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的永远比买的精,“不限量”套餐的背后忽悠了多少人?

现在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手机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物件,一分钟都不能离了它。

在手机几乎连接一切的时代,流量成为了新的“石油”,没有WiFi与流量,多少人低头族会陷入焦躁与不安?为了争取用户,各大运营商纷纷推出了“不限量套餐”,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如今这个被消费者喜爱的“不限量套餐”却被叫停了。据报道,在被工商认定为虚假广告、遭消协质疑、工信部也点名批评勒令整改后,三大运营商内部发文明确要求,“不许在营销中使用‘不限量’的说法,相关产品也都下架被新产品替代”。

然而这种类型的套餐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改名为“畅享套餐”继续存在。

多少人冲着流量“不限量”去,到最后却发现被“忽悠”了呢?“不限量”听起来很美,用起来后发现里面猫腻真不少。因为这个“不限量套餐”,通常用到20G却要限速,有些地区在超过一定的流量后还会关停用户当月的上网服务。这一点也不“不限量”。

这显然属于典型“误导性遗漏”,属于虚假广告,存在严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三大运营商集体叫停“不限量套餐”,将其更名为“畅享套餐”,这是一种合理回归,是一种整改性纠偏,也是消费者和消保组织维权的胜利。

当然,运营商叫停“不限量套餐”并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终点,也并不能让消费者高枕无忧。仅就此次“不限量套餐”的营销整改而言,敏感的媒体记者就发现,一些地方的电信营业厅工作人员依然未改口,开口闭口“我们这款不限量产品”,在运营商的网站、APP的个别子栏目中,“不限量”字样还健在。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消费者对运营商整改的彻底性难以放心,对“畅享套餐”的换汤不换药也有了隐忧。

更何况,运营商还有其他很多套路——7月25日,中消协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电信服务类投诉1610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3%。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套餐资费不明确,告知不翔实、收费名目繁多且强制收取费用;运营商设置陷阱,诱导消费者使用,擅自收取有偿服务费用;话费及流量使用情况的计算无第三方监管,产生误差时,运营商不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消费者查找原因,却以电脑自动计费不会出错为由搪塞;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更改消费者套餐或开通增值服务……这些套路给消费者挖了一个又一个“坑”,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只是,更名“不限量套餐”,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运营商更该叫停忽悠消费者的“套路思维”,拿出足够的诚意,守住法律底线、诚信底线,严格履行法定义务,把每一款套餐产品、每一次广告营销行为都纳入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轨道。 

“不限量套餐”从最初的受青睐,到如今给用户上当受骗的感觉,归根究底都是消费者对于速度快、费用低流量的渴望。“不限量套餐”的说法可以被叫停,但消费者对于不限量或者资费更低廉流量的渴望与需求却是无法叫停的。

更名或许有助于填平“不限量套餐”的坑,但买的没有卖的精,运营商是否会玩其他概念再给用户挖下另一个坑,是消费者及监管部门需要继续警惕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卖的永远比买的精,“不限量”套餐的背后忽悠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