。

最后结果出来,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欣喜怅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考,是我们人生经历中不可避免,也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30年前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