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段子的思考

      最近在找工作的经历中,艰难前进,身边的朋友便用以下的段子来鼓励笔者:

      “还记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吗?这么艰苦的8年抗战都走过来了。即使找不到医学类工作,换个行业也是能够干出一番成就的!而且老师还说:在全班里面,换成别的行业的同学都干的比我现在出色,而我只是一个小医生。”……

        这些话听着的确是在安慰人,但是里面的话语经过思考后,可不怎么经得起推敲了。

        因为这些在大家之间流传的话,都是给到了一个观点,虽然说有提及实例,但是却没能是指名道姓的说明白。而且当思考了以下的方面,便会对这段子更加不信服。


①Q1:这个段子事实论述还是个人观点?

        这个段子,听起来就是一个个人观点,而且它的确也是。

        并没有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仅凭身边认识的人的经历来推导一个论点。

在最近在人民日报的网文“对不起,我不要“向值班猝死医生学习””的文章中,提到:

        Lancet(柳叶刀,全球知名的医学期刊)杂志说:中国10年470万医学生毕业,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即只有15%的系学生最后选择了从医的道路)。然而国内丁香医生对此数据重新验证,发现:470万夸大了事实可能只有134万。

         但是即使按照最低人数134万计算,也将近有50%的医学生没有选择从医。

        那剩下的50%的医学生,肯定有一部分去了其他的行业,但是也并没有说每一个人都干的十分的出色。


②Q2:这个段子是否存在认知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其逻辑谬误表现为过分关注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忽略了不再视野内或无法幸存的人或物。

例子:乔布斯勇敢挑战体质而成功了, 所以打击应该都去尝试挑战体质。

上述的例子中没有提到同样是挑战体质却失败的人,仅仅只是以一个成功这说明,却没有说明失败者的下场。

        在临床上学习,多个不同的且无交集的师兄师姐跟我们讲相类似的话,即:自己的不行医的同学,都干得比自己强多了——同样的年龄,别人有车有房,孩子都会打酱油,反观自身还是一个小小住院医,单身没人要。

        结合了幸存者偏差这个知识点,首先我就会想问:那同样经历的失败的人,有吗?

        我认为答案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家都不会去关注,更加不会去提及而已。


③Q3:能同时在医学和其他领域都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医学求学经历?还是因为他们个人智力的原因?还是存在别的相关因素?

         在王硕老师的“30天认知训练营”中,提到一个点:智商不等于智力

        智商是一个测试的得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智力(inteligence),特别是通用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g)。

“如果一个人做某件事很行,但做另外的事不行,那么他只是擅长做某件事而已,人不见得聪明;但如果他做这是行、做别的各种事也行,那么他多半比较聪明,或者说,g值高。同一人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有一般左右可用他的g值来解释。

所谓天生的音乐家、棋手、数学家,他们是有天生的高G智力,但不是必然注定只能在特定的领域里成功,换个领域,同样努力,他们一样成功。”

        这一点对智力及通用智力的论述,拓宽了我对这个段子的思考层面。

        不可否认,在医学的求学过程中,用心的医学生其实一直在打磨自己的不同能力:表达能力(书面及口头)、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加上个人的刻苦努力。勤能补拙。

        这一切的积攒,对于个人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因为这些技能,在每个行业都是需要的,不仅仅是医学。

        然而智力这一因素不可否认。

        有的人是能够在医学的领域里面做的很好,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多么高的通用智力。因为勤奋可以补拙智商的不足。但是能在多个领域里面都能成功的,他的智力水平是不可忽视的点。


        综上,这个段子对于我来说并不可信。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相关的因素:他的个人经历,他个人的智力水平,以及环境中的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一个段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