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世事洞明:【一页纸8月早起共读】《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⑥

【一页纸早起·奇迹共读营】8月-《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⑥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

Day 1 齐国为什么能容许南郭先生存在

战国时期,齐国通过设立稷下学宫,广揽天下贤才。

稷下学宫的核心特质归结为两点:一是自由,不但来者不拒,且讲什么都行;二是专业,“不治而议论”,搞学术就单纯搞学术。就这样,逐渐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我们熟悉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寓言,出自《韩非子》。稷下学宫经过齐国几代国君的建设,到了齐宣王时代尤其红火,必然良莠不齐,好多人靠耍嘴皮子混吃混喝。重点是,国君即便有所觉察,也会容许,因为这就是广撒网必然会有的代价。

齐国后来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和秦国成为一东一西两个超级大国。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秦国以高度的学术专制、反智主义和绝不养闲人的政策所达到的高度,齐国则以高度的学术自由、文化繁荣和养闲人的政策,竟然也达到了。

20220821


Day 2 “一鸣惊人”的历史故事带来什么启示

齐威王当政前九年无所作为,后来终于有人劝谏:“齐国皇宫有一只大鸟,一连三年,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可知为何?”齐威王的回答后来成为一句名言:“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就是这么来的。

齐威王果然一鸣惊人,派亲信明察暗访,惩治奸臣,封赏好官;整顿军队,无坚不摧。实现了此后二十年的齐国大治。

王安石用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佐证他的观点:国家领袖要分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再加上果断的决策力,就可以让国家走上强盛之路。在儒家观念里,内政的好坏是决定战斗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然而如何分清谁是贤才,谁是蠢材?贤人政治也很容易滑向特务政治。皇帝有皇帝的苦衷,站在权力的金字塔上,获得真实客观的资讯太难了。作为管理者,有时候必须为了效率而牺牲一部分精度。

20220822


Day 3 齐威王如何应对魏惠王的炫耀

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是齐威王继位的第二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去郊外打猎。老江湖魏惠王在政坛新兵齐威王面前,不知不觉犯了托大的毛病。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没有按魏惠王的思路搬出什么奇珍异宝来应对,而是给出了一个另辟蹊径的答复,在后世传为经典:

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列举四位能臣)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他说我的珍宝不是你认为的珍宝,我的四个臣子,他们的光彩可以照耀千里,岂止照亮一个十二人的车队呢?魏惠王讨了个大大的没趣。

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魏惠王重视的是物质层面,才会被齐威王降维打击,其实如果话题换成人才主题,魏惠王也可以大谈魏国精英。只是他没想到,原本只是一个休闲话题,被齐威王一通上纲上线,炫耀不成,还被史书留下了丢脸的一幕,成为对后世的“资治”教材。

20220823


Day 4 管仲为什么坚持必要的奢侈

管仲在上任之前,就对齐桓公提过要求:“贱不能临贵。”意思是说,身份卑贱的人没法管理高贵的人。齐桓公直接让管仲做了上卿,相当于国家总理。

过了一段时间,齐国还是老样子,管仲又给出一个理由:“贫不能使富。”意思是自己属于破格提拔,没钱,支使不动那些富人。齐桓公马上拨款,把财政全年税收赐给管仲。

没想到管仲又给出了第三个理由:“疏不能制亲。”意思是自己和齐桓公不沾亲带故,只是职业经理人,管不动齐桓公的那些三亲六戚。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就这样,齐桓公先后给了管仲“贵”、“富”、“亲”三件法宝,管仲又有权、又有钱,还是国君的仲父,从此终于可以在齐国说一不二,大展拳脚,带领齐国走向繁荣,帮助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

对国家总理而言,奢侈的排场不仅是应得的,而且是必需的,有充分的心理学依据。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个道理普适通用。

20220824


Day 5 晏婴是不是合格的总理

《史记·管晏列传》把春秋时代两位齐国总理的传记写在一起。一个是管仲、一个是晚于管仲一百多年的晏婴。两个人处处相反,却都是历史上的模范总理。

管仲是用奢侈排场震慑统领群臣的总理,而晏婴一辈子勤俭节约,举止低调。晏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获得内外交赞。

然而问题来了,有晏婴这样的模范总理当政,齐国为什么反而在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一定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如果问商鞅,他一定会敲黑板:循名责实!应该用循名责实的考核手段来权衡管理者称职与否。生活奢侈或简朴,当甩手掌柜或勤勉操劳,都不重要。

也就是说,一切看结果。

20220825


Day 6 孙庞斗智如何拉开序幕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资治通鉴》记载“魏惠王伐赵,围邯郸”。

插播清朝黄式三《周季便略》考证:《战国策》中的成语“南辕北辙”,出处是魏国大臣季梁听说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就对魏王讲了一个要去南方楚国的人正在往北走的故事,意思是魏王的目标是要成就霸业,应该集中力量对付西边的秦国,攻打邯郸无异于“南辕北辙”。

复盘一下局势,魏国主力强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国小弟宋国在赵国边境装模做样消耗时间,楚国从南边装模做样要解邯郸之围,齐国田忌率齐国主力开赴魏国重镇襄陵。

这场世界大战,参与势力虽多,实际角力的核心人物只有两个:魏国主帅庞涓和齐国田忌的军师孙膑。惊心动魄的孙庞斗智拉开序幕。

20220826


Day 7 围魏真的救了赵吗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所谓围魏救赵,只是后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太准确的归纳。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臣服于赵国,魏惠王大怒,命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庞涓就逼近赵国首都邯郸。

孙膑为齐国主将田忌出计,让军中最不会打仗的两位将领(为炮灰悲哀一秒钟)佯攻魏国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只得火速回国救援。魏军已是疲惫之师,当然打不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部队,在桂陵大败。

根据《资治通鉴》版本,齐国确实围魏了,也确实把魏国打败了,但救赵并没有救成,或者一开始就没打算救。

孙膑之计主要是来自两个思路:
1-“批亢捣虚”-攻敌之所必救,避实就虚。
2-“形格势禁”-借助形势制造障碍。

20220828


Day 8 《资治通鉴》如何避免权谋色彩

楚国总理昭奚恤和心机小人江乙之间的斗法,可谓精彩纷呈,也充满权谋色彩,《资治通鉴》却只选择了相对温和的一段故事。

相比而言,到了没有道德包袱的《韩非子》,画风就明显不同。其中有一个主题叫“利异”,意思是说人人各怀私利,君主和臣子的利益非但不可能一致,还属于零和博弈。同样,臣子之间有纷争才是常态,众口一词肯定有问题。

儒家学者有一种治史倾向,只能教人好,不要教人坏。虽然各种坏人坏事应该揭发出来警醒世人,但叙述必须注意分寸,否则稍不小心就会染上法家色彩,从高大上的“资治”变成下九流的权谋教学。

事实上,《资治通鉴》确实没少被人向着权谋术、厚黑学的方向拉,这绝不是司马光想看到的。

20220829


Day 9 公孙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


同为法家的重要创始人物,秦国的公孙鞅和韩国的申不害,思想主张各有侧重。

申不害搞的是“术”,根据能力授予职位,循名责实,君主掌握生杀大权,根据群臣的业绩做出相应赏罚,这是君主的管理之道。

商鞅搞的是“法”,官府把法令明确公开,老百姓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遵纪守法会受赏,违法乱纪会受罚,这是臣民要遵守的。

两者又缺一不可,如果君主没有术,乱政就会从高层出现;如果臣子没有法,乱政就会从基层爆发;同样,有法而无术,国君就容易被大臣糊弄;有术而无法,不加大力度统一法令,就会让奸邪之人有机可乘。

即便两者兼备,这两者本身也都各有缺陷。这也充分说明了世上没有完美的政令,只有因地制宜的管理。

20220830


Day 10 魏国的两位总理白圭与惠施是怎样的存在


至此,战国几大强国的国家总理已经陆续登场,秦国有公孙鞅,齐国有邹忌,楚国有昭奚恤,韩国有申不害,而这段时间风头最劲、到处惹是生非的魏国总理,是怎样的人物?

《资治通鉴》对此只字未提,只因历代学者的考证都是推测,拿不出铁证。白圭和惠施大概是魏惠王时代的两任总理。

《史记》中,白圭是一个商界偶像。通过观察世道变化,敏锐发现了经济规律。”人弃我取,人取我予。“意思是,供大于求时大家都贱卖,我就低价买过来囤着;供不应求时大家都想出高价买,我就把低价囤来的货物高价出售。

惠施是当时最有学问的学者型官僚,成语“学富五车”原本就是形容他的,原话出自《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说惠施什么都懂,藏书可以装满五辆车。

惠施对自己的定位,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对宰相的经典定位:管理者就像是修城墙时拿着测绘工具的人,统筹全局是最核心的工作。“遍身罗绮者”注定“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并非没资格“鳞鳞居大厦”。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第6册,读完啦!

20220831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今天起,世事洞明:【一页纸8月早起共读】《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