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札记

我之所以选择威廉·夏伊勒所著《第三帝国的兴亡》这套将近1600页的大部头来了解纳粹德国,最大的原因倒不是它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最多人读的书。很多这本书里面记载的事实和观点,成为了研究纳粹德国的群体中绕不过的共同语言。而这套书确实也写得还算不错,除了对纳粹高层的有点无脑贬低。书中多次使用“卑贱”、“不学无术”、“流氓”等词来形容纳粹高层,但我不相信左右了世界局势的他们真的如此,或者说仅仅如此。至少我不相信他们真的“不学无术”。我之所以对第三帝国的历史感兴趣,是因为有两个让我好奇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当初德国能在英法等国家的警惕下还能崛起,二是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是怎样做到了这样一番“大事业”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我得到了一个基本的答案。德国强悍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希特勒用军国主义(他说的“民族社会主义”)动员了全国的军事潜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最大的外部因素,还是全欧洲的厌战情绪,或者说恐战情绪。我一直对一战没什么感觉,毕竟二战无论从时间、规模,还是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影响上,都更引人注目。读完这套书我才意识到,一战作为二战前最大规模的战争,给全欧洲人的心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尤其是,这场战争并没有实际的赢家。虽然协约国赢了,但是英法各自都损失惨重,俄国更是直接变成了苏联,美国打完后缩回新大陆继续“光荣孤立”。大家都打累了,打怕了,不想再打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法这两个有能力在初期约束德国,直接把纳粹幼苗扼杀的国家,选择了姑息。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希特勒拿到了萨尔、拿到了苏台德、恢复了正常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后,就不会再生事。也是因为这种姑息,希特勒的实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无法约束。直到纳粹德国将手伸向波兰时,德国的力量已经强到英法无法约束了。

我曾设想,如果我作为当时的法国领导人,我能否下定决心并且说服其他人跟我一起在慕尼黑协定以前向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碾碎他们?我的答案是,很难。我最可能的想法是:“我的国民不想打仗了,不想再看到凡尔登绞肉机了。希特勒宣称他只想要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那就让他拿去吧,反正不损害我们的利益。希特勒很有人格魅力,而且他一再宣称他是个和平主义者,那他拿到苏台德以后应该就会停手了吧。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再发动一次战争的,希特勒一定也是这样的,只有丘吉尔那样的疯子才天天念叨着战争战争!”别说事先不知道希特勒的真面目,哪怕我是一个穿越者回到了那时候的法国,作为先知先觉者,也不一定能揭露希特勒的野心,而且稍有不慎就会被国内的主和派攻击,彻底清出国内政治舞台,再也无法发挥影响力。现在我只能说,以史为鉴,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情,因此未来面临相似的局面时也会知道有一种这样的可能性,以此提高警惕。

至于希特勒能成功把德国带进战争的原因也很多,外部原因当然包括德国人对一战结果的不甘心(国内背刺传说),魏玛民主体制不适应德国的集权政治传统等。希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些德国内部的弱点,煽动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妖魔化犹太人以团结日耳曼人,然后用各种政客式欺骗来偷窃到了德国的最高权力。

尽管威廉·夏伊勒认为希特勒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骗子,脑子里装的都是歪理邪说,但他也承认希特勒出众的能力。希特勒的公众演讲能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具说服力和煽动力的。是的,虽然希特勒说的不一定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听的人相信就行。这就是政治领域公众演讲最核心的目标。另外,希特勒另一个同样重要且出众,但却不太为人注意的政治能力是组织能力。希特勒不是纳粹党的创始人,而当他加入纳粹党的时候,全党只有几十个人。但是当他入党并拿到党魁位置后,他迅速把纳粹党发展壮大,以慕尼黑为中心发展到德国全境,甚至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波兰等地方都有纳粹党的分部。到后来纳粹党成为了有经济部、交通部、教育部等扮演政府部门的组织,慕尼黑纳粹党总部看起来就像是政府大楼一样。有了强大的组织作为后盾,希特勒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到举足轻重的程度,为夺权打下坚实基础。

希特勒夺权的成功秘诀就是他在维也纳市长身上学到的:“争取到已经掌握权力的机构支持。”所以希特勒虽然有冲锋队和党卫军这种专门干恐吓讹诈的暴力组织,但他夺权使用的不是暴力,而是沟通协商,虽然这个协商里面都是欺骗。他争取到了大企业联盟的支持,获得大量资金;然后他争取到了慕尼黑和巴伐利亚州政府的支持,为他的各种宣传活动(甚至恐吓活动)大开绿灯;接着他还得到了兴登堡这位魏玛政府总统的支持,同意将权力交给他;最后他还争取到了德国陆军军官团的效忠,整个德国的最强武力都掌握在他手中。如果希特勒获取权力的过程不是充满了欺骗和虚假承诺,我会非常敬佩他。

然后是关于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很多人都认为希特勒是个军事天才,但我到不这么认为。我承认他在军事方面确实有着高于一般人的洞察力,比如说他很清楚的知道在初期试探英法时,如果英法要打德国的话,德国回毫无还手之力。他很清楚那是一场赌博。另外,他还很清楚绝对不能多线作战,一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所以他一直维持着和平主义者的人设,每次侵略行动都会找“不得已”的借口,营造一种“干完这票就不再干了”的幻觉,让其他国家保持中立不干涉。最后他下了血本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是表明了他很清楚必须稳住东线以后才能对西线用兵。但也仅限于此了。德国早期的所向披靡,我认为是德国陆军优良的军事素养,加上各种高精尖装备,加上古德里安等人提出的闪电战战法等因素造就。希特勒在其中有贡献,但并不占绝对地位,恐怕连30%都不到吧。后期希特勒失去了冷静和判断力后,就是在瞎指挥了。也就是德国军队够强,换成法国军队或者意大利军队,早就崩溃了。

最后是关于希特勒的意志。也许会有人认为希特勒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意志力,所以能顶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让德国迅速再次崛起。这个说法也不是不对。不过我觉得,用“全能自恋”来解释更好。很明显的一点是他多次公开演讲说到自己被上天指派来许德意志一个千秋帝国,并对此坚信不疑。在战争时他忽视一切不利因素,比如军备严重不足和巨大战略风险,强行推进战争计划。在前期希特勒的军事成功,我认为有很大程度的侥幸,而不是希特勒经过缜密分析谋划出来的。他就是一意孤行地发动战争,然后侥幸成功了,然后包括他在内德军大部分人都相信希特勒具有划时代的军事天才。而后期运气离他远去之后,他就兵败如山倒了。成就希特勒的是全能自恋,摧毁希特勒的也是全能自恋。如果希特勒的自制力,或者说现实检验能力和自恋一样强,那他也许就能像俾斯麦一样节制住自己和德国,使德国大胆占到便宜后就停下来,不至于把德国乃至全世界拖入战争吧(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德国当时的经济和人心迟早会把自己推向战争)。下次我要再找一些俾斯麦时期的资料来研究一下。

这次的阅读过程还是稍显仓促,不过由于这本书的写作很有故事性,且写法不像教科书那样需要字斟句酌地去读,所以我这次还是挺满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