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加油站——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

李玫瑾教授说过,十二岁之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把握孩子的成长特点,给予心理上的抚育,才会越管越轻松,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稳。  

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

❤️3岁以前,关系是教养的根基。

有一句话说:再苦再难,也一定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因为早期情感的缺失,会造成亲子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中最难消融的问题。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强调,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孩子刚出生时,是脆弱而孤独的,他们不会动、无法说,养育者的回应,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

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这样稳定而积极的关系,会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依恋”。  

许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误解,似乎身为父母就天生拥有管教孩子的权力。

可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对所有的劝诫置若罔闻时,才会揭露一个事实:身份从来都不是管教的关键,孩子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这种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愿意听从教导的源头。

换句话说:依恋,才是教养的根基。

如果父母错失了建立依恋的阶段,没有和孩子进入亲密关系,那么教养会变成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孩子逃离、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依恋关系的缺位。  

作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连接好亲子间的这根心理脐带,才能在漫漫成长中,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决定最终的成败。

李玫瑾教授做客《圆桌派》,说过一句犀利的话:“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孩子的问题具有滞后性,错过了培养的关键期,等发现问题时,原先只花1公斤气力培养的习惯,也许要花1吨的气力来纠正。  

3到6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黄金时期,此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为孩子的教养者,父母应该在养育之中,有意树立孩子的行为规范。 

比如,能够对孩子说“不”,教会孩子理解和遵守规则;  

比如,引导孩子分享和承担,让孩子懂得感恩和责任;  

比如,接纳孩子的受挫情绪,耐心引导,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岁之前,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真的无关紧要,这些微弱的优势很快会消失殆尽。

唯有品质和习惯,才会有贯穿时间的力量,经年累月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决定最终的成败。

12岁以前,价值影响孩子的定位。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备“学霸”属性,而有的孩子却是风景在别处。

所以,即便付出同样的努力,有时候也无法获得同样的表现。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议,父母要甄别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自我的定位。  

可惜,有许多父母却看不见孩子的闪光点,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压力中无法喘息。

其实,何必强求孩子进入一个不属于他的赛道呢。

肯定孩子长处,多给予积极关注,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所在,迎来自己的逆光时刻。 

我们都知道,一个水桶的蓄水量取决于木桶的短板。 

所以,我们总是想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弥补不足和短处,哪怕得到的只是一个中庸的模板。  

可是,如果我们把木桶倾斜,木桶能盛多少水,将由它的长板多长决定。这就是新木桶理论。  

与其紧盯着孩子的不足,和短板死磕,不如鼓励孩子发扬长处,找到梦想和兴趣所在。  

无论何时,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幸运的。

看着曾经蹒跚学步的小人儿,忽然成了一个浑身是刺,问题诸多的孩子,我们的内心无疑会感到受伤。

可抛开所有的技巧和手段,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来自父母养育中一点一滴的投射。  

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  

生命最初的陪伴和回应,是一切教养的起点;幼年阶段的引导和纠正,是行为习惯的根基;少年时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价值的雏形。  

养育很难,很费心。  

可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面对风雨和诱惑时,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加油站——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