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的郑州,寒潮还未赶到。在这个城市的一隅,一场关于“教育”、“理想”、“信仰”的论坛,悄然拉开了序幕。
论坛的主题是“博雅教育与全人之美”。
在此次的会议上,我第一次深入地认识到“课程”这个概念的深刻含义与重要作用。回顾此前的学习生活,“课程”是什么?无非只有一个语数外等的概念,如今想来,岂是“浅薄”二字所能形容。一个学校,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这里,我了解到“晨诵”“轮滑”“读写绘”“田园培训”“电影课程”以及“小桥音乐会”等,都是课程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可以说是课程在塑造着学校,也塑造着老师。作为今天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的教师,除了要能上好课这个基本要求外,还要研究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
然而这样富有活力与多样性的课程,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如何将这样的理念引进普通校园,论坛一开始的“全人之美课程联盟叙事”中几位加盟学校的校长们做出了回答。几位具有卓越眼光与创新思维的校长的报告很给人启发。
以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李末为代表的几位校长都提到,实行这样的课程是“痛苦”的。“课程改革”谈何容易,这其中,可能有来自于领导,家长的阻挠,可能在这些困难都被克服后的自己内心的恐惧、犹疑、彷徨所打倒。越学习研究,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而我却从他们的言辞中,看到了“痛苦”背后的甘之如饴。他们不是单纯地的课标执行者,更是新事物的追求者与创造者。浙江温州龙港市青华学校的蔡校长说,要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四川德阳沱江路小学谢校长说,晨曦不够明亮,但我们充满希望。这些在外人看来近似于“疯狂”的校长,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化身:他们热爱教育,不满足于现实的安稳,而把它作为终身的使命与追求,带领着自己的老师一起寻找着教育,以及人生的真谛。
曾经做过郑州加斯顿小学校长的这次论坛山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岗老师说:“南明的神奇之处,在于使每一位教师,重新找回了青春。”的确,在这些老师的身上,可以看见校长的影子,而校长的进取,也体现在这些一线老师的身上。能够有这样一位校长,给平凡的职业生涯带来挑战,重拾“青春”,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教师的幸运。
校长们的演讲精彩纷呈,而作为活动重头戏的第二天上午几位主要“大咖”的“专家主旨演讲”则更带来了诸多新奇的思想。首先上场的西安知无知文化空间创始人、原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副教授谌洪果的《归根复命——人文通识教育漫谈》,从古典哲学的高度,表达了“教育与自由密不可分”的观点。
他说:博雅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自由教育。“自由”是贯穿全部的关键词,包括“自由人”和“自由社会”。“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永存,顺服灵魂之善的最高秩序”。如果有一种教育违反了自由,那么它就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教育应该是使人发展,令人“扩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上天入地”。也正因如此,真正的教育应当符合“人性”,顺应人的天性,从而促进人的扩张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回望十余年的求学经历,以及短暂的观摩学习,似乎很少听到类似的观点。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对人的“压制”,而人恰恰是以“突破”的方式存在的,因而与“自由”相去甚远。
南明教育的突破便在于此。它以儿童的博雅课程为基点,培养人的审美力与思辨力,让人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而儿童总是充满了想象力和不确定性,因此也常常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博雅教育就是保持并继续发扬这种惊喜。而经典文本的作用亦在于此,它让我们回望过去,看向未来,让我们为了未来,而扎根过去,激活多样的审美能力和强大的思辨能力。在长约四十分钟的阐述里,谌洪果引经据典,展示了巨大的知识储量以及严密的逻辑顺序。
接着,著名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来自福建的张文质作了题为《从家庭思考课程》的专题报告。
他说: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对生命的润泽和点化,而这开始的地方,就是家庭。家庭是一个孩子最初的学校,亦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生命之根,也是今天教育中最具有变革力的地方。一个人最终发展成什么样子,都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家庭教育时期:是谁教育了他,又是如何教育的。有人说,如果想要从社会的底层到达顶层,需要十代人的努力,可见家庭对一个人的发展多么重要。
张文质有一本书叫做《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但是如果家庭并没有给孩子提供这些,那么孩子很可能将一生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以及精神上的终身未成年。要想解决这些,就需要回归家庭,回到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一个人最深的扭结,在母亲身上,“一个人生命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生命的早期中溯源”。家庭是人成长的另一个“子宫”,它和母亲的“子宫”一起,共同孕育着一个“人”。因为人是需要学习的,人的技能和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这学习的基础就在于家庭当中。恰当的早期家庭陪伴,可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孩子“快乐、顽强、积极地活着”。家庭对人成长太过重要,家庭教育的实质也就是生命教育。“家庭,是最具有命运感的地方”。
“幸福的童年,可以自由一生”。我们都知道童年时期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在此缺失。因此,从家庭来思考课程,从回溯中发现生命的真相,就变得意义非凡。
最后一位讲演的,是南明教育的发起人、全人之美课程总设计、一张口说话便魅力四射的干国祥总校长,他的题目是“全人之美——南明教育团队所理解的博雅教育”。
正如谌宏果前面报告中所指出的,“干国祥最厉害的”是他将博雅教育提前到了小学阶段。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我们的朝向职业的专业化教育存在某些问题,因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博雅教育。现实却是,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孩子就已经被压制了活力与创造力。以语文课堂为例,老师们上课时的提问常常带有某种强烈的预设性,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得出老师想要的答案。然而真相是什么?“当懂得追问时,一切就都敞开了。”我们提问的目的原应是帮助孩子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人格。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就要跳出自己思维的圈子,打破固有的提问方式。因此,博雅教育不应该在大学才开始,而是要从小学就做起,思考应该把“人”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为之努力奋斗。而“朝向自由”,应该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博雅教育,就以此为宗旨。
干老师说:教育应该“人文”“科学”“审美”三者并重。而现实却是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化,虽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改变也的确迫在眉睫。“儿童为什么是天生的诗人?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我们的语言”。这是一个可悲的现实:我们花费十几二十余年的时间去学习一套规范的语言,但是这套语言却在抑制和扼杀我们的审美力和创造性。更令人难过的是我们明知如此,却依然得去学习。那么“功利”的对面是什么?是博雅。“博雅教育”不等于简单的“博学”加“优雅”,而是以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它是全面的、人文的、个性的,也是审美的,教育应该是要深深地向下扎根的。
真正的博雅教育,应该是使人达到一种幸福生活的状态。而真正的教育者,也应该为到达于此而无惧困难,不懈奋斗!
干国祥也说,教师应该成为“教室里的教育问题的解决者”以及“所教学科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者”。在我看来,教师也应该成为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作为读着教育硕士学位的准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比只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有更高的学术思维和研究能力。为达到于此,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热爱”。热爱学科,热爱专业,才能从中找到乐趣,活力与动力。此后,就是大量而高质的文学作品阅读以及专业的审辨性的思维训练。
虽然自己在专业性上还有很多欠缺,距离一个优秀的甚至是合格的语文教师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有时候也倍感庆幸,因为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也非常珍惜并感激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此次郑州之行,看到这么多样的思维的碰撞,我既惶恐,惶恐自己的浅薄,又激动,能有幸亲耳所听,亲身体验。
这虽然是个民间力量主办的论坛,但却是我所见到的最纯粹且最具有高度与深度的一个教育问题研讨会,它汇聚了一群对教育怀着一片“痴心”的人。两天的会议,除了聆听台上令人开眼、精彩纷呈的各种“叙事”、演讲和沙龙对谈而外,台下满满当当五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高昂、热忱、振奋的情绪,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热爱”与“信仰”的力量,给了我强烈的专业鼓舞与支持。祝愿自己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取得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