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方式

书名:我的旅行方式

作者:陈丹燕

作者是个女生,一看就知道,这书很是感性。倒不是说感性不好,大概十多年前我是喜欢这样的文字的。

旅行是一种奇怪的精神世界。在食物上,只有粮食,没有点心。在杯里,只有清水,没有美酒。音乐中只有旋律,没有华彩。当你深呼吸时,只有空气,没有花香。当你读一篇小说时,只有故事,没有刻画。如同,只有生活,没有旅行。当然,如果没有旅行,仍旧是可以活下去的,但却莫名其妙地,有点乏味起来。

少年时代寄希望于将来,其实那模糊的将来,是一片苍茫的陌生大地和许多陌生面颊上闪闪发光的欢颜。而自己向它们一低头飞过去,就好像一只鸟那样迅疾和明确。

如果总是旅行,在成年以后。总是一个人走漫漫异乡路。而生命就这样在旅途中流逝,好像一条不归路。但在我的生活里,终于有一次旅行,灵光闪现,发现多年来,那些细小而具体的心中一动,那些记在心中的,散落在漫长的路途中的细节,终于串联到一起,变得充满意义。后来,一次又一次。 关于细节的记忆涓滴成河。那种串联就像星星在夜空中彼此辉映,可将它们勾连起来,就能显现出星座的模样。它们不再是夜空中单个的星,即使是星空中最亮的孤独北斗,它最终也是属于大熊星座的。

旅行的方式其实与人生活的方式一样,与环境和心情以及运气有很大关系,所以它几乎是一种隐私,没有什么可比性,也不用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害怕自己原来是个怪胎。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在这里活着,所以要去旅行。旅行渐渐就成了我另一世的生活。一条安静缓慢的生命,就这样分流在两条河流中,一条是安静的厨房,另一条是鼓鼓囊囊的小旅行箱。

我总是带着几本小说书去做长途旅行,是的,在美泉宫的醋栗树下,我读的书,是茨威格的那些维也纳中产阶级妇女对爱情的狂热而绝望的追逐。年轻时代我看见了爱情,中年时代我看见了困境。

这间小汽车旅馆大概是全世界最寂寞的地方了吧,密西西比河长满大树的岸边,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像明晃晃的刀一样高高劈下来的锐利阳光里,这间汽车旅馆就是全世界最寂寞的地方。在那里歇脚,就好像被抛到了天涯海角。

一个街角,一行咖啡馆墙纸上的中文涂鸦,这样小的事物,如果心不够静,怕是连看都看不见的事物。它即便微小,却也构成完整的世界。如果能让自己回到初中时代的生物课,想起老师为解释细胞而举例一枚鸡蛋,蛋壳是细胞壁,蛋黄是细胞核,这一枚鸡蛋的形式,其实也就是整个世界构成的方式。从对那些细小事物领悟到的东西,你差不多也就认识了整个世界大概的面目。

旅行说到底,是要认识和找到什么,带着内心挥之不去的那些疑惑与感伤,犹如亚当那根失落的肋骨永不能停歇的疑惑与感伤。它就像一个失物招领处那样充满等待与找寻的气氛,终日敞开着一个空荡荡的小窗口,等待。

如果你有细腻的感受,这几乎是所有的人在生命的最初都拥有的能力,并不是特别的天赋。也许粗糙的生活将它们掩埋起来,就像在孩提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比成年后更敏锐的感应能力一样。生活总会在你搏斗时,令你忘记自己曾经拥有的能力,但是漫游式的旅行会让你恢复。那时,你在多年前一间旅馆前台听到一根针落在桌面上的轻响,也会在天长日久后深深记得。

旅行中会对自我有深刻的发现,这已是大多数旅行者的共识。对自我的领悟,令旅行中的那些瞬间成为记忆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那时心灵与外界交融,风景呈现出诗意,充满动人的难忘。

独自旅行,有时会有种根深蒂固的孤独,像牙痛一样,突然就让人兴致全无。它常常在这种糟糕的天气和空荡荡的咖啡馆里发作。被它折磨着,忍不住要想,我为什么独自一个人在这里消磨时光呢?为什么呢?却也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有时不过是想念一杯盛在灰蓝色陶瓷大杯子里的牛奶咖啡了。有时却是希望自己有长风万里的错觉,期待自己不是在日常生活中陷得那么深。

旅行者在这样的经历中意识到旅行包含着的广袤,它可以通向非常不同的心灵与记忆的目的地,好像一个车站,或者一个机场。看上去你到达了一个目的地,其实你到达的是一个出发地,众多箭头指向了不同的目的地,每一处都闪烁着不同的光华。 宏观似乎视野广阔,其实微观的指向更为多元。微观解放了宏观不得不强化的逻辑性。

生活总是这样,有时一个疑问留在心中许多年,但终于会有一天,在天南地北的什么地方,心中的疑问会同与之匹配的答案完美相逢。

少年时,时间很长,因为成长总是很慢,一切似乎静止不动。到了大学毕业,人生便一步登上加足油门下坡的车子,只管飞速而去。我这样二十几年做长途旅行的人,也不过到达过这个世界的某些角落而已。但我对世界的兴趣也并未由于那些旅行而消散,反而变得地理感受复杂,常常交织各种眷恋。

这书写得如同一部电影,切换出很多旅行中美丽片段,古老的背景,陌生的城市,安静的雨声,忧郁的情绪。总之是孤独的一个人的旅行。作者细腻又感性,写的是自己收藏细节的漫游方式。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书,不如说是一本心情散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旅行方式)