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005、佛教教理演化(四)/中期大乘佛教教理

(本文曾在《头条号》上发表过)

在中期大乘佛教时期,初期大乘思想与之同时发展,但它更着重于学术、哲学性之研究。即除初期大乘思想外,另加入中期独特之新思想,并受部派佛教教理及外教哲学思想之影响。

在中期大乘佛教时代,不仅展开大乘中种种教理学说,与此同时者,小乘部派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经量部(经部师)之教理学说,自前一时代以来即极为兴盛。如说一切有部系出现世亲之俱舍论;经量部系则以成实论为代表论书,该书受大乘佛教之影响甚深,内容主要是从经量部之立场来驳斥说一切有部之教说。

在中期大乘时代的后半时期,也倡导中观学说,如唯识之分为有相唯识、无相唯识,中观学派亦分为近似唯识说之自立派,及指摘对方过误、论破所有立论之破邪派,但都未形成如瑜伽行派之完备教理与组织。

若从中期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之关系而言,可知法相宗系受上座部系之影响,法性宗则受大众部系思想之影响。

中期大乘之教理组织,大体而言,可分为:瑜伽唯识说、如来藏佛性说、前二者之综合说。

1、瑜伽唯识

瑜伽唯识(或瑜伽行派)的教理,可分为唯识、二无我、三性、八识等。

(1) 唯识,系由承自原始佛教缘起说之初期大乘华严经中‘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之说而开展者。谓一切生死轮回之现象以含有善恶意念之识为原因而起,故诸法之存立根据唯为一心之识,此外无他,故称唯识。唯识为无常变化,故相通于无我说。

(2) 二无我,指人无我、法无我。部派佛教中,如犊子部主张有人我、法我;另如说一切有部虽否定人我,然主张法我(法体恒有说)。中期大乘佛教为完全否定此等有我说,遂强调二无我之说,此系承续初期大乘‘般若皆空’说而来者。

(3) 三性说,即: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圆成实性(真实性)。于唯识学派中法相宗(有门唯识)、法性宗(空门唯识)之解释相异。三性不仅就唯识上之解释,亦可论及一切现象之存在。其中:

(一)依他起性:指物质、精神之所有现象非孤立独存,必依于时间性、空间性之原因理由等诸条件而成立存在;此可视为相当于原始佛教缘起法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二)遍计所执性:指凡夫执迷三界轮回之状态。可视为相当于原始佛教之一切皆苦、四谛中苦集二谛、流转缘起。凡夫依无明、渴爱等烦恼执着而行动造业之状态,可称为遍计所执之相。

(三)圆成实性,相反于遍计所执性,乃指脱离轮回为圣者之理想状态。可视为相当于原始佛教之涅槃寂静、四谛中灭道二谛、还灭缘起。亦即灭尽烦恼执着,成就空无所得、空无碍之状态。

三性皆与缘起相关,亦皆属‘无我’之教理。又为破除对三性之执着而说三无性,即相无性(遍计之境为虚妄无相)、生无性(依他诸法为缘生假有)、胜义无性(依前者而毕竟空)。此亦继承初期大乘之‘般若皆空’说而来者。

(4) 八识,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所说眼识乃至意识之六识,及始于瑜伽行派所说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其中:

第七识为烦恼我执之根源;

第八识包含具有认识判断、思惟等过去经验余力之种子,相当于原始佛教十二缘起中含有无明、行等之识;又相当于部派佛教所说具有善恶业余力之轮回主体之根本识、有分识、一味蕴、穷生死蕴等;

中期大乘所谓之八识说,系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从而说明轮回流转之运行、如何脱离轮回到达理想之涅槃,及如何转依有漏诸识成为无漏四智,用以阐释流转缘起、还灭缘起之运作。

瑜伽行派的教理,其根本立场乃基于初期大乘之‘般若皆空’说,并受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上座部系之教相所影响。

瑜伽行派被称为法相宗,系以其从‘相’(现象)方面为中心加以考察存在之故。

2、如来藏系

如来藏系及综合说,乃从诸法之本性真如方面考察存在,故又称法性宗。法性宗之如来藏、佛性说,系承袭部派佛教大众部系之‘心性本净’说,加以改善发扬而成者。

总的来说,如来藏系之学说,与其说是考察心变化之现象方面,不如说乃就悟证成佛之可能性与理想状态,来探讨永不变之心,即如来藏性、佛性。

3、综合说

融合阿赖耶识说(法相)及如来藏说(法性),即为综合说。其中以大乘起信论之教理为其代表性旨义。

综合说,在印度不太流传,梵语原典中几乎不存。大乘起信论于一心之上,又立心生灭、心真如,若配当于三性说,则‘一心’相当于有染净变化可能性之依他起性,‘心生灭’相当于依虚妄分别而起之遍计所执性,‘心真如’则相当于离妄分别而清净之圆成实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Nz005、佛教教理演化(四)/中期大乘佛教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