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很难过,情绪有点崩坏。但不是突如其来的,是坏情绪一直就存在,只不过潜意识里会克制或者忽略,但是等情绪积攒到一定的量时,量产引起质变,超过"临界点" 突然就爆发了。
情绪不好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是脑壳闷疼,失眠,顶着天花板放空,抓狂,容易被小事激怒,睡前心跳莫名加速,不是矫情,也不是无病呻吟,是因为在实打实的再考虑一些事,人一焦虑,就很容易进入失控失序的状态。
自我调节无用,情绪极其糟糕,找了李老师。承蒙李老师耐着性子听我讲了一堆丧到极致的废话,不厌其烦听我碎碎念,还说随便哪天都可以请假陪我去黄河边走走。感谢李老师没有用一句"你想太多了" 浇灭我倾诉的念头。
因为有的时候,还真不是想多了,这句话说出来就轻飘飘一句,落在耳中有言外之意。
后来老k,小yi,m姐看到那条状态私信我,老k说有事儿就说,有的事情帮不上忙,但有的事情可以。我和m姐吐槽着以后想回村儿里种地或者教书(此话当然不做数)。小yi是深度摄影爱好者,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发过来几张新近拍的春景,问看到这些,心情会不会好一点。明艳艳的花朵当真很治愈。
还有很多朋友给予的安慰,说不感动是假的,崩坏的情绪就这样被一点点弥合。人就是这样,总能被一些小事温暖。
当然事情还没有解决,我得继续接着面对,但心里确是好多了。
以前总觉得随意暴露自己的情绪,以及软弱是不成熟的表现。只顾着往前走,满脑子的积极向上,摒除负面情绪,看到别人的坏情绪,会下意识认为是别人想太多 ,太矫情,现在想来以前的自己真傻。
因为忽略了一点,人本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需要表达,不表达的话这些情绪怎么消化,饶是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都会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来怀念发妻杨开慧,更别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这样凄凄惨惨的词,又或者是"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这样郁结的诗句了。
话说回来,表达需要语言以及副语言,需要的本质是社会性,根本功能是交际功能。从根本上来说,表达是一件必要的事。
有一个朋友曾经有严重的抑郁症,被抑郁症折磨的那段时间,她写过信给我,后来因为传统邮件太慢,改写QQ邮件,是读写的方式完成的。邮件里,她说了很多医院的生死百态,也问了我很多,忘了当时是怎么回复的,唯一庆幸的是没说"你想太多了"这句话,若说了,那会不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年初她告诉我症状好转了,今天她还告诉我拥有了一件旗袍,多好,生活仍是值得的。
同理心是一件比较扯的事情,设身处地很难,感同身受更难,其实,只要多一点宽容就够了,别随意评价别人的表达,让"潜意识"里的自己稍稍往后退一退,留一点余地。
李老师会发一些朋友圈,有的时候情绪很微妙。她和我说过一件事儿,曾经有一次发了一条朋友圈,被评价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会不会在意?"像小孩儿" 的潜台词是什么?幼稚天真还是不成熟?
之前看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这部剧的原型是在1995年日本板神大地震之后开展研究PTSD的先驱安克昌医生。
百度词条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是这样解释的:
地震后被安置在避难所的小孩儿,会一遍遍玩模拟地震游戏,是因为他害怕地震。
患有多重人格的片冈,原本就存在的童年精神创伤,再加上灾后的应激反应,导致她在避难所时会克制不住地大叫。
住在简易安置房里的老人,听到列车驶过,地板轻微晃动发出的声音,会想着结束生命。
你看,人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心情不好的,他们难过一定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事。
情绪崩坏不是因为矫情,人和人不一样,性别,性格,职业,身份,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每个人心里能承受痛苦的程度也不一样,或许在我看来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事,在别人看来就是难以逾越得障碍。
那么,就多点耐心和宽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